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44
颗粒名称: 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
分类号: G219.24
页数: 7
页码: 72-78
摘要: 本文详细记述了2005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67周年而进行的“追寻红军挺进师北山抗日足迹”采访活动。活动由平阳县委宣传部、温州广播电视总台、温州都市报联合主办,作者有幸参与其中。活动跨越安徽、江苏、浙江三省,行程4500公里,搜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和史料。文章特别关注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以及粟裕将军和张文碧将军等杰出将领的英勇事迹。通过对历史现场的回访和与老将军的访谈,文章展现了挺进师北上抗日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战绩,弘扬了抗战精神,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
关键词: 抗战精神 皖南事变 新四军

内容

当代《平阳县志》(1993年版)设有历代文献及诗文选录专章,诗词开篇人为南宋王自中;当代平阳《鳌江志》(1999年版,《浙江省江河志丛书》之一)设有鳌江历代诗词专节,开篇人为南宋陈与义。其实应该从南宋上溯到南朝宋,即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因为他到过平阳,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诗人。
  一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被贬任“山水窟”永嘉郡太守后,带着“谢公屐”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东奔西跑,南来北往,到处游山玩水,大写山水诗。当年冬天,夏历十月,他来到辖区横阳县(今平阳苍南两县)“考察”,写下《横阳还峤上》一诗,最早收录在明弘治《温州府志》里,此后明嘉靖《温州府志》、万历《温州府志》将此诗收录在平阳岭门山条目下。明万历年间冯惟讷编《古诗纪》,收录此诗,改题为《游岭门山》诗。岭门山位于平阳县城城南,因为山形如门相对,一岭凹陷通其间,故名。
  据明天一阁弘治《温州府志》(影印版)卷二十二,该诗全文曰:
  “西京谁修政,龚汲称良吏。君子岂定所,清尘虑不嗣。幸莅建德乡,民怀虞芮意。海岸常寥寥,空馆盈清思。协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威摧三山峭,瀄汩两江驶。渔高岂安流,樵拾谢西芘。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
  诗里“渔高”当为“渔商”或“渔舟”。明嘉靖《温州府志》收录此诗作“渔商”,即渔舟与商船,或为形近而误。冯惟讷《古诗纪》作“渔舟”,注“渔舟,一作商。”
  除了诗题的“横阳”或“岭门山”说明写的是平阳,诗里的“瀄汨两江驶”也与平阳有关。后者通俗地解释,就是两条江水流飞快,好像刹车失灵了一样。然则哪“两江”呢?
  民国学者黄节在其《谢康乐诗注》里说,是谢灵运《山居赋》自注的“双流”,即他的故乡、会稽郡始宁县的剡江与小江。当代学者萧涤非《读诗三札记·读谢康乐诗札记》引其师黄节语:康乐诗,语意有极奇僻者,如《游岭门山》诗“千岓(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威摧三山峭,瀄汩两江驶”,按三山、两江皆非永嘉地,故知下二句。实分承上二句而来,犹云皆异三山之峭,不同两江之驶也。当代学者叶笑雪在其《谢灵运诗选》注释里引用赞同之。当代学者顾绍柏在其《谢灵运集校注》里称,是指南朝宋的京城建康(南京)的秦淮河,分为城内、城外两支。当代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干脆把这些说法都列进去。
  按照上述观点,那么“两江”变成了“两江一河”,不啻浑“水”一片。然而通读该诗,它基本描写的是谢灵运游玩平阳所见景象,遵循题文相符的文学创作思路,诗里的“两江”必须在平阳当地找。而平阳县治或县城周边的两条江,显然是飞云江与鳌江,毫无必要把外地的江河人工开凿,竭力导流过来。黄节、萧涤非、叶笑雪、顾绍柏、胡大雷非温州本地人,对平阳地理生疏,没有化身为千年前的谢灵运,跑到平阳土地上对景吟诗,注释显然不接地气。当代《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游岭门山》说:“按,岭门山在平阳县城前,登山远眺,可北望飞云江,南望鳌江。”言下之意,与我观点相同。
