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白石村三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82
颗粒名称: 城西白石村三文
分类号: G112
页数: 15
页码: 149-1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平阳县白石村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关注了晚清绅士俞蔚文及其故居。俞蔚文是平阳县著名的士绅,工书能诗,曾任湖北试用府经历,后辞官回乡致力于农学研究和农会成立。他的故居位于白石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体现了当时大户人家的气派和文化底蕴。文章还提到了俞蔚文与著名学者刘绍宽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农学研究和教育领域的贡献。通过对俞蔚文及其故居的介绍,本文旨在展现白石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关键词: 人文气息 文化底蕴 平阳县

内容

古代平阳县共有五十五都,城西白石村是出县城西门外的第一都的第一村,平阳孔家的发祥地,是一个人文渊薮之村,平阳历史上许多名人在这里生活过,如宋代爱国诗人林景熙、清代进士张南英,近代如文史大家刘绍宽、新闻学泰斗马星野、棋王谢侠逊,等等,其中林、刘、马、谢是平阳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古代白石村范围大概是从西门吊桥(即白石桥)至现雅山桥头的范围,与雅山村毗邻。以前白石村古迹很多,有孔氏家庙、忠靖王庙、白石亭、白石井等。林景熙诗文集就名《白石樵唱》《白石稿》。今笔者搜集一些逸闻轶事,结合有关地方文献,撰写了关于俞宅主人俞蔚文、一笑楼主人吴醒玉、郑宅主人郑得标的三篇习作,以见白石村文化底蕴之一斑。
  晚清平阳绅士俞蔚文及其故居
  俞蔚文(1871—1930),名凤章,字蔚文,一字菊屏。原昆阳镇城西白石村人。俞蔚文故居原来就在白石村靠西边的地方,走过莲池巷(挖隧洞河时变成现在的河边小路)、育秀巷(原名郑宅巷),就是俞宅巷,巷名就是以他家“俞宅”为名。
  俞宅坐北朝南,面对锦屏山,临白石街(今名西直街),共七间两进,前院后庭。院内遍载花木,郁郁葱葱,其间一条长长的甬道自大门通到中门,中门内是后庭,系清代建筑,长房、正厅、厢房沿主轴对称布置,尽显大气。俞宅原来共有三个门台,最外面的门台临街,解放后被拆。后门那个门台似乎有个“庐”字,在上个世纪70年代“破四旧”中被挖掉了。据俞氏后人回忆,原来是“遗安庐”三字,意谓留给后代子孙的不是财富,而是自己的道德,这样他们淡泊自守,安宁无事,出自东汉时襄阳人庞公的故事,据《后汉书·逸民传·庞公》载:“(庞公)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刘)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俞蔚文祖上系绍兴人,在乾隆年间,因来平阳任守备官,就在城西安家。晚清时俞蔚文就学于湖北仕学馆,“学而优则仕”,一看这学校的名字,就知道出来是当官的。后曾任湖北试用府经历(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五品衔。