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溪陈氏大屋里的两方寿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91
颗粒名称: 顺溪陈氏大屋里的两方寿匾
分类号: G122
页数: 5
页码: 174-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顺溪镇作为浙江省平阳县的历史文化名镇,自唐宋之际已有文献记载。陈氏家族的迁入与繁衍使其成为鳌江上游的第一大镇。顺溪陈氏笃信风水,其宗祠与杨府庙的坐向体现了他们对风水的理解。此外,顺溪还是汉族与畲族共融之地,促进了其繁荣发展。顺溪古建筑群作为陈氏家族的代表,展现了浙南民居建筑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本文详细描述了顺溪的历史背景、人文景观和古建筑群的特点,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建筑艺术 顺溪镇

内容

顺溪镇位于浙江省平阳县,是著名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据林顺道等先生的相关考证,顺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之际,相传唐末文房院使薛正明曾隐居于顺溪白云山的白云洞;南宋时,顺溪出了两位陆姓武进士,即嘉定十年(1217)丁丑榜陆良臣、陆同甫。但是由于地处边僻山区,交通极其不便,在陈氏定居顺溪之前这里还是一片人烟稀少之地。明隆庆年间(1567—1572),陈育球举家从平阳县城昆阳附近大岙底的凤凰山迁至顺溪山坳定居,他的后裔们经过400多年的宗枝繁衍,使昔日山重水隔、人烟稀少的山坳发展为鳌江上游的第一大镇,成为浙南地区罕见的聚族而居的大家族,至此顺溪的发展与陈氏的宗族繁衍便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顺溪陈氏笃信风水之说,他们认为自己所居住的顺溪山坳是个典型的风水宝地,对此林顺道等先生在《浙江宗族村落社会研究》一书描述:“整个山坳就像一只大船,西侧秀丽的画眉峰,简称眉峰或眉尖,看上去是一个高耸入云的等腰三角形,是这只大船的桅杆,给顺溪带来好运气,众目所望。中国古代的宫宇建筑,一般均是坐北朝南,而顺溪陈氏宗祠和杨府庙,却坐东朝西,面对画眉峰,原因就在这里。水口宫那个地方众水汇聚,是船头,昂首驶向前方。”
  走在顺溪,我们不只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也能体会到清新的异族情调——这里除了汉族人以外,还有畲族人生长于此。畲族人于明代后期自福建陆续迁入。民族间的和平共处与相互融合更加促进了顺溪的繁荣发展,康熙年间,顺溪被称为顺溪市,这在清代以来《平阳县志》以及《浙江水陆道里记》中都有记载。这里的顺溪市并不是一个行政单位,只是一个买卖较为集中的地方。“市”之本意为集市,《说文解字》中释“市”曰:“市,买卖之所也。”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直至民国时期这里仍有“小市”之称,并设有旅栈店摊。可见,这里虽是群山环抱的山区,但同时亦是一处熙攘繁华的交易之所。
  “青街竹,顺溪屋”。这句流行于平阳民间的古老谚语,准确地表达了顺溪独特的人文景观。陈氏迁徙顺溪百余年之后,传至清初陈嘉询一代,开始大兴土木营建大屋。陈嘉询子陈永千育有七子:显仁、安仁、为仁、作仁、深仁、景仁、崇仁。经过数代百余年的苦心经营,陈氏一族积聚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在顺溪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活动。陈永千七子中除陈深仁和陈景仁外,均从祖屋分出各立门户,择地建造大屋。留存至今的顺溪古建筑群主要为陈嘉询支派所营建,计有陈氏祖屋、老大份大屋、老二份大屋、老四份大屋、老七份大屋、新大份大屋、新二份大屋和陈氏宗祠八处,加之其他支派于溪北村建造陈迢岩大屋和陈有相大屋,共计十处大屋,总建筑面积达28494平方米。
  顺溪古建筑群地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腹地,规模宏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周围群山耸立,层峦叠嶂,林木葱茏,清溪环绕。它们粉墙黛瓦,沿溪而筑,布局恢宏,体量巨大,构建精巧,给人以古朴、深邃、庄重的感觉,是浙南温州古代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的美誉,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老二份大屋于清乾隆后期由陈安仁(1749-1813)兴建,系二进五开间合院式木构建筑,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65.94米,进深31.72米,总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前厅为平房,中辟过厅,三山式悬山顶屋面。正厅、两厢为楼房,内三面设格扇花窗,抬梁式梁架。大屋内现存寿匾两方,“古稀齐庆”、“萱堂集秀”。
