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原是昆阳人 故庐曾在白石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45
颗粒名称: 先生原是昆阳人 故庐曾在白石村
其他题名: 林景熙籍贯与白石故庐新考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79-84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证实了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的籍贯为平阳白石(今属平阳县昆阳镇)。主要证据包括章祖程、郑思恭的注释,林景熙本人的诗歌《归白石故庐》以及瑞安陈家《清颍一源集》等。辅助证据则包括林景熙自定诗集为《白石樵唱》,其诗中涉及县(州)内主要是现昆阳镇,以及林景英的字号和籍贯等。此外,文章还辨析了白石故庐的具体位置,并排除了其他可能的误解。因此,可以确定林景熙是今平阳昆阳人氏,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林景熙 人物传略

内容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旸,号霁山,著名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是宋末元初平阳人,这点毫无疑问,不必赘述。但那时的平阳县(州),不仅指现在的平阳、苍南两县,甚至还包括泰顺县的一部分。作为温州历史上最杰出的本土诗人,林景熙具体是如今哪里人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致,并且出现了多种说法。本人经查证,获悉林景熙是平阳白石(今属平阳县昆阳镇)人,其白石故庐在今平阳城西水塔村一带。特罗列证据,试述如下。
  主要证据
  (一)章祖程注可证。章祖程比林景熙年岁稍晚,但作为诗集《白石樵唱》的注者,对林的情况可以说相当熟悉。他在集里《赠玉泉真士》诗“十年白石煮不红”句后便明确注有“先生白石人”。
  (二)《归白石故庐》可证。林景熙有诗《归白石故庐》,故庐即故居,乃是青少年时期住过的房子,自也可证明其里籍问题。
  (三)郑思恭注可证。郑思恭是明朝平阳学者,其《东昆仰止录》中“架阁林公(景熙)”后也注明“白石人”。
  (四)瑞安陈家《清颍一源集》可证。瑞安阁巷陈则翁,其家族诗集《清颍一源集》卷一其小传曰:“因崖山之变,弃官归里,迁居柏桥,建集善院,奉宋主龙牌,朝夕哭奠。日与林德阳(旸)、裴季昌、林旻渊、曹许山辈以诗文来往,私相痛悼,作为诗歌,离黍之悲,溢于言表。”可见陈则翁与林景熙多有来往,且关系非同一般,必定对林景熙的情况非常清楚。而其《半云庵和答林霁山》题下就注明林景熙为“平阳白石巷人”。
  章祖程和郑思恭的注都表明林景熙的里籍为昆阳白石,且也未见古人有与之相左的说法,足以说明林景熙的籍贯古来本无疑义,而生于白石自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是《清颍一源集》所云“白石巷人”,却又不是里籍的注法,或因其为抄本失误多出“巷”字,不过当时林景熙倒也确实是居住在县后白石巷的。
  辅助证据
  (一)自定诗集为《白石樵唱》。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晚年所著,杂文十卷外,有诗六卷,题曰《白石樵唱》。”可见诗集名称是林景熙亲自拟定。因为他有很深的乡土情结,内心深处是做个白石山的樵夫,足见昆阳白石应该是其家乡。
  (二)其诗中涉及县(州)内主要只是现昆阳。林景熙与现昆阳镇相关的诗有《南山有孤树》《昆岩》《游仙坛》《归白石故庐》《纪梦》《葛坛即事》《连云楼》《仙坛寺西林》《寄郑宗仁》《赵奥别业》《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答山中侃上人》等不下一二十首,因他年少时便住在这里,本也不奇怪。但对于当时的平阳县(州)内,除了避寇仙口(在今海西镇宋埠社区)写过几首,其他可明确看出地名的极少。作为一个有大量作品传世的诗人,诗集并不曾散佚,难道还会另有故乡而笔墨从不涉及?最大的可能只能是现今昆阳便是他的家乡。
  (三)林景英的字号和籍贯。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传》:“兄景怡,字德和,号晓山,咸淳初主本县学。弟景英,字德芳,号隐山,入元为浙东宣慰司照磨。季德渊,亡其名。”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林景英小传云:“林景英,字德芳,号隐山。平阳人。景熙弟。”陈增杰先生《林景英不是林景熙之弟》欲证其非,却也说“从林景英字号和里籍看,当是林景熙堂弟或同宗族弟。”我们如果对照他们的名号,“林景怡,字德和,号晓山”“林景熙,字德旸,号霁山”“林景英,字德芳,号隐山”,几乎可以断定,他们即便不是亲兄弟,也必是堂兄弟无疑,当然也有亲兄弟过继给叔伯为嗣的可能。再看看林景熙文《送松存弟序》,林松存与林景熙(德旸)为族兄弟,在名字上却是看不出来的。这也说明名、字、号皆能对应的林景英,应该是林景熙血缘很近的兄弟,而不会只是族兄弟关系。再看《清颍一源集》卷一陈昌时《化龙鱼图为林德芳题》诗,题下原注林景英为“平阳白石人”,与注林景熙“平阳白石巷人”略同,这就更能坐实林景熙为今昆阳人了。
  (四)寒食不得祭扫。林景熙有诗《归自越,避寇海滨,寒食不得祭扫》,说的是从绍兴归来,因“山寇为妖”不得还家,“避地仙口”,不能扫墓。不能还家,可知山寇在县城作乱;更兼不能祭扫,应亦可知家坟便是在县城周边。看来林景熙家至少从其父母开始应该便是定居县城的了。
  辨析与说明