后来可能无意于仕途,辞官回乡,成为平阳有名的士绅,他工书能诗。其父俞光祥,号宜亭,因子贵,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其继母潘氏也诰封宜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清政府为了求富强,颁布各地采用中西结合的办法,振兴农学,发展农业。因此俞蔚文和平阳另外两个著名绅士黄梅僧(黄光)、姜啸樵(会明)“与时俱进”,决定成立农会,在城西购地垦种,好友刘绍宽为他们撰写了《农会序》:
  国家自甲午一役,财殚力屈,朝野乃大惕,日夜讲富强之术,言利之臣毛发起,其言或售,或否,或有効,或无効,或败。粤东诸君子群而议于上海,号曰“农学”。农学纠其众为会,昌其言为报,四方知名士走相附以百数,通州张修撰謇、瑞安黄编修绍第先后推行,皆名有効。今年二月,有诏取其书颁行天下,并诏直省督抚饬下州县,劝谕绅民振兴农学,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呜呼!求强于富,求富于农,盖犹反本之道欤?予友黄君梅生、姜君小泉、俞君蔚文,将仿其法于邑之西偏,购地垦种,厘订章程,规模粗具,且以告邑之人士相与赞成斯举。是役也,近则柯睨于章安,远则沟通于上海;下以开齐民之风气,上以塞朝廷之明诏,使二十一行省州县皆得如数君子者起而力任之,安见农学之不大昌,而国家求强于富之非果有本计也?吾意邑内同志之士,必有欣然相就,而邪许以助之者,至其规条纤悉,则具别纸,不复赘云。(刘绍宽《厚庄日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七月廿六日)
  此“农会”非后来的农会,属学会性质,其宗旨是研究“农学”,有点类似于后来城西全国劳动模范廖锡龙他们所进行的养绿萍等的农业试验。《平阳县城西乡水塔村农村合作经济史》载:“清朝,白石的大地主俞文,有土地五百多亩。”此处“俞文”即俞蔚文。1951年土改后,俞宅分成六份,给六户人家住,其中两份仍就由俞蔚文两位儿子居住,算是给地主的保留房。
  民国著名学者刘绍宽和俞蔚文关系密切,刘比他大四岁。光绪二十五年(1899),刘绍宽从原平阳江南来到县城,在城西俞蔚文家设塾授徒,这是刘氏在平阳县城最早的“落脚点”。从俞氏后人俞立先生据记忆绘成的俞宅看,非常宽敞雅致,又远离市廛,无车马之喧,是个读书的好地方,适合办私塾。是年刘氏《厚庄日记》一月廿一日载:“择于明日开塾俞菊屏宅。”翌日载:“到馆,宋仲铭已携其弟寿球(字季玉)及廖舜卿、王稚石、林席儒、仲辉、杨子阆均已到。时同行者,毓荃、仲芸及福弟也,唯陈博甫未来。馆中午酌。俞蔚文邀晚酌,仲铭、梅生、啸樵、声石及仲愚母舅均在座。梅生原名黄益谦,后改黄光。声石原名朱廷佐。”这天饭局,平阳好多有名的绅士都来了,连刘绍宽的母舅、张家堡杨镜澄仲愚也来了,他是孙衣言的亲炙弟子,可能的来为外甥“押阵”的。朱廷佐即俞蔚文的妹夫,就是后来任平阳中学校长朱君爽的父亲,画家朱义昭的祖父。
  光绪三十年(1904)前后,他可能到湖北武昌任职,刘绍宽《厚庄日记》一月廿三日载:“申刻往黄梅生家,晤姜啸樵,兼为俞蔚文送行,蔚文拟于明日动身往湖北也。”后来还是回乡了。1912年,平阳统一共和党分部成立,王理孚为分部长,俞蔚文为十二个干事之一,任会计。1922年,刘绍宽为了《平阳县志》顺利刊行,竞选任县参议会议长,因自己选举经费不够,在亲朋好友中“呈会”,俞蔚文也“资助”了四十元。1927年,公款公产委员会,省批准七个人,陈筱垞、刘绍宽、陈仲芸、俞蔚文、李公仪、苏仲玙、苏志经。
