落实《农业六十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96
颗粒名称: 落实《农业六十条》
分类号: D652
页数: 3
页码: 198-200
摘要: 党中央为了纠正“五风”,发出了《农业六十条》的指示,要求解决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物资劳力的问题。万全公社根据这一指示,由一区一社改为一乡一社,城西管理区更名为城西人民公社。在贯彻中央文件过程中,水塔村因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较好,走在前头。之后,公社将生产基本核算单位落实到自然村,并赋予生产队自主权。尽管在“统”和“放”的问题上存在误解,限制了大队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在绿萍越冬等农业技术革新方面取得了成功。然而,由于左的错误和争名思想,一些创新实践者遭受了批判。
关键词: 农业学大寨 田间管理 平阳县

内容

党中央为了尽快刹住和纠正“五风”,1960年11月3日,发出纠正“一平二调”(即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物资劳力),坚决退赔的指示。1961年3月,颁布了《农业六十条》(即《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共10章60条,简称《农业六十条》)。从此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确紧张心理也稳定了下来,每户小锅灶都恢复起来了。
  根据《农业六十条》规定的精神,万全公社由一区一社改为一乡一社了,万全公社城西管理区就此改名为城西人民公社。按照《六十条》(草案)中规定的管理权限和城西的具体情况,我们安排了自己的农副业生产与各项工作。
  1961年上半年,我们集中精力,按照中央文件规定,着重解决“五风”遗留的问题。除普遍之布解散各村食堂(吃大锅饭),退还占用群众房屋,退回包括桌凳在内的群众生活用具外,当时面临两件很实际,又很难予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在“五风”中强调“集中统一”劳动和生活,拆迁了群众房屋,最突出的是官山山茶坑整个地方20多户房屋全部拆迁,安置在碧岩下地方。二是群众批评干部,并要求赔偿,大到房屋,小到锅、罐、桌、凳,而一些干部思想不通,他们认为刮共产风,搞强迫命令,瞎指挥等的错误做法,都是上面领导压着干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新发明,现在把这笔账算到我们头上,不公平,不合理,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中央文件的贯彻。后来经过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地方到了7月上旬,才算马马虎虎,勉勉强强地统一了认识。群众开始时对干部有气,后头他们想这股“风”的风源来自上头,干部只要两袖清风,没有贪污多占,没有打骂群众和乱训人,群众对他们也很快谅解了。
  在贯彻中央文件过程中,水塔村是走在前头的。因为水塔村在“五风”中,虽然也起了许多带头的作用,如放开肚皮吃饭的所谓共产主义食堂、移稻并坵几万斤的试验田、摆假的余粮等,但干部和群众对于这些错事的思想认识较好,干部能够主动检讨,承担责任。一个人能够自觉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并决心改正过来,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要有较高思想觉悟的人才能做得到的,水塔党支部几个领导同志都能坚持这样做。广大群众也都清楚地知道,这股“风”不是几个地方干部能刮得起来的。在干部和群众中没有产生互相之间埋怨的情绪,思想认识就很快地统一起来了。
  在统一思想之后的第一件事,就将文件精神落实下去,就是把一自然村原为生产基本核算单位,放到原生产操作小组。把原操作组改为生产队,由生产队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分配,使他们有了自主权。这些生产队的规模,平原地方30户至40户,最大的沙岗寨下生产队当时有60多户,山区的生产队一般在20户至25户。
  在落实基本核算单位之后,干部、群众就集中一切力量,投入到农业和工副业生产中去。由于当时我们一些干部思想对于“统”和“放”的问题没有认真的讨论,就轻易确定:工副业只能集中在公社办,大队都不准办,生产队只能限于办养猪畜牧场和管理林木。
  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看,大队(村)级集体经济必须有个大发展,这样才使社会主义农村经济步入快车道,但我们城西一直限制大队(村)级办集体企业,各村都是无集体经济的空壳村。即使农业一时上去了,但无工副业经济收入作后盾支持,也是不能持久的,你想继续上去,也是很困难的。
  对于当时这种“统”的思想,还表现在绿萍越冬问题上。1961年秋收以后,万全石塘公社白岩大队老农谢阿拱(又名谢秉成)和蔡阿聪两人,他们有几十年养萍历史经验。当时为了解决肥料不足的问题,城西公社后垟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蔡焕崇同志与谢、蔡两人商定联合经营大田绿萍越冬,改变了过去传统用泉水(暖和的)越冬的办法。双方经过充分的讨论协商,由后垟一队提供水田,负责水、肥管理,谢、蔡两人负责种萍和管理技术,盈亏双方共同负责。在双方合同上还明确规定:在第二年(1962年)清明前一个星期,萍种过秤平分。经过了精心培育、管理,第一次绿萍大田越冬获得成功,这是值得庆贺的喜事,给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的有机肥料。但由于左的错误和争名的思想未解决,石塘白岩的老农谢、蔡两人被当地干部扣上“外出搞资本主义”,搞单干的帽子,而遭到了批判,经济收入也全被没收了。
  蔡崇焕等同志经过了一年的绿萍越冬的亲身实践,基本上掌握了越冬技术的管理全过程。按照蔡崇焕等人的做法,1962年冬,公社也开始成立绿萍大田越冬小组,邀请蔡崇焕担任组长。从此以后,公社注重扩大和发展自己的养萍组织,不断从各大队抽调有养萍经验的人员。同样,对大队一级,公社不是有计划地帮助发展,而是在思想上给予限制,后来只给少数生产队搞点绿萍越冬的机会。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