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威将军“郑大老”郑得标及其后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85
颗粒名称: 振威将军“郑大老”郑得标及其后人
分类号: G112
页数: 5
页码: 159-1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晚清时期平阳县著名的振威将军郑得标,他是一位有胆略、擅长骑射的武将,曾在太平天国战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并在清政府的绿营兵中历任要职。郑得标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事才干,在江山县廿八都的枫岭营游击任上表现出色,得到了清政府和当地百姓的赞誉。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救济困难亲戚邻居,并建造义冢安葬无主尸骸。郑得标的一生充满了荣誉和贡献,是平阳县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 人文气息 文化底蕴 平阳县

内容

晚清时期平阳城西郑宅中娶了七个老婆的“郑大老”到底是何许人?问过附近年龄大的人,都说不知道。大家只知道他在外地当很大的官,所以都习惯称他曰“郑大老”。刘绍宽《厚庄日记》中也没有提到郑大老是谁。直到最近笔者在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杨悌《味镫存稿》中读到《清振威将军浙江严州协副将郑公墓志铭》,才知道郑大老原来就是郑得标,被朝廷封为振威将军,原平阳县蒲门人、台湾总兵张琴也是振威将军。民国《平阳县志》有《郑得标传》,说原来老家是在江南严处(今苍南县宜山严处村),后迁徙到县城西郭。
  郑得标(1845—1913),字芝亭,从小很有胆略,擅长骑射等。同治元年(1862),粤匪(即太平天国)侵犯温州时,他十八岁,以武童率乡团随军队出征,收复瑞安马屿、金谷山等处。接着带领平阳二百名精兵正式入伍,隶属浙江抚标左旗副将简桂林的部队,属绿营兵编制。同治二、三年间,因为其部队收复金、衢、杭、嘉、湖等郡,授千总,系正六品武官。四年,他转战福建、广东,收复闽漳州、龙岩、粤镇平、嘉应等郡县,直接被提拔为游击,即游击将军,从三品,才二十一岁。回温州,历任平阳右协营千、把总。
  同治十三年(1874),他三十岁,到福建“考验”,可能类似于现在的考核。因当时日本攻打台湾,只好留下来,带领义胜军前、后两营,防守海口,兼造炮台。翌年,即光绪元年,回温州。光绪七年(1881),补浙闽枫岭营游击,驻地在浙江省最西部的江山县廿八都,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以枫岭关为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系“浙闽咽喉”。枫岭营是在顺治十一年(1654)破格成立,设三品游击军官一名、六品千总武官一名、七品把总武官二名,兵丁有一千多人,可见郑得标的官阶已升到三品,是枫岭营的最高长官,清政府委以这一重任,可见对他的倚重。十年后,调署福建陆路提标左营游击。
  光绪二十四年(1898),调署处州镇中军游击,处州府即今天的丽水市。二十六年,护理处州镇总兵兼带处标练军副后营。处州水灾,督修城墙。接着发生灾荒,饥民蜂拥入城,群情惶怖,知府、县令都束手无策。郑将军独自一人出来,从容与饥民讲道理,大家大呼道:“中府,仁人也,吾属其敢负?惟岁歉时荒,奈何?”沿唐代府兵制称呼管一千名兵的游击为“中府”。郑将军于是去见了知府,令各县打开粮仓,实行荒年平粜(按原来收购的粮价出售)政策,事情才得到圆满解决。同年九月,回枫岭营任游击。
  四年后,即光绪三十年(1904),署理象山协副将,丁忧回里。丁忧,即古代官员如父母去世,须马上回家守丧,历时二十七个月,三年多。三十三年,守丧期满,起复枫岭营游击。三十四年(1908),调署严州协副将,从二品,在建德县。宣统元年(1909),绿营被裁,因此罢官。民国二年(1913),在严州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郑将军一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大部分时间都在今天江山市廿八都的枫岭营游击任上,三任前后约十五年。廿八都远离江山县治,当地讼狱政事都归游击管辖。江山民俗强悍,附近福建浦城县盗匪又很多,他很有政事才干,所采取的措施都很适宜,“更以其馀力讲水利,兴农桑,以利民,江山人讴歌之至今”。有别于清朝其他很多武将的不读书,他却喜欢文史,熟读《汉书》,“以武备才而兼文学,儒雅彬彬,亦可谓翘然特异者矣”。清翰林院侍讲、军机大臣瞿鸿禨(1850—1918),字子玖,号止庵,卒谥文慎,曾两度外放浙江学政,“所至以研经籍、通时务、课士得才为盛”。瞿氏视学浙江时,按临衢郡,也曾来到江山县廿八都,见郑将军案上左图右史,其中《汉书》上“丹黄烂然”(古人用红、黄颜色在书上做记号,进行评点),就举书中内容考考他,他对答如流,瞿氏大为惊叹。当时他刚好受到其他官员的指责,瞿氏为他上奏朝廷,因此无事,为人们所“艳称”(羡慕并赞美)。在平阳,他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很喜欢救济有困难的亲戚邻居,并且建造城西锦屏山下义冢“百圹坟”,乐初女儿郑彩蓉老人说原来在今昆三小对面,安葬无主尸骸,掩骼埋胔,“乡人德之”。杨悌在《郑公墓志铭》中说自己年轻时见过郑大老,“长身美髯,诚儒将也”。