  1926年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五省联军闽军总司令周荫人部队被北伐军打败,逃离福建,路经平阳,接着北伐军又来,地方如何接待他们,避免扰民,黄梅僧在《话劫录》中的《丙寅兵事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黄氏在日记中提到北伐军中有位后方留守昝右禾处长,“昝君三十左右,人极漂亮,其父与俞蔚文兄湖北仕学院同学”。黄氏以俞蔚文的口吻为昝处长写了四首诗,其三曰:“忆共尊公仕学时,武昌官柳竞垂丝。廿年玉树今蒙荫,看卷风云入酒卮。”昝处长擅长草书,写了一首诗给俞蔚文补壁,“郎君爱我忘官贵,手写新诗耀小堂”,也可猜想这首诗可能就是写俞蔚文无意“出山”,已淡忘了当官的荣华富贵。
  1930年,俞蔚文逝世,享年六十岁。他育有两子三女,两子为宗海、世法,《厚庄日记》记到他们兄弟的也有好几个地方,如民国1938年2月2日(正月初三)一则道:“是日客来甚多,不能悉记。晤吴醒玉、郑鹤初,过俞世法、宗海、祝雨轩、贾公清,皆不晤。”可见厚庄当天去过一笑楼、郑宅、俞宅等西门外这些地方,吴醒玉即一笑楼主人,郑鹤初即郑宅郑乐初。那时蔚文已去世,厚庄照旧例拜年,不忘旧交。
  俞宗海,解放前任平阳中学事务主任兼算学教师,育有两子四女,长女嫁与郑懋楣,郑系平阳县人民医院第一位外科主任医生,以擅长做手术出名。俞世法,高材生,1937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工土木科,系治理钱塘江专家,历任省人委水利厅农田水利处、省钱塘江治理工程处、省钱塘江工程管理局海宁管理处工程师等职。解放前他就搬到杭州了,因此在俞宅的房子由别人居住。世法是谢侠逊的女婿,妻名秉荣。谢宅原址就在城西办事处,系两幢两层楼,原来是鲍宅地。俞、谢是邻居,他们可谓门当户对。
  作为地方绅士,俞蔚文和东门黄梅僧、姜啸樵等齐名,为地方教育、公益等事业做了很多事。刘绍宽《厚庄日记》中写到他的地方很多,他们过从甚密。刘绍宽《题菊花图,为俞蔚文寿》诗道:
  牡丹富贵莲君子,寿客称惟菊最宜。
  能耐风霜真傲骨,惯餐沆瀣亦仙姿。
  篱间自有羲皇趣,径外何须魏晋知?
  杏俗桃顽争艳日,息胎元气几多时。
  据《厚庄诗文续集》里诗作的排列顺序,这诗应是为俞蔚文五十岁时所写,写得很切合俞蔚文的身份,“篱间自有羲皇趣,径外何须魏晋知”,再说他字“菊屏”,其中有个“菊”字。“息胎元气几多时”,结得好,值得回味。
  一笑楼及其主人吴醒玉的往事
  笔者曾在昆阳镇西直街还没拆迁前,去育秀巷中找过一笑楼的故址,向住在郑宅一座老屋中的人打听一笑楼在哪里,那人说在大街上,原来误作茶楼了。
  乡贤、东门人黄梅僧《历劫吟》中有《和一笑楼主人〈阅报有感〉原均》诗,“一笑楼主人”即民国时期平阳赫赫有名的绅士吴醒玉,是二位擅长诗、书、画的才子。吴氏(1879—1943),名銶,字醒玉,昆阳镇人。刘绍宽《厚庄日记》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初三日最早记到他的是有关他在府试中的名次,“府试总案前十名:周觐光、金弢、吴銶……”这个“府试总案前十名”是指平阳县的,他排名第三,成绩不错,从此成为秀才,有了功名,也是成为一名地方绅士的基础。
