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南雁荡山茶叶排名第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58
颗粒名称: 中唐时期南雁荡山茶叶排名第一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101-104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和分析,探讨了《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中记载的雁山茶的相关信息。首先明确了雁山所指的具体地点为平阳的南雁荡山,而非乐清的北雁荡山。接着,文章分析了南雁荡山作为茶叶生长地的优势,引用了卢仝《七碗茶歌》中的诗句来展现雁山茶的独特魅力。文章还提到雁山茶不仅具有去腻、除烦、消食等多种功效,而且其品质可与阳羡山芥茶相媲美。最后,文章强调了南雁荡山作为茶叶产地的重要性,以及雁山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 农业史 温州市

内容

《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俞光编)卷六《农业(下)·茶叶》载,中唐雁山茶“亦为第一”,现抄录如下:“温州无好茶,天台瀑布水、瓯水味薄,惟雁山水为佳;此山茶亦为第一。曰去星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但以银瓶贮者得清香味,不以锡瓶贮者,其色虽不堪观,而滋味且佳,同阳羡山芥茶无二无别。采摘近夏不宜早,炒做宜熟不宜生,如法可贮二三年,愈佳愈能消宿食、醒酒,此为最者。(录自《瓯江逸志》。卢仝中唐人)”
  卢仝(约795—835)自号玉川子,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且奇诡险怪,人称“卢仝体”。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即《七碗茶歌》传唱千年而不衰,最为脍炙人口,其中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此诗与陆羽《茶经》齐名。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至今河南济源市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这条记载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地点在雁山;二是产品是茶叶,三是品质是第一。其他两点基本可以理解,就是第一个问题,地点雁山是指哪里?笔者认为是平阳北港的南雁荡山一带。因为,第一,温州雁荡山有南北之分,北雁在乐清县,南雁在平阳县。据清乾隆《平阳县志·舆地志》引《梦溪笔谈》曰:“平阳雁荡山,唐洎五季已著;乐清雁荡山,宋祥符间始有名。”明蔡芳《游南雁荡山记》亦云:“东瓯雁荡为天下名山,山有二,其南在平阳者,出名尤早,第以地僻,游者难焉。”看来南雁(平阳境内)开发时间比北雁荡山(乐清境内)早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雁山”是专指南雁荡山的。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顾况(约727-815,字逋翁),江南道苏州海盐县横山(今属浙江省海宁县)人。唐至德二年(757)进士,性诙谐狂放,且亲近民众,写下大量反映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的诗篇,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曾任温州江南盐铁使署属官,在任期间撰有《仙游记》:“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乃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入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迭,不可寻省。”文中提到“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虽然“瓯闽之间”是一个很大的地域概念,但是明代的姜准在《岐海琐谈》里认为乐清的北雁荡山地处瓯北,并非“瓯闽之间”,认为顾况《仙游记》的是南雁荡山。这就道明了是平阳境内的南雁山。
  另外,唐懿宗乾符二年(875),温州的邵太守率随从前来南雁游览,当时的山阴人吴畦曾一同来游,并留下了《陪邵太守游雁山记》。文中说“去治西南二百里,有雁荡山,隐于榛莽”,这也是特指平阳境内的南雁。因为乐清在温州北面,而平阳南雁则是在温州的西南面。第二,《仙游记》文中提到“东越方言”。这广义的东越是指福建东部地区,包括福州、宁德两市。狭义的东越是福建省宁德市的俗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省会福州,北接浙江温州,西邻武夷名山,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又据温州网报道,按照地域划分,温州方言分为瓯语区、半瓯语区和瓯语混杂区。一般认为鹿城、龙湾、瓯海和永嘉是纯瓯语区(鹿城区藤桥镇岙底社区一些村落兼通闽南话,永嘉县北部边界附近不少村落通行台州方言);乐清和平阳是半瓯语区。乐清清江以南是瓯语区,清江以北的大荆话和温岭话接近,属吴语台州片;北雁荡山正在清江以北,属吴语区。平阳县鳌江下游是瓯语区,鳌江上游、滨海地带及南麂岛是瓯语和闽语的混杂区。南雁就是在“瓯闽之间”的鳌江上游。所以卢仝在文中雁山所指的是平阳的南雁荡山。
  明确了“雁山”地址后,我们就知道雁山的“茶亦为第一”。《大观茶论》曰: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平阳雁荡山就在瓯与闽交界处,正是茶叶生长的好地方,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卢仝在文中提到,(雁山茶)不但能“去星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如果用“银瓶贮者得清香味,不以锡瓶贮者,其色虽不堪观,而滋味且佳,同阳羡山芥茶无二无别”。
  阳羡是宜兴的古称,唐代“茶圣”陆羽,为了研究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阳羡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其《茶经·一之源》中写道:“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陆羽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从此,“阳羡茶”被选人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阳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茶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岕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卢仝也曾在宜南山区种过茶,其《七碗茶歌》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更被奉为日本茶道文化的启蒙内容。在这样一位行家高手文中写到“此山(雁山)茶亦为第一”“同阳羡山芥茶无二无别”这样高的评价,说明平阳南雁山的茶叶确实是优质品。由此得出,中唐(766—835)时期平阳南雁荡山的茶叶品质是非常好的。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平阳祖先的伟大,在那么早的唐朝时代就生产茶叶并且是生产出优等的茶叶。同时,我们也对平阳早在唐朝就有茶叶生产置信不疑。甚至笔者认为,在中唐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叶来,没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是达不到的。所以,我想真正开始生产茶叶恐怕是在初唐时期,甚至更早,《唐书·食货志》载:“浙产茶10州,55县,有永嘉、安固、横阳、乐城四县名。”其中的横阳就是今天的平阳。
  平阳雁山茶的品质一直保持着,直到清末还是排名靠前。据清末瑞安人池虬向温处道宗源瀚进言书《瓯茶利病条陈》中提到:“清末瓯茶出口以平阳南北港为大宗,出款居四之三……然色、味以平阳南雁为最。”可见,平阳茶农一直用心把关质量,从唐到清千年传承,质量一直领军瓯茶。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炜
责任者
俞光编
相关人物
卢仝
相关人物
陆羽
相关人物
李庭
相关人物
吴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济源市
相关地名
乐清县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海盐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海宁县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