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仓东津渡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53
颗粒名称: 钱仓东津渡钩沉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90-93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详细解读和实地考察,揭示了东津渡的历史位置及其与钱仓江、鹅颈埭的关系。文章指出,东津渡并非位于横阳江上,而是位于鹅颈埭前的支江(钱仓江)上,是钱仓镇的重要渡口。同时,文章还通过引用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资料,纠正了一些对东津渡位置的误解,并探讨了钱仓江的宽度和历史变迁。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平阳地区的水利历史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利史 文化交流 平阳县

内容

历代方志、史籍对东津渡记载甚简。如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五《津梁》载:“东津渡,在凤林乡前仓(即钱仓)。”清刘眉锡《南雁荡山志》载:“东津渡,即钱仓步头渡,上通南北两港。”又乾嘉间平阳著名学者叶嘉棆亦有《东津渡送行》诗,诗曰:“渺渺仓江水,潮声催晓渡。西望白云山,行人从此去。”①诗中的仓江,当是钱仓江简称,而白云山则在今顺溪镇境内。
  由于古人文言文记事过于简略,没说明东津渡的具体位置,后世有人认为,横阳江上的钱仓平澜渡即是旧时的东津渡。但民国《平阳县志》卷八《水利志》在“平澜渡”下案:“今钱仓分三步,皆能通南北港,无称东津渡者。附识俟考。”却又直言其非。致使东津渡所处遂成谜,令人捉摸不定。
  近来笔者有幸参加民国《平阳县志》点校工作,为了一些鲁鱼亥豕,查阅了不少志史古籍,细读中,仿佛从字里行间又窥见一个较为清晰的东津渡身影。如:
  吕弘诰《重筑钱仓鹅颈埭记》②云:“三十年,离大埭二里许吴家奥口,倚河滣岩笋砌立水?,而隔江居民以堪舆家言,不利彼境,酿成讼斗而止。”“三十年”即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吴家岙,查《民国农业税土地公布户原图》即今埭头行政村岙底自然村的老地名。埭,是指用土石筑成的堤坝。古人有“埭非陡门无以通其流,陡门非埭无以固其址,众川非湫无以杀其势”之说,故旧志《水利志》凡称大埭,大都指埭、陡、河渠相配套的较大综合水利工程。
  旧时鹅颈大埭与江南阴均大埭、万全沙塘陡门,并称平阳三大水利工程,位于钱仓镇东北三里的埭头村,系明正统年间(1436—1449),县令章惠所建。“钱仓山合塘川山之水,汇此注于横阳江,埭成,御咸潮,司蓄泄,十二都、十三都、十七都之田皆资灌溉。”③因飓风、洪潮及战事,大埭屡筑屡圮,咸潮倒灌,农田失收。康熙三十年,因工程浩大缺乏资金,议离大埭二里许的吴家奥,依附岩基修建水闸,以备应急之需。然而,隔江居民,听信风水先生“对岸修闸与彼境不利”之说,以致两岸打起官司而酿成械斗,闸终无成。据笔者实地考察,吕弘诰《记》中的“隔江居民”的“江”,应该不指横阳江。离鹅颈埭二里处修水闸,又相隔一条广阔的横阳江,距离遥远,当不至于有碍江对岸居民的利益。据此推之,此“江”当指鹅颈埭疏泄于横阳江通道的支江,俗称“斗门浦”。由于对岸筑堤建闸,潮涨时水涨潮高,江水此岸不得入,必多入隔浦的彼岸,利害相关,讼斗在所难免。
  《重筑钱仓鹅颈埭记》一文中还言及步(埠),曰:“清初,土寇掘坏南步头,潮汐侵内河,淤涨五湫,基址不可辨识。”民国《平阳县志》卷十八《兵事》载:“清顺治五年(1648),陈仓等联络永、乐、瑞寇何绍龙、石旗牌等,南北两港、江南、钱仓悉为蹂躏。”当时,陈仓等反清武装,攻平阳县城不下,退守钱仓,掘坏南埠堤坝,泄水以拒清兵。显然,吕弘诰《记》中的钱仓“南步”,亦应该不指横阳江南岸之埠,因为掘坏江南堤防,水泄横阳江,与据守钱仓无补。故此,“掘坏南步,潮汐侵内河,淤涨五湫”的南步,当指与钱仓隔江而对的鹅颈埭之埠无疑了。
  鹅颈埭居钱仓镇东北三里许,埭前有支江,江上有南、北埠,有埠无桥,必设渡舟。至此,叶嘉棆《东津渡送行》和刘眉锡《南雁荡山志》“东津渡,即钱仓步头渡”之谜,应当有了清楚的答案。
  鹅颈埭前这条支江,何子祥在《设江口等处渡船,并给渡夫田亩记》一文中称它为钱仓江,记曰:“由坡南内河从右逆上,则为钱仓江,浮钱仓江起岸,再过渡而达于闽省,则萧家渡。④”由此可见,在何子祥未开钱仓新河引梅溪水与西塘河相接之前,昆阳坡南河头至钱仓的舟船,只能通到鹅颈埭,从鹅颈埭渡支江(浮钱仓江)达钱仓,再从钱仓渡横阳江而入萧家渡。钱仓新河与西塘连接后,坡南的船只才能直达钱仓镇。张南英《南雁桥碑记》所谓“自此钱镇之舟直至城矣,洵万世利”,⑤即指此而言。
  何子祥之所以称鹅颈埭前的支江为钱仓江,与其江浦广阔淼漫有关,他在《钱仓水利总记》一文中说:“向埭在浦口,宽以数百丈计,潮汐冲击,成难,托易避之,移筑浦奥,以受新渠之水,仅二十丈。”⑥清代量地尺,一尺等于34.5公分,不说“宽以数百丈计”,仅按百丈计算,折今制亦宽345米,已是岱口大桥长度的2.46倍(岱口大桥全长140米);若以最狭处的浦奥20丈计算,也比今梅浦陡门浦,阔出29米。
  顾名思义,鹅颈埭犹如鹅颈曲折修长而得名。为了解鹅颈埭走向和长度,笔者重来埭头村,除了村头依岩笋而筑,建于康熙三十四年的陡门桥和穿桥而过的西塘河外,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昔日何子祥移埭于内,浚港为湖,“密柳藏莺,芷沼兰汀”的“仿佛西湖”(俗称不网湖),⑦早已夷为平地,今厂房民居鳞次栉比,不辨其址。村中老人遥指村前车水马龙的104国道说;“祖上口口相传,这条公路是筑在当年何子祥‘截浦’的大堤上。堤内北至山麓,西至铜钱岩,东至这斗门桥,原来是一个很大的蓄水湖。当地人叫它‘不网湖’。先前,县城坡南河头去钱仓之舟,沿西塘河南下,先入此湖,再入钱仓。”
  老人们的一席话,不禁钩起了我对“东津渡”一名来由的联想:坡南河头旧有“南津亭”,因座落于平阳县治之南故名⑧。钱仓素有平阳“五镇”之东镇之称⑨,而东津渡又位于钱仓镇之东。亭,居西塘河之始;渡,居西塘河之终,南津与东津乃一河流起止相对而称。民国《平阳县志·古迹志》:“南津亭,明弘治三年(1490)为社学,建屋五间,有蔬园空地,今为僧茶寮。”可见南津亭当建于改建社学之先。据此推之,东津渡的历史至少可溯之527年以前。