  在科举考试上,吴醒玉没能接着成为贡生或举人,可能严格的八股文不适合他的性格。他后来以写状为业,当时称“土律师”,属珥笔之民。遇有不平之事,如当事人财力已尽,他则免费提供服务,仗义执言,颇有侠气,所以下层人拥护他的也不少。他多才多艺,工诗,擅画梅花,枯梅画得很好。题画诗也写得深刻,以前笔者曾听已故林孟晋先生诵过一首。其实他很有个性,有些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有关吴醒玉的轶闻趣事很多,多少有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味道。如有人绰号叫“水荷花”,请他改名,即改为“佐舟”,方言谐音“阻舟”,意谓河上长满水荷花,阻碍了来往船只的航行,还是“水荷花”。请再改,改作“公达”,谐音“公踏”,即水荷花被捞上岸后,扔在路上,任人踩踏,还是“水荷花”,让人哭笑不得。他又放过“乌龟灯”,在甲鱼的背上钉上一块木板,在上面点灯,晚上放到河里飘浮着,煞是好看好玩,可见他又童心未泯。
  丁巳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即1918年2月5日,才子黄梅僧续弦,画家蔡笑秋再醮,两人结褵,非常般配,当时却闹得满城风雨,他为此也用“切姓”的修辞法撰了一副名联:“叔度风流,黄士重婚廿四夜;文姬再醮,蔡家小姐半千金。”把黄梅僧比作东汉黄叔度,这是诗家惯用的手法,《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有两则关于黄叔度的故事,非常有名,其一,郭林宗评叔度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把蔡笑秋比作东汉末年蔡文姬,说是“半千金”,已不是“千金小姐”。
  他画了一幅梅花,送给祝雨轩,在上面题了一首诗:“祝君满脸麻,朵朵似梅花。梅花有开也有落,君脸永远放光芒。”祝麻脸,吴擅画梅花,此诗写得颇有思致。祝雨轩即祝羽觞,清代城关举人祝登云后人,祝廷麒筱庭长子,家传骨科,当时在县公安局工作。虽然语涉调侃讽刺,但他们没有“撕逼”,还是同处在一个和谐的“朋友圈”里。县城南门有位律师叫郑雪之,也向他要了一张梅花图,他就在上面题了一行字:“郑雪之,大律师,只懂法律,不懂诗。”不懂诗,不会做诗的读书人,在古代,是会给人看不起。原城西公社社长徐金火说有次他和游越生发生纠纷,打起了官司,诉讼到省里,有位官员帮他们调解了。原来他年轻时随父亲到了杭州,曾画了一张梅花图,给那位官员看到了,赞赏不已,官员也喜欢画梅花。
  听九十岁高龄的王光铭老先生说,吴醒玉他们在一笑楼上打麻将,开始吴说自己牌不好,连说赔赔,牌也不给人看。这样连输几次后,大家就越押越多,他就说统吃统吃。大家问他怎么牌都不给人看,有没有“和”也不知道,他就说起先他输了,牌也没给大家看啊!老是赔,也得赢一下吗?令人绝倒。
  他的住处称“一笑楼”,也有些诙谐的成分在里面,也可以说是“恶作剧”。曾住在俞宅的马洪桂老人说郑宅共有七座房子,因为主人“郑大老”共有七个老婆,每娶一个,就造一座房子给小老婆住,而一笑楼就建在郑宅的“天坛下”,就是七座房子的正当中,郑家人出入很不方便。很奇怪,郑家怎么可以让他这样造房子?据原住在锦屏山下西马路处的苏忠烈先生说,原来郑宅中间这块地是牛栏,产权不属于郑家,所以他能乘机把它买来,造了一座两层楼的小洋房,并且在房子的后门写上“一笑楼”三个大字,正好对着郑家的主房,故意的,好像要气死他们。吴又善打官司,郑家奈何他不得,被欺侮得受不了,于是小儿子郑乐铭就去学拳,准备复仇,不料等拳学成,吴醒玉却在解放前就去世了。