  (一)白石故庐所在。“白石”作为林景熙的里籍,究竟在今昆阳镇具体哪个地方呢?一不会在当时城内。章祖程在林景熙诗《南山有孤树》题后注道:“先生所居州治后白石巷中,南对昆岩。”但这只是林景熙当时居所,而非籍贯所在地,否则章祖程和郑思恭均应注明其为“城内人”而非“白石人”(《东昆仰止录》中张正就被注明为“城内人”)。二不会在当时西门外近郭,否则应注明其为“西门人”(见《东昆仰止录》)或“西隅人”(见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一》)。查《平阳县志·建置志一》,“一都”下便有“白石”“雅山”等村庄,再结合林景熙文《州内河记》“河萦回如带,而源有三:一岭门,一昆岩……一从白石诸峰迢递而下,折入河,以纬治之北”的描述,可知白石里(村)在今城西水塔村一带。而清朝张綦毋《船屯渔唱》中也有“何缘蟾魄东山上,先照城西白石村”之句。
  既然林景熙籍贯为白石里(村),“白石故庐”自然便在这里,与“州治后白石巷中”的连云楼不同。如果与连云楼相同,必然称为白石巷故庐,因“白石里(村)”可省称为“白石”,“白石巷”的“巷”却不能省略。《归白石故庐》诗曰:“四邻井灶出荒墟,独鹤归来认旧庐。一径苍苔供瘦策,半簪华发伴残书。斜阳巷陌语初燕,新水池塘生细鱼。小立春风怜寂寞,忽吹花片入襟裾。”可知他在外多年,归来时看到的是一片荒墟,故庐已毁,连具体所在位置也几乎难以辨认。此后,他便居住在连云楼,可参看其《九日会连云楼分韵得“落”字》《连云楼》等诗。萧耘春先生《林景熙白石故庐考》是把白石故庐和连云楼混为一谈了,其所考实为连云楼,非白石故庐。查《平阳县志·建置志一》,连云楼所在的白石巷,明清后称白石河街,通到西门外则称白石街;而西门外登瀛巷中也有白石巷,应是后来出现,与林景熙连云楼所在的州治后白石巷无涉。至于林景熙晚年隐居的赵奥别业,在现城西雅山村是很明确的事,遗迹尚可追寻。
  (二)如何理解坳中、奥里与林景熙的关系。林景熙文《送松存弟序》有“林氏自闽徙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和“予以奥里第二支”的叙述。这说明自林景熙上溯十一世的始迁祖,是从福建搬到平阳的“坳中”居住,十二世大约300多年下来,况且是在迁居频繁的那些年代,此“坳中”对于说明林景熙的籍贯,并无实际意义。更不用说“坳中即林坳”这个所谓吴承志的考据其实无从查究。甚至笔者感觉“坳中”这个词实在不像是个确切的地名,否则必然清楚在何处而无须考证。坳,意为山间的平地,“平阳之坳中”或许只是泛指呢。而“奥里第二支”,只是始迁祖之后较近几代的一个分支,离林景熙还差得很远,同样无实际意义。
  (三)关于《济南林氏族谱序》。林景熙文《济南林氏族谱序》中“吾始祖仲夫公,于石晋天福间避乱,自闽之长溪徙平之泗溪”,石晋天福间系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年间(936-942),距林景熙300多年,倒是符合《送松存弟序》中“至予十二世”的说法;但此“泗溪”与彼“坳中”说法不同,或正是如前所述“坳中”确为泛指的缘故,因为长途迁徙定然并非奔着一个明确地点而去,到平阳后应该也是辗转多处,“泗溪”乃是最终选定的定居点,与“平阳之坳中”的泛而言之,也是相符的。而文中“自太祖永年公迁居钱仓,旋迁盖竹,续分金竹坑、林坳、林垟、宋埠、花园若干处”,太祖,按“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的上序称谓,林景熙为第十二世,则林永年为第五世,更兼后世外迁多,对林景熙故里的认定同样无实际意义。但这里有“林坳”之明确地名,倒是可佐证“坳中”与“林坳”无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此文出自民间族谱,历来林景熙文集并未收入,直到现今陈增杰先生《林景熙集补注》倒是收录了。感觉用此文所述内容应该更加审慎,所以只在此处加以说明。
  (四)如何理解“予隐州郭”。《送松存弟序》道“别二十年,更陵谷,君自湖海归省,而予隐州郭。”查林景熙诗文,其实这很好理解:中年国亡还家,隐居城西“赵奥别业”,而青少年时期,则是居“白石故庐”。刘绍宽先生在民国《平阳县志》中说林景熙“世居亲仁乡之坳中,实林坳”,除了欠严谨外,似也想模糊处理。而萧耘春先生在《林景熙籍贯考》凭此句话居然得出结论是“这里说得明明白白,林景熙在宋亡后隐居平阳城西之前,他是居住在奥里”,可见是多么牵强附会。而陈增杰先生在《林景熙诗集校注》前言中则表述为林景熙“出生于瑞安府平阳县坳中之奥里(其地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乡三岙村)”,《林景熙集补注》前言中亦同,说是采纳“友人萧耘春先生”的考论,只怕是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后果了。
  (五)腾蛟林泗源说。“或据《济南郡林氏宗谱世系图》说林景熙为林泗源人”,萧耘春先生《林景熙事迹系年》有“我曾以《宋赠光禄大夫安陆守林淳厚墓碑》《林棐圹记》、林鹗纂辑《分疆录》等资料对勘,发现该《谱系》自林永年以下数世,系移录林待聘谱系,存疑”,这里也不再多说。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正印
责任者
林景熙
相关人物
郑思恭
相关人物
陈则翁
相关人物
林德阳
相关人物
裴季昌
相关人物
林旻渊
相关人物
曹许山
相关人物
林景英
相关人物
季德渊
相关人物
陈增杰
相关人物
林景怡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泰顺县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
海西镇
相关地名
民国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雅山村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繁枝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