  “两江”当指飞云江与鳌江,顺理,上句“威摧三山峭”里的“三山”当亦指平阳县城县治周边之山。黄节《谢康乐诗注》认为“即《山居赋》自注,所谓海中三山之流,太平、天台、方石也”;叶笑雪《谢灵运诗选》认为是永嘉郡的山;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认为“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的三山”;当代《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游岭门山》认为或指旧属平阳的今苍南县楼石山,理由是《平阳县志》称为“三山楼”。
  对此,我个人认为,楼石山可备一说,毕竟谢灵运来过此山(详下文),但不能排除也可指平阳县城的昆山(今九凰山)、岭门山、仙坛山(今东门山)之类。
  用苍南矾矿出品的明矾,澄清完毕“两江”“三山”属于温州产,还可以加上另外的地名佐证。
  二
  谢灵运所著的《游名山志》是一部游历各地的地理风土笔记,北宋《太平寰宇记·温州·瑞安县》载:“步廊山,在州东北二百二十里,从瑞安江入,远望如有屋宇之形,因而名之,见谢公《名山志》。”步廊山在今平阳昆阳附近,现山下有步廊村。
  此外,唐代《艺文类聚》卷八十七引用其残文,提到永嘉郡的“赤岩山水石之间,唯有甘蕉林,高者十丈”,赤岩山即在今平阳腾蛟镇,现为市级风景名胜区。那些高达十丈的甜美甘蕉林,正好让他旅途疲惫时就地取材,解渴生津。
  对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谢灵运,游山玩水不仅是观赏风景之各种美,不仅是纾解政治上的失落郁闷心情,更是为了写作山水诗,其实,他还有另一个目的。身为儒生,谢灵运爱好钻研佛理,追慕道家,具有很浓厚的道家养生思想。众所周知,道家的养生思想后来发展为道教的长生不老术,要获得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其途径或到名山大泽里寻找仙道传授秘诀,或采集服食深山老林里各种传说有神奇功效的草药。
  谢灵运的穷幽探险,虽然没能遭遇仙道,从而白日飞升,却采集到不少中草药。北魏《齐民要术》卷十引用谢灵运《游名山志》,载:“步廊山有一树如椒,而气是罗勒,土人谓为山罗勒也。”“罗勒”是一种芳香植物。此句说谢灵运在步廊山看到有一种树好像椒树,散发出罗勒般的芳香气味,当地人称呼为“山罗勒”。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辑本,谢灵运熟读此书,定会记得书里记载椒“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
  北宋《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二同样引用了谢灵运《游名山志》,“横阳诸山,草多恒山”,意谓平阳当地山上有很多恒山草。在《神农本草经》里,恒山又名漆叶。《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三国神医华佗教给弟子樊阿一个长寿秘方叫“漆叶青黏散”,“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樊阿因此寿命达到一百多岁。
  无疑,椒树与恒山草,都是道教养生需要的药材。
  今苍南县原属平阳,境内有楼石山。谢灵运《游名山志》另两则残文证明他曾经深入古平阳腹地。《艺文类聚》卷八十九引《游名山志》曰:“楼石山多栀(支)子。”《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引《游名山志》曰:“楼石山多章〓,皆三四五围。”“章”当指樟树,“〓”,清《康熙字典》引《篇海》说“梓属”,即属于梓树一类植物。
  北宋《太平寰宇记·温州·平阳县》列有楼石山:“从平阳江
  西上十五里,其山西峰顿耸三石,鼎足之状。”弘治《温州府志·舆地志》载:“横阳县楼石,三尖鼎立,基址并高百尺,杪如剑锋。”又引旧志记载:“周回四十三里,高千丈,三石鼎峙,远望如楼阁然,俗号三山楼。”高度明显太夸大,但真有如此奇峰怪石,自然是旅游家谢灵运的心头好。
  楼石,今谐音讹变为流石,属于苍南藻溪镇流石村,其直线距离一公里外为苍南龙港镇三峰村。据《苍南县地名志》载,三峰村以硐山峰、饭甑峰、大山峰三峰鼎立而故名。弘治《温州府志·寺观》载:“三峰院,在楼石,唐光化年建。”流石、三峰两村均位于鳌江的支流横阳支江旁,后靠同一片山丘,据高德地图测距,这片山地周长大约四十里,与“周回四十三里”大致相符,疑古属一地,泛称楼石,后分为两名。
  但南宋台州《嘉定赤城志》卷十九《山水门》亦有记载:“楼石山,在(临海)县南六十二里,西北带江,仰望如楼状。按,谢灵运《游山志》云‘楼石山多支子。’又僧怀玉记有大小楼石山。土人云,内者为小,外者为大。”
  三