  吴醒玉命运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是在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厚庄日记》1927年4月8日记道:“吴声玉(球)与党部冲突,党部嗾农民协会聚众拥至其家,挟以入公署,胁县长监禁之。又揭醒玉八大罪,榜之通衢。其农民来者,万全、小南、江南皆有,约千余人,江南为最多。”万全农民协会会长叶廷鹏带着一批人,主要是江南盐民,到一笑楼中把他抓出来,之前吴醒玉曾带着人到叶家抄过家。他当时主要是与国民党党部中的左派发生冲突,与农会对抗,是平阳“劣绅”的典型,做事有点类似湖南著名学者王先谦。同时瑞安著名学者张棡在《杜隐园日记》4月13日中记道:“犹子(即侄子)圣同……又言平阳著名劣绅吴性玉亦被党部拿去受辱,而下流社会中附性玉者不下千余人,哄入党部,要挟释放,由平阳县知事调停,吴已安然无恙矣。”“四一二”之后,形势逆转,《厚庄日记》4月17日说:“始悉省中拿共产党甚烈……范介生、游公任、张培农皆逃,吴声玉乘势出狱。”北伐军十七军独立第三团占领平阳时,他儿子吴鸿基在军中,曾一度代理平阳县长职务,只做了三天县长。后国民党省防军赶跑北伐军,他被县政府判了十年徒刑,后被移到瑞安监狱服刑。
  在监狱期间,张棡折节下交,曾到狱中探视他,互相唱酬,非常欣赏他的诗作。张氏在1933年9月30日日记中写道:“醒同犹子示予平阳吴醒玉《狱中中秋感怀》诗五章,用‘一年容易中秋过’句作辘轳体,颇悱恻缠绵,耐人寻味。作《一年容易近秋风》诗一章慰吴君云。”可见其心境。同年10月16日记:“赴县监狱室访吴君醒玉,并赠昨所写横卷诗一幅,吴君得之甚喜。旋示予和昔年七十寿诗辘轳体五章,极稳贴有味,因相与快谈数刻,乃出。”12月1日,张氏评自己女婿戴氏、吴醒玉次韵和自己的赠诗,“均措词稳惬,深情若揭”,一时诗兴大发,又叠韵和了一首。在监狱里,他还画过一张设色的梅花图(此画现藏平阳县博物馆)送人,他在画的后面题诗道:“梅葩廿载未曾开,敢向林家献菲才。祗为文昌词似藻,故翻画稿换诗来。”落款:“平阳醒玉吴銶写于章安云江深处,时癸酉秋九月。”“云江深处”,可能是说自己在瑞安监狱里面,真风趣,癸酉即1933年。画后盖了“醒玉书画之章”、“吴銶五十四以后作”两方印章。张棡去监狱探望他,也是在1933年,可能是在五十四岁时从平阳来到瑞安服刑,具有纪念意义,所以刻了一方“吴銶五十四以后作”的印章。他在监狱里还是比较自由的,可以吟诗作画,又有娇妻住在附近。
  吴醒玉在《厚庄日记》中“消失”了近十年,重新出现,在1936年3月。挨过了漫长的十年囹圄生涯,而狱外人间一瞬,等他监狱出来,有些物是人非。1937年抗战已爆发,他似乎也不颓唐,关心时事,曾赋《中央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感赋》七律一首,刘绍宽、黄梅僧都有次韵和他的诗。据《厚庄日记》记载,之后他就是经常参与刘绍宽、马少屏等十来人的戊社活动,打打诗钟,如1939年7月16日厚庄记道:“午后在居士林作诗钟,蔡孟平值课,到者十一人,延吴醒玉参加,题为‘梦、生’两字,嵌第二字。”又7月23日:“午后在居士林作诗钟,余与吴醒玉同值课。”虽然时局不稳,形势紧张,他们身处较为平静的山城,并没有停下风雅的脚步,几乎一个星期聚一次。8月30日雅集,吴醒玉有诗钟联曰:“有恨难消填海鸟,无光不烛出云乌。”有时诗钟活动也在一笑楼举行。“躲进小楼成一统”,地方上的事情似乎与他无关。城西甸垟上擅长编写温州鼓词的陈玉麟曾跟他学习了一年,也是位一传奇人物。他诗作留下来的很少,在永嘉阮秋生《西泠酬唱集》中收有他的《和汤璧垣〈周易〉来注简首六绝》诗,其中一首云:“侈谈鼎革满人寰,且把乾坤撇两间。否泰那知中有数,更谁妙理解循环!”
