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49
颗粒名称: 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85-89
摘要: 本文通过对唐代文献的深入挖掘,揭示了日本佛教高僧圆珍在唐朝求法期间的珍贵历史记录。圆珍作为日本天台宗寺门派的创始人,曾亲赴唐朝学习佛法,并在温州平阳县停留多日。文章详细描述了圆珍在平阳县的活动,包括获得公验、停留求法访经等。这些史实在历代的温州府志、平阳县志以及地方掌故文献中均未记载,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唐代公验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圆珍在唐朝的求法背景和经历。这些内容的揭示对于中日文化交流史和佛教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佛教研究 历史学

内容

在历史上,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技术,曾向中国派出了众多使团,以唐朝为最,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为中日交流史上所罕见。使团中有留学生,如跟李白交好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更不乏高僧大德。最著名的有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和宗叡,被称为“入唐八大家”。其中,圆珍(智证大师)当年曾从福建连江乘船至平阳县江口镇登岸,过温州,赴天台山求法,并在平阳郭下停留多日,求法访经。而这些史实,历代《温州府志》《平阳县志》以及地方掌故文献均未记载。
  唐代文牒成国宝
  圆珍(814—891),日本赞岐国(今香川县)那珂郡金仓乡人,字远尘,俗姓因岐,著名的弘法大师空海的外甥(一说侄孙),日本佛教天台宗寺门派创始人。日本仁寿三年(853)入唐,天安二年(858)携带图籍441部1000卷回到日本,撰有《法华论记》《法华玄义略要》《大日经指归》等。宽平三年(891)示寂,醍醐天皇延长五年(927)敕授其“智证大师”的谥号。
  日本仁寿三年即唐大中七年。日前,笔者发现两件当年的公验,现作为日本国国宝,收藏于日本滋贺县大津市园城寺。其中一件是十月廿六的《温州横阳县公验》,为横阳县丞权知县事许邴签发给圆珍赴天台山巡礼求法途经本县的文牒,全文如下:
  “温州横阳县:日本国求法僧圆珍谨牒,印赴州,为巡礼来到唐国状,并从者,随身衣钵等。
  供奉僧圆珍,年四十一,腊廿二。从者:僧丰智,年卅三,腊十三;沙弥闲静,年卅一,俗姓海;译语丁满,年四十八;经生的良,年卅五;物忠宗,年卅三;大全吉,年廿三;伯阿古满,年廿八。却随李延孝船归本国,报平安,不行。
  随身物:经书四百五十卷,衣钵、剔刀子等,旅灶壹具。
  牒:圆珍为巡礼天台、五台山、并长安城青龙、兴善寺等,询求圣教,来到当县。恐所在州县镇铺不练行由,伏乞公验,以为凭据。谨连元赤,伏听处分。
  牒件状如前,谨牒。
  大中七年十月 日,日本国求法僧圆珍牒
  (任为凭据。廿六日,横阳县丞权知县事许邴)”
  唐代的横阳县,即今平阳县(含苍南)。笔者翻阅弘治《温州府志》、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均无圆珍公验和圆珍巡礼天台,行经横阳县、温州的史事记载。素有“蒐采乡邦轶事志史,以补国闻之缺”的明代姜准《岐海琐谈》、清代孙衣言《瓯海轶闻》亦未见收录。往事越千年,难免百密一疏。
  在平阳郭下求法访经公验,是由唐朝官府发放,州府以上官员签署,并钤有官府印鉴,具有法律效能的通行公文。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说:“公验,又称公凭、路证。在唐代政治社会生活中广为使用,凡离开本县本州,无论投亲访友,或行医治病,还是经营生计都须持路证、过所,才能出入关津,与今日出国人员离境护照相类似。”
  圆珍入唐时,正值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后八年,唐朝政府“禁佛运动”虽然有所收敛,但仍禁止私度僧尼,对僧人通关管理甚严。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唐宣宗时,中书门下奏:若官度僧尼有阙,则择人补之,仍申祠部给牒。其欲远游寻师者,须有本州公验。”本国僧人通关过境犹如此,何况圆珍是外国僧人。
