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生陇亩无东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55
颗粒名称: 禾生陇亩无东西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94-97
摘要: 本文详细探讨了清光绪二十八年平阳县知县胡为和颁发的严禁在石塘岭及周边偷窃的禁令的社会背景。文章首先分析了清光绪年间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点,包括生产力低下、社会矛盾突出以及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和鸦片贸易导致的严重贸易逆差。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西方耶稣教的传入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和教案事件,如“甲申教案”和“神拳会”运动。这些事件加剧了社会动荡,并促使政府采取严厉措施维护社会秩序。在此背景下,石塘岭的“奉禁”石碑的竖立可以被视为对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回应。文章最后指出,老百姓因生活困苦而不得不偷窃,这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关键词: 石塘岭 禁令碑 平阳县

内容

此碑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月平阳县知县胡为和所颁发关于严禁在石塘岭及周边偷窃的禁令。
  清光绪年间,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生产力低下,老百姓无以生计。同时,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民不聊生。在平阳、瑞安一带也是如此。
  清光绪三年(1877),温州因《烟台条约》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加大了温州各地的经济掠夺。他们将鸦片、糖、火柴、鞋钉等物品,在温州进行倾销,并将温州的绿茶、木板、柑桔等特产运往国外。据《近代温州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瓯海关贸易报告与十年报告编译》统计:瓯海关,1897年贸易逆差442603关平两,1898年贸易逆差379980关平两,1899年贸易逆差464428关平两,1900年贸易逆差706106关平两,1901年贸易逆差577152关平两。大量的贸易逆差,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尤其鸦片进入,更使部分温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晚清温州纪事》载:“每年因吸食鸦片自杀的人数可能比无人照顾死在大街上的人数多一倍还不止,因为鸦片唾手可得,花费不多,‘仅仅三十枚铜板,一便士的花费’,便可从拐角处的‘乌烟馆’里得到。其次,那些没有死于大街上,或没有被迫自杀的,而是死于‘乌烟病’或‘鸦片病’的人数更多。”
  同时,西方耶稣教传入温州。清同治五年(1866)九月,英国内地会牧师曹雅直来到温州设点布道,九年(1870),前往平阳,在西门外忠靖庙边设点。十一年(1872),在温州五马街胡东升店屋开门传道。同年,英国衡秉忠牧师前来接替。因平阳信徒众多,特派朱牧师于1873年来平阳置地建教堂。英国的圣道公会和美国的复临安息会也在光绪元年(1875)纷纷前往平阳设点布道。基督教在温州各地传布过程中,因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特别是由于它是依靠不平等条约的护符,作为列强文化侵略的组成部分,受到当地人们的抵制。清光绪十年(1884)八月十六日,温州爆发了“甲申教案”。《浙江巡抚刘秉璋奏报温郡焚毁外国教堂现已议结仍饬拿犯惩办折》中统计:“洋房之被焚者六处,被毁什物者三处”。此外,同月十九日夜间,“瑞安县二十八都曹教士分寓三间”,“亦被焚毁,原系空房,未伤人物”。“甲申教案”后,西教士得到赔款,扩建教堂,发展教会,气焰大张,从而引发“神拳会”运动。平阳鳌江蔡郎桥的金宗财、瑞安马屿的许阿雷等人为首,组织“神拳会”,提出了“除灭洋教”的口号,会众众多,声势浩大,仅平阳一县就有会众3500多人。民国《平阳县志·武卫志二》载:“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六月,蔡郎桥神拳会匪金宗财聚众作乱,散卖双龙票布影,借北洋义和团拳匪籍名除灭洋教,诱民入会,从者蜂起。十四日,温州知府启续至平,诡称奉督抚令招抚神拳教,民闻风逃避,莠民乘机鼓众拆毁鳌江、萧江渡、北港等处耶苏教堂及教民房屋。……七月十五日,金宗财擒获伏诛,神拳会匪平。”尤其神拳会大部被剿灭后,余部仍然在坚持活动,对平阳、瑞安一带官府的统治产生很大的挑战。《瑞安市志》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初五,张新栋率200余会众,在华表起义。同月初七,瑞安知县盛伟堂派兵来华表镇压,张新栋被捕,神拳会失败。”石塘岭的“奉禁”石碑就是在神拳会失败后第一年竖立的。
  甲午战争失败和八国联军入侵,清廷被迫签定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加大对老百姓的税收,并将负担转嫁予老百姓。土豪劣绅们乘机抬高物价,百姓生活难以维持。《浙江布政使司据督办土药税则李道宝章、温州镇道会禀》称: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初九,“瑞安以闹谷罢市,孙宅、项宅、洪宅皆被毁”。1993年版《平阳县志》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谷价一银元60余斤,县城公议平粜。地保从中渔利,米皆掺水,激起民愤,相率罢市。夜,数家殷富被毁。古鳌头、塘川等处均有四五家被毁。”当时老百姓即使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也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绍箕在《瑞安务农支会序》中称:“瑞安一邑,为田五十余万亩,濒海沙涨荡业亦不下三千余万亩,野无惰农,山巅水涯无荒土,然而中稔之年,裁足自给,稍有歉征,人心惶遽,懦者析粒而忍饥,强者攫食而煽乱,其至此何也?”老百姓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偷窃“山上番茹竹木松毛草衣,田间稻禾荳麦瓜菜”。
  而且,疾病流行,老百姓生命没有保障。《近代温州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瓯海关贸易报告与十年报告编译》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流行一场非常严重的霍乱,据说夺走了30000名温州人的生命。”据Wenzhow Trade Report,for the Year 1902记载:“霍乱可能从上海输入,爆发于该年6月,8月间最猖獗。它发生在本观隔壁,然后似乎肆行全城,继而殃及邻近乡村,11月还有人罹亡。这场霍乱在平阳也很流行。”这“奉禁”石碑就是在平阳爆发大霍乱时竖立的。
  石塘岭的“奉禁”石碑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颁发的,这是当时平阳、瑞安一带社会情况的反映。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