  吴醒玉先后娶过四位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吴鸿基是殷氏所生,解放前逃到台湾,改名吴竹,留下妻子和女儿吴少如,少如的名字也是他祖父取的,说生男的叫大如,生女的就叫少如。吴鸿基在台湾去世,改革开放后,骨灰运回来,安葬在雅山。吴醒玉墓在西门耶稣堂后山。第四位老婆李氏陪他服刑,就在监狱后面建了一间房子,女儿吴禁娒就在瑞安生下来,“禁娒”名字寓意说是在瑞安禁闭时生下的小孩。在他去世后,李氏住到雅山归元寺吃素念经,女儿禁娒十岁,给后垟叶家做童养媳。吴少如丈夫姓卢,是离休干部。禁娒夫家叶氏有一百多亩地,土改中被定为地主,随身带到夫家的其父不少梅花画作及其照片,后来都化为乌有。据说大概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笑楼先是中间塌陷下来,没有及时修葺,后来就拆了,吴少如老人在上面重新建了楼房。今年他女儿禁娒八十四岁,孙女吴少如九十一岁。他女儿说他爸去世时六十四岁,自己八岁,孙女说她祖父出生时辰有三个“卯”字,算命先生说这样的人是很厉害的,可能就是指在卯年、卯日、卯辰出生,这样就推算出了他的生卒年。
  有次吴少如老人从西马路走过,有位姓叶的好心人,认得她是吴醒玉先生的孙女,说自己有一首她祖父的诗,要抄给她。原来是一首题画诗,有几个错别字,如名字写作“吴圣玉先生”,诗曰:“日画梅也夜画梅,日夜画成百千回。废尽精神不胡来,点尽蛋青色又赔。老天生我何为哉?无苦替人做奴才,难怪梅花笑我呆。”
  后有“丙子年秋月题”六字,丙子年即1936年。
  振威将军“郑大老”郑得标及其后人
  晚清时期平阳城西郑宅中娶了七个老婆的“郑大老”到底是何许人?问过附近年龄大的人,都说不知道。大家只知道他在外地当很大的官,所以都习惯称他曰“郑大老”。刘绍宽《厚庄日记》中也没有提到郑大老是谁。直到最近笔者在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杨悌《味镫存稿》中读到《清振威将军浙江严州协副将郑公墓志铭》,才知道郑大老原来就是郑得标,被朝廷封为振威将军,原平阳县蒲门人、台湾总兵张琴也是振威将军。民国《平阳县志》有《郑得标传》,说原来老家是在江南严处(今苍南县宜山严处村),后迁徙到县城西郭。
  郑得标(1845—1913),字芝亭,从小很有胆略,擅长骑射等。同治元年(1862),粤匪(即太平天国)侵犯温州时,他十八岁,以武童率乡团随军队出征,收复瑞安马屿、金谷山等处。接着带领平阳二百名精兵正式入伍,隶属浙江抚标左旗副将简桂林的部队,属绿营兵编制。同治二、三年间,因为其部队收复金、衢、杭、嘉、湖等郡,授千总,系正六品武官。四年,他转战福建、广东,收复闽漳州、龙岩、粤镇平、嘉应等郡县,直接被提拔为游击,即游击将军,从三品,才二十一岁。回温州,历任平阳右协营千、把总。
  同治十三年(1874),他三十岁,到福建“考验”,可能类似于现在的考核。因当时日本攻打台湾,只好留下来,带领义胜军前、后两营,防守海口,兼造炮台。翌年,即光绪元年,回温州。光绪七年(1881),补浙闽枫岭营游击,驻地在浙江省最西部的江山县廿八都,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以枫岭关为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系“浙闽咽喉”。枫岭营是在顺治十一年(1654)破格成立,设三品游击军官一名、六品千总武官一名、七品把总武官二名,兵丁有一千多人,可见郑得标的官阶已升到三品,是枫岭营的最高长官,清政府委以这一重任,可见对他的倚重。十年后,调署福建陆路提标左营游击。