  “古稀齐庆”匾额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吴钟骏为老二份陈藻德夫妇七旬寿所写。
  上款:钦点状元及第兵部左侍郎提督
  浙江全省学政加三级吴钟骏为
  下款:监生陈藻德配卢氏七旬双寿立
  道光二十八年冬月 穀旦
  古稀是七十岁的代称,源于唐代杜甫《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指能活到七十岁的人自古以来十分稀少,多用来形容人高寿。吴钟骏(1798-1853),字崧甫,又字吹声,号晴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福建、湖南乡试主考官。道光十七年(1837)任福建学政,廿三年(1843)以内阁学士督学浙江,廿九年(1849)以礼部侍郎任浙江学政,咸丰二年(1852)又改督学福建。
  “萱堂集秀”匾额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赵光为老二份陈母郑氏的八旬寿所写。
  上款:钦命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提督
  浙江全省学政赵光为
  下款:陈母郑氏八旬荣寿立
  道光二十八年冬月 穀旦
  “萱”字经常出现在对女性的祝寿类匾额中。其最早出现于《诗经·卫风》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陆德明释曰:谖,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令人忘忧。“北堂”在传统文化中多指家中主妇之居室,因此“萱堂”也代指母亲的居室,后常用来指代母亲。赵光,云南昆明人。嘉庆二十五年(1840)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转光禄寺少卿,五迁内阁学士。擢兵部侍郎,调户部,钦命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提督浙江全省学政。历兼署工部、兵部、户部、吏部尚书。
  《尚书·洪范》中说人有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中第一便是“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寿”乃一切福禄富贵之基础。因为人只有活着,才能去拥有一切,因此即便是历代帝王,虽拥有了无上的权力,但最后大都以追求长生为根本。而对于普通百姓家,寿也是家族兴旺所追求的重要元素。再者是福,在传统文化中,福字最重要的表现是在子孙后代上,即世人常谓之“多子多福”。福寿两个方面是顺溪陈族值得引以为傲的,无论多子还是长寿,陈族在顺溪这块宝地中都很轻松的兼而有之。自明隆庆年间迁入此地至今,顺溪陈族已历经17世代的宗支繁衍,如今总人口已超过6000人。始迁者陈育球生有五子:文明、文达、文爵、文献、文杰;文爵后裔陈元赐生有六子,元赐孙陈世望又有六子。在陈世望的六子中,陈嘉询派是最兴盛、也是解放前整个顺溪最为富有的一支。嘉询虽仅育有一子陈永千,但永千却有七子,这七子也是顺溪现存古建筑群的始建者。据今人研究,古人平均寿命约在50岁上下,50岁在古代已称为“半百之年”,60岁称为“花甲老人”,至70岁,则已是“古稀之年”、古来少有了。在寿命上,陈世望寿81岁,其妻林氏101岁,陈嘉询寿71岁,陈永千寿65岁。在上面两方匾额中,陈母郑氏寿八旬,陈藻德夫妇寿七旬,均已超过古人平均寿命许多。
  独乐不如众乐,陈氏一族对自己的福、寿之乐并未独享,而是在他们各自的有生之年以各种方式来为顺溪造福。以上两方匾额落款时间同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说明这两方匾额的题写与悬挂时间是在同一时间段之内,而这同一时间段之内竟得到两位当时高官的题匾,充分说明了陈氏家族的声名显赫,显示了一方望族不同寻常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地位。然陈氏一族不仅名声显赫,重要的是极为热心地方公益。他们在山坳中不断开拓进取,发展实业,建设山区,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为顺溪的发展和实业振兴做出了极大贡献,清初顺溪之所以被称为顺溪市,与陈族各方面的大力开发有着重要关联。我想,这些也是当时的两位高官欣然提笔为他们题匾的重要原因。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晓燕
责任者
林顺
相关人物
薛正明
相关人物
陆同甫
相关人物
陈育球
相关人物
陈嘉
相关人物
陈永千
相关人物
陈深
相关人物
陈景仁
相关人物
陈迢岩
相关人物
陈有相
相关人物
陈安仁
相关人物
吴钟骏
相关人物
陈藻德
相关人物
陆德明
相关人物
陈世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顺溪镇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顺溪市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昆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