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镇江口关在哪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52
颗粒名称: 江口镇江口关在哪儿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88-89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圆珍传》和《行历抄校注》等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对唐代江口镇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文章指出,虽然今天的鳌江镇与唐代江口镇有一定的历史联系,但二者并不等同。唐代江口镇应该位于鳌江北岸的出海口处,具体位置可能在今天的河口、下洋埠、下埕、蓝田村一带。文章还结合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唐代江口镇的军事地位和海岸线变迁对当地地名的影响。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地方历史变迁以及海岸线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佛教研究 历史学

内容

《圆珍传》中的“江口镇”,《行历抄校注》注释为“今浙江省平阳县之江口关”,应该指的是今天的鳌江镇。但鳌江镇的口址历史,县志记载不过溯至明正统五年(1440)的江口城,但距圆珍登岸的853年,还相去五百多年,那时的鳌江镇城区恐怕还在水下。故此,当年的江口镇,应该不是今天的鳌江镇。
  唐代的镇,有军镇和镇戍之分,前者相当于军区,与州府平行;后者是一个军事据点,设在州县要道上,勘验行人过所、路证。圆珍所过的江口镇该是镇戍。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唐代的江口镇今又何在?顾名思义,旧时的江口镇该在鳌江(旧称横阳江)的出海口。鳌江江口有南北之分,因历朝县治均居江北,在冷兵器时代,背水设防乃兵家大忌,显然江口镇戍居于江北岸,是不容置疑的。再则,修于宋端平三年(1236)的江口陡门、建于明正统五年的江口城,均在鳌江江北岸。
  虽然民间都称鳌江镇所在地的鳌江南、北岸为江口,但乾隆《平阳县志·疆里》载:“慕贤东乡,九都,在县南十五里,下埕、邱埠、江口。”把江北岸的称之“江口”,江南岸的称之“邱埠”,民国《平阳县志》沿之。可见江口是鳌江北江口的官称。海堤是水口冲积平原的年轮,海岸线的渐淤渐远和人们旧堤更新堤,层层围堰成田,使陆地不断向海中延伸。民国《平阳县志·水利·旧埭》有“陈埭、腊田埭、华埭”,并注:“旧志,以上三埭按在今河口、蓝田、下洋埠一带。”这些修筑于不同年代的旧海堤虽已堙没,但位于堤旁的村庄至今犹远近分明地散落于小南平原上。笔者反复步量了以上村庄与今海堤的距离,《中国海湾志》第六分册《温州海湾·地貌发育和岸滩动态》说:“从海塘修筑年代推算,明代后,岸线淤张速度逐渐增加为10~20米/年。”大致推算出圆珍当年登陆江口镇的江岸,当在今河口、下洋埠、下埕、蓝田村这条弧线上。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