附注

①见平阳地方文献丛书(第一辑)《尚志堂诗文集》。 ②见民国《平阳县志》卷七《建置三》 ③见民国《平阳县志》卷七《建置三》 ④见平阳地方文献丛书(第二辑)《蓉林笔钞》第172页。 ⑤见温州文献丛书《温州历氏碑刻二集》第1072页。 ⑥见平阳地方文献丛书(第二辑)《蓉林笔钞》第186页及谢静斋《钱仓堡笔记》。 ⑦见平阳地方文献丛书(第二辑)《蓉林笔钞》第188页《塔山镌字记》。 ⑧见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十二《古迹志一》 ⑨见温州文献丛书弘治《温州府志》卷六《邑里、隅厢、乡都、市镇巷街》:“平阳镇在县南四里,为前镇。前仓镇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为东镇。松山镇在县西南九十里,为西镇,有松山市。蒲门镇在招顺乡,为南镇,有岑山市。琶艚镇在二十一都,为北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崇华
责任者
刘眉锡
相关人物
叶嘉棆
相关人物
吕弘诰
相关人物
石筑成
相关人物
章惠
相关人物
洪潮
相关人物
陈仓
相关人物
何绍龙
相关人物
何子祥
相关人物
张南英
相关人物
于康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顺溪镇
相关地名
埭头村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
钱仓镇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