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老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78
颗粒名称: 西门老宅
分类号: G112
页数: 6
页码: 140-14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位于平阳西门城外的几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深宅大院,包括环碧山庄、黄宅、郑宅和周宅。这些大院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展示了当地名士绅的居住文化和艺术审美。文章还描述了这些大院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在解放后的变迁和现状。这些大院不仅是平阳古民居的代表,也是横阳古镇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拆迁改造 平阳县

内容

西门城外集中了众多的深宅大院,数量最多。
  环碧山庄。山庄在西门栏杆桥附近,现在大井街南头九凰山脚下。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大房,是平阳名士绅游玉山(即越生)住宅。游玉山女儿曾任民国时期南京法院推事(即法官),其子游铁麒是民国政府海军军官,解放战争时期起义投诚。游家原在万全下河游地方,在平阳有一定的知名度。游宅坐西朝东,门台离大井街三十多米左右,九凰山流下来的溪流横穿大门前的道坦,左右两个宽约一米五的小型单孔拱券桥架接,颇有艺术,门台高约四米多,花纹青砖砌就,门台上方横额是平阳名书法家杨悌遒劲楷书:“环碧山庄。”山庄名称据传是平阳绅士吴醒玉所取。题款按照字面理解,很富诗意,也很切合游宅周边环境,但用当时平阳江南蛮话也就是钱库方言读出也就很不文雅了。该大院由门台间,回廊花
  厅,正屋,花园,横厢,念佛阁楼,舂米房、后道坦组成,横厢左右对称三间,正屋五间开间,三明两暗,两暗是指五间头正面被横厢遮住,正面看上去是三间,五间头进深长于正间一个双爿门门地,出入门横向开启于正间窗前。左面即北面横厢后面通佛堂阁楼,右面南首横厢三间是花厅,花厅后面是半六角亭,亭上有美人靠栏杆,六角亭外是金鱼池,池水引自围墙外的溪水,金鱼池后有假山,假山南面是占地近两亩多的花园,花园南面围墙外就是有名的沙井。沙井被茂密的竹林所围绕,解放后六十年代西门变电所定址后开拓了西马路,西马路就从沙井上坎通过。游宅最大特点有二,一是从进门台后至游宅任何一处均有回廊,下雨时不会淋雨,二是原来正屋五间是出檐的,自该房被游玉山买得后予以改造,将出檐改为包檐,就是在檐头滴水地处建造一堵五间三跨拱形砖墙,砖墙高于原来的椽木檐头许多,将屋背檐头滴水纳至砖墙水槽之中放暗管道引流至地面,拱券砖墙的青砖有交替烟熏花纹,非常好看,使正屋门面不抬高房屋高度的情况下,高大洋气了许多,这是横阳古镇中唯一的。中堂下来两层半月形台阶,完美的中西合璧。游宅主人游玉山解放后属于地主士绅,房屋被没收,分给几十户农民居民,在八十年代初期先是一两户住民拆了所住位置改建,到1997年随旧城改造,全部拆迁,不留痕迹。
  大井街的黄宅。黄宅坐西朝东,石板架于溪流上连接大井街,屋基高街面一米多。该房两进,前退主屋五间平房开间,屋前屋后都有道坦余地,有意思的是大门台和五间正屋中堂不在中轴线上,有意偏左,均衡风水。主屋后院有一圆洞门通往后退,后进院子是三间二层楼房外加西厢楼房,纯木结构,面对九凰山,楼房二楼檐下是可以开启的门式窗户,门式窗户上又有可以上下升放的板式窗荙,极大增强后院楼房采光通风能力,整座房子很有意境。屋主黄柏华,地主。解放后要参加劳动,怕扁担被人混淆,就用楷书写记号:“黄柏华年纪六十自力更生。”群众说是对抗改造,狠狠的批斗一通。
  大井街现在龙河菜场大部分是原来城关木器社,原址是郑宅,没收地主得来。坐西朝东,门前过小溪,门口第一进左右房子为二层楼房,木结构,有大天井。第二进是平房五间,进深很深,后门开出就是担水巷,四周有围墙。文革时期,一个冬天的深夜起火,围墙内的木材、家具、农具、成品、半成品、工人的所有工具全部付之一炬,可怜焦土,庆幸的是围墙外的邻居房子都没有做池鱼。瑞安开来救火车,开到西门桥间,石头桥间板突然断裂,救火车陷在桥上,没有发挥作用。至今这火灾是如何发生,是天灾还是人祸,不得而知,估计是永远的沉迷案件。火灾后木器厂重新建厂,也就是后来的工具厂也有叫刃具厂的。上个世纪90年代改制后又被拆迁改造为现龙河菜市场。