  光绪二十四年(1898),调署处州镇中军游击,处州府即今天的丽水市。二十六年,护理处州镇总兵兼带处标练军副后营。处州水灾,督修城墙。接着发生灾荒,饥民蜂拥入城,群情惶怖,知府、县令都束手无策。郑将军独自一人出来,从容与饥民讲道理,大家大呼道:“中府,仁人也,吾属其敢负?惟岁歉时荒,奈何?”沿唐代府兵制称呼管一千名兵的游击为“中府”。郑将军于是去见了知府,令各县打开粮仓,实行荒年平粜(按原来收购的粮价出售)政策,事情才得到圆满解决。同年九月,回枫岭营任游击。
  四年后,即光绪三十年(1904),署理象山协副将,丁忧回里。丁忧,即古代官员如父母去世,须马上回家守丧,历时二十七个月,三年多。三十三年,守丧期满,起复枫岭营游击。三十四年(1908),调署严州协副将,从二品,在建德县。宣统元年(1909),绿营被裁,因此罢官。民国二年(1913),在严州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郑将军一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大部分时间都在今天江山市廿八都的枫岭营游击任上,三任前后约十五年。廿八都远离江山县治,当地讼狱政事都归游击管辖。江山民俗强悍,附近福建浦城县盗匪又很多,他很有政事才干,所采取的措施都很适宜,“更以其馀力讲水利,兴农桑,以利民,江山人讴歌之至今”。有别于清朝其他很多武将的不读书,他却喜欢文史,熟读《汉书》,“以武备才而兼文学,儒雅彬彬,亦可谓翘然特异者矣”。清翰林院侍讲、军机大臣瞿鸿禨(1850—1918),字子玖,号止庵,卒谥文慎,曾两度外放浙江学政,“所至以研经籍、通时务、课士得才为盛”。瞿氏视学浙江时,按临衢郡,也曾来到江山县廿八都,见郑将军案上左图右史,其中《汉书》上“丹黄烂然”(古人用红、黄颜色在书上做记号,进行评点),就举书中内容考考他,他对答如流,瞿氏大为惊叹。当时他刚好受到其他官员的指责,瞿氏为他上奏朝廷,因此无事,为人们所“艳称”(羡慕并赞美)。在平阳,他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很喜欢救济有困难的亲戚邻居,并且建造城西锦屏山下义冢“百圹坟”,乐初女儿郑彩蓉老人说原来在今昆三小对面,安葬无主尸骸,掩骼埋胔,“乡人德之”。杨悌在《郑公墓志铭》中说自己年轻时见过郑大老,“长身美髯,诚儒将也”。
  他曾祖名纯心(即元榜),祖名兆荣,父名经旦,三代都因他而贵,朝廷都追封他们为振威将军(见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一《选举志四》“封赠”),妻子都被封为一品夫人。元配张夫人,继配黄夫人,其他五个可能是妾,杨悌《郑公墓志铭》没有记载。其岳父张用光,字孔照,号杏村,金乡瀛里张人,也被封为武翼都尉,著有《爱竹轩诗钞》。
  俗话说:“将门无犬子。”郑大老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刚,国学生,叙同知衔;次乐初,陆军中校,官军需正;次树棠;次一夔。杨悌撰《墓志铭》时,孙辈有锡章、锡丹、锡金,女孙若干。
