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平阳和剧正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75
颗粒名称: 为平阳和剧正名
其他题名: 董每戡先生一篇文章拯救了一个珍稀剧种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31-133
摘要: 本文叙述了温州平阳县传统剧种“和剧”在面临被误认为是其他剧种并遭改名的困境时,经过多方努力,特别是著名戏剧史专家董每戡先生的积极呼吁,最终恢复其原有名称并获得健康发展的故事。文章详细描述了和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董每戡先生为恢复和剧名称所提出的充分理由,展现了传统地方戏曲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也体现了学术界和文化界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保护。
关键词: 董每戡 人物传记 平阳县

内容

我的故乡温州平阳县有一种古老剧种叫“和剧”,也叫“和调”,是在当地的所谓“山头戏”“马灯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州本土的地方戏。平阳和剧团于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会演,以献演《断桥》荣获“演出奖”与主演陈美娟一等奖而闻名全国,受到田汉、梅兰芳、周信芳、白云生等领导及大师们的接见与称赞。然而,过不多久,浙江省文化局个别领导来温州看了和剧《三姐下凡》等戏之后,凭个人感觉,主观片面地认为和剧的曲调与金华的婺剧相似,温州方言的“和”又与“婺”同音,便认为“和剧”就是“婺剧”,于是动员并授意将“平阳人民和剧团”改为“平阳人民婺剧团”,参加正在金华组建的“浙江婺剧促进会”。接着,为了加强省婺剧团建设,还把和剧团的台柱演员陈美娟调入设在金华的浙江省婺剧团。
  对省局的这种做法,和剧艺人们很不满,因为和剧与婺剧有很大的区别,原本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剧种,是无法“并档”的,把最好的演员陈美娟调走了,对本团的影响也太大了。于是,1956年3月,原平阳和剧团的编剧杨志雄与老艺人董阿春即乘赴省参加第一届戏曲工作会议之机,带着艺人们的呼声,向省里提出恢复“和剧”名称的强烈要求。杨志雄还在《戏剧报》发表《为温州和剧呼吁》一文,详尽地介绍了和剧的源头、班社、衣箱、剧目、音乐等,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和剧是温州地区的“土产”,与婺剧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剧种,向省文化主管部门肯切提出“恢复和剧”的呼吁。但此事一拖再拖,悬而不决。
  就在这关键时刻,温州籍学者、著名戏剧史专家董每戡先生眼看着故乡这个好端端的剧种被砍了,十分痛心,于是在百忙之中,赶写了《为一个剧种正名》一文,发表在1957年第6期《戏剧报》,强烈呼吁尽快恢复“和剧”之名。提出以下三条十分充分的理由:
  一、和剧诞生于温州本土,与宋元南戏具有一定渊源关系,要想寻找原始的南戏遗迹,离不开温州和调,因此万万不可砍掉它。他说:“和调是以温州的民歌、民谣及南曲清音——温州弹词的曲调为主的,正如徐文长在《南词叙录》中所说,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今天如果要找寻比较近于原始的真正南戏,就不能抛开温州和调,要知道,戏剧史上的南戏出自温州,即在宋、元两代就有过《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张协状元》一类戏文作品,而且有过颇负盛名的剧作者团体‘九山书会’,在明代还出过大量的戏文子弟。而金华呢,却没有这些渊源。”
  二、和剧既然产自温州本土,且与婺剧无涉,没有理由并入婺剧。他说:“温州的和调班,据老艺人说是土生土长的,同婺剧并无因缘,它是由农村春节庙会的‘马灯班’开始的,这大概是对的,和湖南的花鼓戏、安徽的黄梅戏、江西的采茶戏一样,起初都是一些小唱,逐渐扩充为一个种戏。而温州和调成为大型戏的年代,却比上述各种戏要早得多,元末明初就在发展。”此外,他还将和剧与温州其他剧种作了比较,指出温州昆剧、乱弹这些“花”虽未盛开,却已得到正常的培植,而“只是真正的温州的本腔戏和调,还未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且在某些主观主义的思想支配下,给取消了‘和调’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剧种名称,硬冠以‘婺剧’之名,把它并入金华婺剧一类了,艺人们对这个‘并挡’是不满的”。
  三、恢复“和剧”的名称,是正当的、合理的要求。他说:“现在和调艺人们要求恢复和调的名称,我认为这个要求是正当的、合理的。今年8月间我向温州的爱好戏剧的社会人士了解,他们也有这种心情。据说在华东会演中温州和调的《断桥》得奖之后,省方把演白蛇的陈美娟同志调入金华婺剧团,因唱腔做派很不相同,陈同志大半年时间无戏可演,而原剧团因少了台柱,卖座大衰,本来生活很苦,因而更苦,艺人们力争的结果,才调回陈美娟同志。”
  最后,深有感触并再次向文化部门呼吁:“温州和剧在衰落时期曾被城市群众瞧不起,有所谓‘高昆乱弹,和调讨饭’的话,艺人们的生活困苦之至。解放后他们也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扶植和剧,发展它,使它‘名正言顺’。这就成为很有必要的当前急务了。”
  经过多方的努力,尤其是董每戡先生的极力呼吁,终于引起文化界的高度关注,浙江省文化厅研究后明确表态,批准“平阳人民婺剧团”退出“浙江婺剧改进会”,正式改名为“平阳和剧团”,任命陈美娟为团长。从此,和剧终于“名正言顺”,又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今年是董每戡先生110周年华诞,中山大学及温州文化界将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笔者作为后学与受惠者,特撰此文以纪念与致谢。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宏图
责任者
陈美娟
相关人物
田汉
相关人物
梅兰芳
相关人物
周信芳
相关人物
白云生
相关人物
杨志雄
相关人物
董阿春
相关人物
董每戡
相关人物
徐文长
相关人物
叶宫
相关人物
高昆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浙江省文化局
相关机构
平阳人民婺剧团
相关机构
金华婺剧团
相关机构
剧团
相关机构
本来生活
相关机构
浙江省文化厅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金华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