  如果说从地名上解读谢灵运此诗,可以得出它不但是鳌江的人文旅游源头,甚至完全可谓平阳诗词之始,那么从修辞上解读此诗,它也引发了后代诗人的效仿。
  还是看诗中的对仗句“威摧三山峭,瀄汨两江驶”。“威摧”,黄节释为“崴嵬”,即崔嵬或崔巍,山势高峻的样子。“瀄汩”,一些版本写作“瀄汩”。隋代《切韵》唐写本残卷在“瀄”字下解释为“水流”,北宋《广韵》南宋乾道本在“瀄”字下解释为“水声”,汨、汩则都跟水流有关,“日”是拔高的“曰”,“曰”是压扁的“日”,两者孪生程度达到99.9%。1988年版《辞
  源》在“汩”字下解说:“汩”、“汨”古义相近,篆变为隶,形又相混。古籍中从“曰”从“日”,常互通用,意即可以被随意更换零部件。
  但我很想钻牛角尖,上联里的“威摧”,“威”拼音为(wei),“摧”拼音为(cuī),王力《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记载都属于二十一微部,即韵母相同,是古叠韵词。南朝时,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对仗功夫已经精细到不但字义对,连字音也会对。唐代日本高僧空海大师《文镜秘府论》曾总结中国古诗赋的对仗种类,其中就有双声对与叠韵对。由此,那么对应的“瀄汨”就有可能是叠韵词或双声词。
  南朝梁《昭明文选》里收录枚乘《七发》,文中“瀄汨”两字下,分别用反切法注音为“侧笔”“于笔”,反切下字都是“笔”,正说明两字叠韵,下文又注释“(李)善曰:瀄泌。瀄,波相契也。汨,蜜。汨,水流疾也”,说明“瀄汨”即瀄泌,既然“汨”读蜜(mì),而“瀄”现在读(zhì),两字正是叠韵。当代符定一编《联绵字典》将这词列为叠韵至部。由此,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注音此词读为“节古”,当误。
  而相映成趣的是,该联的“三山”(san shan)对“两江”(liǎng jiang)按当代读音,也是叠韵对。再有,作为一首古体诗,非近体格律诗,“威摧”是平声词,“瀄汨”是仄声词,平仄竟然也相对的,这插柳栽花,无心抑或有意?
  南朝梁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说:“爰逮宋氏,颜(延之)谢(灵运)腾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行)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似乎可以说明谢灵运已经注意到平仄相对,足为沈约、谢朓等的永明体、乃至唐代格律诗的先驱之一。日本学者古田敬一在其《中国文
  学的对句艺术》书里乃至称谢灵运为中国诗歌俳偶的真正奠基者。
  再考虑到此诗现存最早收录的是明弘治《温州府志》,在之前的版本里,“威摧”是否有可能写作“崴嵬”?历代传抄中往往同音代替,假若“威摧”为“崴嵬”,山字头的崴嵬对水字旁的瀄汨,音形义就全面对仗了,突想谢公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可能性未始没有。清顺治《平阳县志》收录此诗,倒是写作“葳崔”,符合了字形对。
  民国年间,明末四公子之冒辟疆后裔、诗人冒广生在温州任瓯海关监督,约我市诗人陈祖绶与江西宜黄籍诗人符璋,三人同作和谢诗,符璋在其《和游岭门山》里,把此联和为“鹏?偕此游,驽骥难并驶”,在字义对的基本功之上,以鸟字旁的“鹏?”对马字旁的“驽骥”,附加了字形对,虽然少了字音对,但已属难得的两全其美。
  同样在民国,平阳诗人成立的“戊社”社课也追和谢灵运《游岭门山》诗,社员刘绍宽(厚庄)、王理孚(海髯)、周喟(井庐)、黄光(梅僧)、姜会明(啸樵)、王冶青(汝桢)等均有诗作。其中昆阳诗人姜会明把“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和为“万岭互连绵,千圻信广莫”,鳌江诗人王冶青把“威摧三山峭,瀄汨两江驶”和为“瀄汨俯江流,崔嵬陟冈阜”,等于在字义对之上,再加上字形对与字音对,堪称谢灵运对仗艺术的完美传承。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南航
责任者
王自中
相关人物
陈与义
相关人物
谢灵运
相关人物
谢西芘
相关人物
萧涤非
相关人物
黄节语
相关人物
叶笑雪
相关人物
顾绍柏
相关人物
胡大雷
相关人物
谢朓
相关人物
陈祖绶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王理孚
相关人物
姜会明
相关人物
王冶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横阳县
相关地名
建德乡
相关地名
始宁县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瑞安县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