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与说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48
颗粒名称: 辨析与说明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81-84
摘要: 本文通过对林景熙的诗集、传记及地方志的深入考察,详细分析了林景熙的籍贯问题。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本文确定了林景熙的籍贯为昆阳白石村,而非其他地方。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林景熙的家族迁徙史及其与平阳坳中、奥里的关系,澄清了相关误解。本文认为,《济南林氏族谱序》等文献虽然提供了林氏家族的部分迁徙信息,但对于确定林景熙的具体籍贯并无实际意义。此外,本文还反驳了关于林景熙隐居州郭、出生于瑞安府平阳县坳中之奥里等错误说法,并指出了相关考据的不严谨之处。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林景熙 人物传略

内容

(一)白石故庐所在。“白石”作为林景熙的里籍,究竟在今昆阳镇具体哪个地方呢?一不会在当时城内。章祖程在林景熙诗《南山有孤树》题后注道:“先生所居州治后白石巷中,南对昆岩。”但这只是林景熙当时居所,而非籍贯所在地,否则章祖程和郑思恭均应注明其为“城内人”而非“白石人”(《东昆仰止录》中张正就被注明为“城内人”)。二不会在当时西门外近郭,否则应注明其为“西门人”(见《东昆仰止录》)或“西隅人”(见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一》)。查《平阳县志·建置志一》,“一都”下便有“白石”“雅山”等村庄,再结合林景熙文《州内河记》“河萦回如带,而源有三:一岭门,一昆岩……一从白石诸峰迢递而下,折入河,以纬治之北”的描述,可知白石里(村)在今城西水塔村一带。而清朝张綦毋《船屯渔唱》中也有“何缘蟾魄东山上,先照城西白石村”之句。
  既然林景熙籍贯为白石里(村),“白石故庐”自然便在这里,与“州治后白石巷中”的连云楼不同。如果与连云楼相同,必然称为白石巷故庐,因“白石里(村)”可省称为“白石”,“白石巷”的“巷”却不能省略。《归白石故庐》诗曰:“四邻井灶出荒墟,独鹤归来认旧庐。一径苍苔供瘦策,半簪华发伴残书。斜阳巷陌语初燕,新水池塘生细鱼。小立春风怜寂寞,忽吹花片入襟裾。”可知他在外多年,归来时看到的是一片荒墟,故庐已毁,连具体所在位置也几乎难以辨认。此后,他便居住在连云楼,可参看其《九日会连云楼分韵得“落”字》《连云楼》等诗。萧耘春先生《林景熙白石故庐考》是把白石故庐和连云楼混为一谈了,其所考实为连云楼,非白石故庐。查《平阳县志·建置志一》,连云楼所在的白石巷,明清后称白石河街,通到西门外则称白石街;而西门外登瀛巷中也有白石巷,应是后来出现,与林景熙连云楼所在的州治后白石巷无涉。至于林景熙晚年隐居的赵奥别业,在现城西雅山村是很明确的事,遗迹尚可追寻。
  (二)如何理解坳中、奥里与林景熙的关系。林景熙文《送松存弟序》有“林氏自闽徙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和“予以奥里第二支”的叙述。这说明自林景熙上溯十一世的始迁祖,是从福建搬到平阳的“坳中”居住,十二世大约300多年下来,况且是在迁居频繁的那些年代,此“坳中”对于说明林景熙的籍贯,并无实际意义。更不用说“坳中即林坳”这个所谓吴承志的考据其实无从查究。甚至笔者感觉“坳中”这个词实在不像是个确切的地名,否则必然清楚在何处而无须考证。坳,意为山间的平地,“平阳之坳中”或许只是泛指呢。而“奥里第二支”,只是始迁祖之后较近几代的一个分支,离林景熙还差得很远,同样无实际意义。
  (三)关于《济南林氏族谱序》。林景熙文《济南林氏族谱序》中“吾始祖仲夫公,于石晋天福间避乱,自闽之长溪徙平之泗溪”,石晋天福间系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年间(936-942),距林景熙300多年,倒是符合《送松存弟序》中“至予十二世”的说法;但此“泗溪”与彼“坳中”说法不同,或正是如前所述“坳中”确为泛指的缘故,因为长途迁徙定然并非奔着一个明确地点而去,到平阳后应该也是辗转多处,“泗溪”乃是最终选定的定居点,与“平阳之坳中”的泛而言之,也是相符的。而文中“自太祖永年公迁居钱仓,旋迁盖竹,续分金竹坑、林坳、林垟、宋埠、花园若干处”,太祖,按“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的上序称谓,林景熙为第十二世,则林永年为第五世,更兼后世外迁多,对林景熙故里的认定同样无实际意义。但这里有“林坳”之明确地名,倒是可佐证“坳中”与“林坳”无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此文出自民间族谱,历来林景熙文集并未收入,直到现今陈增杰先生《林景熙集补注》倒是收录了。感觉用此文所述内容应该更加审慎,所以只在此处加以说明。
  (四)如何理解“予隐州郭”。《送松存弟序》道“别二十年,更陵谷,君自湖海归省,而予隐州郭。”查林景熙诗文,其实这很好理解:中年国亡还家,隐居城西“赵奥别业”,而青少年时期,则是居“白石故庐”。刘绍宽先生在民国《平阳县志》中说林景熙“世居亲仁乡之坳中,实林坳”,除了欠严谨外,似也想模糊处理。而萧耘春先生在《林景熙籍贯考》凭此句话居然得出结论是“这里说得明明白白,林景熙在宋亡后隐居平阳城西之前,他是居住在奥里”,可见是多么牵强附会。而陈增杰先生在《林景熙诗集校注》前言中则表述为林景熙“出生于瑞安府平阳县坳中之奥里(其地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乡三岙村)”,《林景熙集补注》前言中亦同,说是采纳“友人萧耘春先生”的考论,只怕是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后果了。
  (五)腾蛟林泗源说。“或据《济南郡林氏宗谱世系图》说林景熙为林泗源人”,萧耘春先生《林景熙事迹系年》有“我曾以《宋赠光禄大夫安陆守林淳厚墓碑》《林棐圹记》、林鹗纂辑《分疆录》等资料对勘,发现该《谱系》自林永年以下数世,系移录林待聘谱系,存疑”,这里也不再多说。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