  长子刚,字秉强,号淙棠,谱名立光。系第四位妻子钟氏所生,元配张氏无生,过继嫡子。1914年毕业于全浙监狱专门学校,1924年任温台处戒严司令部少尉、稽查员,入民国,为平阳县府书记员,会说英语。育有四子二女,长子锡龙在江南宜山阵亡,入祀北门忠烈祠。三子锡章,从郑宅搬到南门回生堂附近居住,后住东坑。其在郑宅的房子先是“典”给吴醒玉,几年后还不了本钱,吴氏再补给他一些钱,房子就变成了吴氏的。他曾任平阳县府书记员,后任县田赋处稽征员,擅写小楷。晚年在县前头开打印店,是最早,也是最原始的打字店,用蜡版刻字,仿宋体刻得如印刷体一样精到。他也会算命拔牌,也会开中药方。郑刚二女名美菊、美凤,长女嫁姜渭民为妻,姜氏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解放后曾任教于温州中学,籀园里温州教育史馆现代名师中有他的名字。
  次子乐初,小名鹤雏,号绍堂。因母黄氏多病,精研中医,又学会计。1929年始,历任首都警察厅保安队军需、交通部武汉电话总局会计主任、永乐师管区中校军需主任等职。晚年在城西悬壶济世,经常免费为穷苦人家看病。锡丹即乐初儿子,又名滔滔,子承父业,也在城西业医,看肝炎有名。
  四子一夔即乐铭,号夔棠,因吴醒玉造一笑楼,欺负他家,决心学拳,从武,先是随鳌江圣菜池天明观一道人学,后又到瑞安学,浙南武林中其父还有人脉,终于练成很好的功夫。乐铭就像他的字“一夔”一样,“一夔已足”,夔是古贤臣的名字,舜时他一人就足可以作乐。他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先后毕业于湖北省测量人员训练班、与中央防空学校等,历任福建第二区保安司令部保安、永乐师管区上尉副员、安徽缉私处祁门查缉所主任等职。乐铭先是从郑宅搬出来,到附近的周宅买了几间房子住,1952年迁徙到杭州,生四子三女,四子名适今(即锡金)、适吟、适岑、适时,只有三女郑彩霞留在平阳。
  刘绍宽《厚庄日记》有写到郑大老次子乐初,如1939年11月17日:“张鹏翼自处州回,以郑乐初所拐之缺已为他人补去也。”张鹏翼当时可能没有工作,托乐初在丽水找事做,郑大老在丽水做过官,其子乐初因此可能有熟人。还有1941年10月14日一则:“刘运开子孝先札来周宅之园,现为郑乐初兄弟买去,孝先尚欲阻霸,余谕止之。”解放前,传奇人物、老革命吴明允(1914—2013)与乐铭是同学,就住在郑宅,1941年曾躲在郑家阁楼里和城西南岙山上,翌年10月被特务发现,死里逃生,乐初、乐铭兄弟对他有救命之恩,吴式超编的《父亲吴明允先生实录》中有很详细的记载,他们系生死之交。
  清进士张南英就住在莲池巷附近,其长子张元品著有《莲池诗钞》。据说郑宅原来就是张进士后人卖给郑大老的。郑宅房子共有七座,主房朝北,范围较大,可能分布在原来莲池巷至育秀巷之间,因为《父亲吴明允先生实录》书中提到郑乐铭名片上写着的地址是“平阳西门莲池巷五号”。郑宅门前原有旗杆、拴马石,家中有皇帝圣旨、朝珠,朝廷送给郑大老出行行的大伞,还有很多书画,在解放后历次运动,尤其是上个世纪破“四旧”中及以后的岁月里都没了。原北门桑果园街吉祥院系郑大老捐地建成,因为家中女眷多,需要有个寺院作为家院,给她们拜佛。
  郑彩蓉老人说他爸兄弟当年连自己的祖坟都不修,却把“百圹坟”修起来。据杨悌《墓志铭》记载,郑大老的墓在城南凤山。乐铭外孙女林爱珠女士说现在墓还在,后来墓圈也破坏了,没修葺,所以不显眼,因此躲过了盗墓贼的觊觎以及文革破“四旧”的浩劫,而当时很多名人墓都被开棺过。林女士还说她妈郑彩霞老人每年除清明到凤山上坟外,有时也念些佛经,到坟上烧给她祖父。现在郑大老的墓急需修缮,也是一个难得的古迹。
  (此文得到郑美凤、郑彩霞、郑彩蓉、郑晓文、章云妹、郑微微、林爱珠等人的帮助)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