  史载圆珍入唐时,曾用汉文写有游唐日记《行历抄》,详细记录了他从福建福州连江登岸,至温州、台州、越州、长安的一路见闻,但此书早已亡佚。所幸的是,圆珍晚年朋友日本汉学家三善清行撰写的《天台宗延历寺座主圆珍传》(以下简称《圆珍传》),至今犹存。《圆珍传》引用了《行历抄》中的大量原材料,虽然作者因己所需而断章摘句,前后不连贯,但亦能断断续续勾勒出圆珍在温州平阳的行踪,弥足珍贵。
  《圆珍传》载,圆珍在仁寿三年(853)八月初九,随新罗商人王超,于日本鸣浦放船入海来大唐,不料十五遇东南风,船只被风飘至福建的福州连江,因此登岸。十六入福州城,具状申州,取得验牒,“九月二十,辞使向北,十月中旬入温州界,过江口镇至横阳县,停住郭下相看,县官丞将仕郎许邴给两只船,差二人夫送至州下”。
  福州的马尾港至现在平阳县鳌江港约为155海里。据当代学者白化文《行历抄校注》里的《圆珍求法行历图》,圆珍从福州到温州是走海路,旧时木帆船顺风挂帆,无风摇橹,圆珍一行人从九月二十出发,十月二十六在横阳县江口镇登岸,在海上足足走了一个多月。
  据《日本国求法僧圆珍目录》载,圆珍此行曾于横阳县张德真宅求得《大宝积经》一卷、《金刚经论颂》一卷、《四分律》《羯磨经》各一卷。据此可知,圆珍至横阳县,并非求得公验即匆匆离去,而停住郭下求法访经。另据永嘉县官府发给圆珍的公验,签署时间为十一月初六,说明停留平阳多有时日。
  江口镇江口关在哪儿
  《圆珍传》中的“江口镇”,《行历抄校注》注释为“今浙江省平阳县之江口关”,应该指的是今天的鳌江镇。但鳌江镇的口址历史,县志记载不过溯至明正统五年(1440)的江口城,但距圆珍登岸的853年,还相去五百多年,那时的鳌江镇城区恐怕还在水下。故此,当年的江口镇,应该不是今天的鳌江镇。
  唐代的镇,有军镇和镇戍之分,前者相当于军区,与州府平行;后者是一个军事据点,设在州县要道上,勘验行人过所、路证。圆珍所过的江口镇该是镇戍。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唐代的江口镇今又何在?顾名思义,旧时的江口镇该在鳌江(旧称横阳江)的出海口。鳌江江口有南北之分,因历朝县治均居江北,在冷兵器时代,背水设防乃兵家大忌,显然江口镇戍居于江北岸,是不容置疑的。再则,修于宋端平三年(1236)的江口陡门、建于明正统五年的江口城,均在鳌江江北岸。
  虽然民间都称鳌江镇所在地的鳌江南、北岸为江口,但乾隆《平阳县志·疆里》载:“慕贤东乡,九都,在县南十五里,下埕、邱埠、江口。”把江北岸的称之“江口”,江南岸的称之“邱埠”,民国《平阳县志》沿之。可见江口是鳌江北江口的官称。海堤是水口冲积平原的年轮,海岸线的渐淤渐远和人们旧堤更新堤,层层围堰成田,使陆地不断向海中延伸。民国《平阳县志·水利·旧埭》有“陈埭、腊田埭、华埭”,并注:“旧志,以上三埭按在今河口、蓝田、下洋埠一带。”这些修筑于不同年代的旧海堤虽已堙没,但位于堤旁的村庄至今犹远近分明地散落于小南平原上。笔者反复步量了以上村庄与今海堤的距离,《中国海湾志》第六分册《温州海湾·地貌发育和岸滩动态》说:“从海塘修筑年代推算,明代后,岸线淤张速度逐渐增加为10~20米/年。”大致推算出圆珍当年登陆江口镇的江岸,当在今河口、下洋埠、下埕、蓝田村这条弧线上。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崇华
责任者
许邴
相关人物
李延孝
相关人物
姜准
相关人物
孙衣言
相关人物
程喜霖
相关人物
王超
相关人物
张德真
相关人物
陈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三江口镇
相关地名
通江口镇
相关地名
莲江口镇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香川县
相关地名
金仓乡
相关地名
滋贺县
相关地名
大津市
相关地名
横阳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长安区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鳌江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