  他曾祖名纯心(即元榜),祖名兆荣,父名经旦,三代都因他而贵,朝廷都追封他们为振威将军(见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一《选举志四》“封赠”),妻子都被封为一品夫人。元配张夫人,继配黄夫人,其他五个可能是妾,杨悌《郑公墓志铭》没有记载。其岳父张用光,字孔照,号杏村,金乡瀛里张人,也被封为武翼都尉,著有《爱竹轩诗钞》。
  俗话说:“将门无犬子。”郑大老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刚,国学生,叙同知衔;次乐初,陆军中校,官军需正;次树棠;次一夔。杨悌撰《墓志铭》时,孙辈有锡章、锡丹、锡金,女孙若干。
  长子刚,字秉强,号淙棠,谱名立光。系第四位妻子钟氏所生,元配张氏无生,过继嫡子。1914年毕业于全浙监狱专门学校,1924年任温台处戒严司令部少尉、稽查员,入民国,为平阳县府书记员,会说英语。育有四子二女,长子锡龙在江南宜山阵亡,入祀北门忠烈祠。三子锡章,从郑宅搬到南门回生堂附近居住,后住东坑。其在郑宅的房子先是“典”给吴醒玉,几年后还不了本钱,吴氏再补给他一些钱,房子就变成了吴氏的。他曾任平阳县府书记员,后任县田赋处稽征员,擅写小楷。晚年在县前头开打印店,是最早,也是最原始的打字店,用蜡版刻字,仿宋体刻得如印刷体一样精到。他也会算命拔牌,也会开中药方。郑刚二女名美菊、美凤,长女嫁姜渭民为妻,姜氏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解放后曾任教于温州中学,籀园里温州教育史馆现代名师中有他的名字。
  次子乐初,小名鹤雏,号绍堂。因母黄氏多病,精研中医,又学会计。1929年始,历任首都警察厅保安队军需、交通部武汉电话总局会计主任、永乐师管区中校军需主任等职。晚年在城西悬壶济世,经常免费为穷苦人家看病。锡丹即乐初儿子,又名滔滔,子承父业,也在城西业医,看肝炎有名。
  四子一夔即乐铭,号夔棠,因吴醒玉造一笑楼,欺负他家,决心学拳,从武,先是随鳌江圣菜池天明观一道人学,后又到瑞安学,浙南武林中其父还有人脉,终于练成很好的功夫。乐铭就像他的字“一夔”一样,“一夔已足”,夔是古贤臣的名字,舜时他一人就足可以作乐。他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先后毕业于湖北省测量人员训练班、与中央防空学校等,历任福建第二区保安司令部保安、永乐师管区上尉副员、安徽缉私处祁门查缉所主任等职。乐铭先是从郑宅搬出来,到附近的周宅买了几间房子住,1952年迁徙到杭州,生四子三女,四子名适今(即锡金)、适吟、适岑、适时,只有三女郑彩霞留在平阳。
  刘绍宽《厚庄日记》有写到郑大老次子乐初,如1939年11月17日:“张鹏翼自处州回,以郑乐初所拐之缺已为他人补去也。”张鹏翼当时可能没有工作,托乐初在丽水找事做,郑大老在丽水做过官,其子乐初因此可能有熟人。还有1941年10月14日一则:“刘运开子孝先札来周宅之园,现为郑乐初兄弟买去,孝先尚欲阻霸,余谕止之。”解放前,传奇人物、老革命吴明允(1914—2013)与乐铭是同学,就住在郑宅,1941年曾躲在郑家阁楼里和城西南岙山上,翌年10月被特务发现,死里逃生,乐初、乐铭兄弟对他有救命之恩,吴式超编的《父亲吴明允先生实录》中有很详细的记载,他们系生死之交。
  清进士张南英就住在莲池巷附近,其长子张元品著有《莲池诗钞》。据说郑宅原来就是张进士后人卖给郑大老的。郑宅房子共有七座,主房朝北,范围较大,可能分布在原来莲池巷至育秀巷之间,因为《父亲吴明允先生实录》书中提到郑乐铭名片上写着的地址是“平阳西门莲池巷五号”。郑宅门前原有旗杆、拴马石,家中有皇帝圣旨、朝珠,朝廷送给郑大老出行行的大伞,还有很多书画,在解放后历次运动,尤其是上个世纪破“四旧”中及以后的岁月里都没了。原北门桑果园街吉祥院系郑大老捐地建成,因为家中女眷多,需要有个寺院作为家院,给她们拜佛。
  郑彩蓉老人说他爸兄弟当年连自己的祖坟都不修,却把“百圹坟”修起来。据杨悌《墓志铭》记载,郑大老的墓在城南凤山。乐铭外孙女林爱珠女士说现在墓还在,后来墓圈也破坏了,没修葺,所以不显眼,因此躲过了盗墓贼的觊觎以及文革破“四旧”的浩劫,而当时很多名人墓都被开棺过。林女士还说她妈郑彩霞老人每年除清明到凤山上坟外,有时也念些佛经,到坟上烧给她祖父。现在郑大老的墓急需修缮,也是一个难得的古迹。
  (此文得到郑美凤、郑彩霞、郑彩蓉、郑晓文、章云妹、郑微微、林爱珠等人的帮助)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