  西门周宅,位置在现大井街龙河菜场中部,堪称最厚实大院。周宅坐南朝北,在原来太保殿机修厂后面。平房七间开间,左右对称三间厢房,木结构,房木厚重,做工考究,中堂有灯梁。按照古民居建造形制,在中堂照镜边柱上至中堂大门横梁上纵架梁木,称为“灯梁”,中堂大的六角宫灯悬挂于此,说明建筑规制全面。梁柱间的斗拱十分精致,昂上都有雕刻的花纹,窗棂都绞以木质冰梅图案。所有柱子的磉盘和磉礩均是青石花岗岩制作,天井、台阶都是大块褐色花岗岩铺就。大门台到西门大路,逾百米,甬道接刘宅之后全部用宽五六十公分长约一米五的大石板横铺,夹上两侧直的石板,整条路宽约两米五,一直铺路到西门水溪边,再用六条石板架过水溪,极其豪气奢华。大宅后面和右首东面有花园,花园围墙用大伦青砖和砖烧花窗砌就,远近闻名。周宅周家在解放初期已经没落,房子都分卖与他人,杂居。记得现在《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先生少年时代在此居住过多年。1997年城改拆了。
  后垟街王宅,屋主王鉴球。在印刷厂隔壁,面朝后垟街坐北朝南,大七间,门台开于左首正间前,前面道坦全部是是大块条石石板铺就,围墙做照壁,照壁上有白玉浮雕“鲤鱼化龙”图。中堂地面三四十公分的四方青砖做菱形镶嵌。后有小花园,雅致精巧。原国民党军医后在城关诊所的蔡芳医师住西首。道坦石板在城改拆迁时被从事电镀的林文清老板拉去做电镀槽。王宅转个弯,有七间大房子张宅,坐南朝北,左右三间对称横厢,是张眉仙先生祖屋,其子张世桐,原平阳县第一中学校长,后任教委主任。张宅后陆续拆建,现仅剩门台和前面的照壁,可见当年规模。
  西门后垟街口的酱园,里头有好几处大屋,连接一起,其中有一处坐南朝北的五间两层大院马宅,门台朝西门直街开的,左首通后垟街。房屋木料相当厚实,地面用青砖铺地。原城西人武部部长杨光和住过。
  后垟三大屋。后垟是城郊,西门后垟街道向水亭方向延伸,在后垟有几处大屋甚为有名。几处大屋相隔不远,都是坐东朝西,由北至南依次排列,民间俗称“三大屋”,林宅、中央大王宅、余宅。这些大宅大门台巍峨高大,白壁粉墙,屋前道坦宽大,均为七间开间,大约始建于清中晚期。有的大宅建筑上采用“挈稍”做法,使屋脊天际线呈圆弧状态。为增强天际线动感,在五间头开始“落叶”,也就是从五间与三间之间的隔柱开始,屋背横檩开始倾斜,到七间尾的屋脊上扬,高于中堂屋脊,形成非常好看的弯月形曲线。由于大屋,进深长,屋背纵向采用“运水”,也就是屋脊最高处到滴水檐头,不是直线而是在前后二大步三大步柱子开始,横檩低于直线,这样就从侧面看是形成弧形,使屋背流水在下雨时稍微平缓的流到地面,不至于冲涌而下。这几处大屋地面都用长石条压台阶,大门中堂甬道都用大青石板铺就,整洁气派。在2000年城镇扩大的浪潮中,最北的林宅被城改拆建,不留片瓦;中央大王宅门台拆掉,遗留右首一半和中堂;余宅尚虽留主屋门台,但已是面目全非了。
  后垟还有一处“三退屋”。在今天雅河人家小区东大门隧洞河小桥对过,坐东朝西,前后三进,俗称“三退屋”,主屋五间开间,规模庞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相继拆建。
  现在横阳西路烟草公司隔河对面有一比较完整的老宅王宅,五间开间,有横厢,有大道坦。据说当时在后垟一带最为富有。据老人传,当年王宅嫁女,嫁妆丰厚,沿后垟往城里的路上摆得很长,极为轰动。有个乞丐一路看过来,到王宅前冷笑摇头。有人问,你一个乞丐看了如此嫁妆有什么好摇头的,乞丐说嫁妆虽富,当还少了一样东西,掉分。有人赶紧问,日常用品一应具有,还缺什么?乞丐说这么排场高档次的嫁妆,还缺了一套吃瓜子的银墩和敲瓜子的银锤!原这乞丐出于大户人家,家境原来十分殷实,故知全套陪嫁不可缺吃瓜子的捞什子工具,却家道没落沦为乞丐。后人传此段子,也意在人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无常。
  西门直街俞宅巷的俞宅,坐北朝南七间大宅。前后都有横厢,从西门直街到中堂,有两道大门台,临街门台解放后拆掉,现大宅遗留还是比较完整。俞宅原屋主俞蔚文,其长子宗海是平阳外科名医郑懋楣的岳父。今年大拆大整此大院硕果仅存,拆后异地重建,仅拆卸费用已近百万元,古屋保留好说难做。
  西直街郑宅,在原来平阳名士绅吴醒玉洋房后面,七间开间,坐北朝南,后有对称三间横厢,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住户拆建正间和五间头,现留后横厢、后门台。
  西门还有城西公社的谢宅,就是谢侠逊的祖屋。也是颇有规模的大房子,纯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解放后谢家人都在外地,谢侠逊虽是棋王,与周恩来下过“共纾国难”棋局,但也免不了定地主成份,房子就被用作城西公社办公用房,上个世纪90年代拆建成现在样子。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