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报》《平阳日报》到《平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25
颗粒名称: 从《战报》《平阳日报》到《平报》
分类号: G219.24
页数: 3
页码: 39-41
摘要: 本文叙述了《战报》到《平报》的演变过程及其在抗战时期平阳县的重要性。《战报》因电力问题和稿源困难而进行改革,购置无线电收报设备并更名为《平阳日报》。后因环境复杂,为取得合法身份并继续出版,改名为《平报》,并获得浙江省政府批准注册。报纸题名由黄绍竑题字,并成立了国民党地方政府与各界人士参加的理事会。改组后的《平报》篇幅扩大,宗旨明确,努力为抗战救亡、人民大众办报。1939年,《平报》社组织了一个包括共产党员和国民党人士的理事会,并聘请县长为名誉理事,推动了报纸的革命和进步宣传报道活动。
关键词: 平报 平阳县 抗战

内容

《战报》一发行就受到民众的欢迎,但是由于当时鳌江镇上的私营电厂经常断电,《战报》专靠收音机的抄录消息,也难以保证正常出报。每逢停电与缺稿停刊,报社与读者都会很着急。为此,这帮青年学子决定筹集经费,在中共浙南地下党领导与支持下,购置无线电收报设备,以解决电讯稿源的困难。他们推举黄藻如、刘昌汉等人专门专职负责办报。另外租用联友印刷厂旁边一座房子作为编辑室。并将《战报》改名为《平阳日报》,篇幅扩大到八开,同年10月1日起开始发行。之前平阳县城东门名士黄梅僧经常读《战报》,了解全国抗战进程,写了几首读《战报》的诗。后来也接着读《平阳日报》,也有《题〈平阳日报〉》诗:“群居近市笔生风,万里声闻一纸通。价重鳌江初发轫,猎分鹿郡远张罿。弟中北海称王嶷,客里南齐数沈冲(谓王栻、沈鉴二君)。且见并刀妙剪裁,日传消息到城东。”
  《平阳日报》连续出版到1938年11月底,中共浙南地下党领导与组织,考虑到当时平阳县的复杂环境,为避免“因受环境之压迫停闭”,为了取得合法身份,争取继续出刊,在当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国民党内部开明人士的支持,特报请浙江省政府批准注册立案。又将《平阳日报》改名为《平报》。
  报纸题名请由当时的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题字,同时《平报》又成立了国民党地方政府与各界人士参加的理事会,选举平阳县长徐用等二十一人为理事,社长由总干事陈棣生兼任。在创刊号上徐用题字“抗战利器”,平阳参议会议长温秉民题字“抗日先锋”,王理孚先生题字“金口木舌,为民宣威”,刘先沛题字“精神动员、政治进攻”,萧汉杰题字“为民先锋”,范任题字“平民喉舌”。在形式上接受国民党的“平阳县抗日自卫委员会”的指导,并由该会每月补贴经费一百元(后被取消),报社地址迁移到鳌江塘沽街康阜底一座二层洋房里。
  改组后的《平报》篇幅扩大为四开,同年12月3日,正式出版发行。该报《发刊词》说:“本报愿借《平报》之‘平’字,与读者作持平之谈。”接着说了两点,其一“平安无事”,其二“平心静气”,后者说:“在抗战过程中,许多方面对人对事,仍不免于意气用事……但不平则鸣,事理之常。遇事之应作主张或有所批判者,本报亦不敢放弃其言责,希望当事者亦平心静气的接受了。总而言之,言其所当言,这是舆论界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所以属望于本报者;受其所当受,这是自我批评之实行,同时也是本报所求谅解于社会者。只要这样,《平报》之‘平’,自也名副其实了。”“言其所当言”,责无旁贷;“受其所当受”,虚怀若谷,这表明了《平报》努力为抗战救亡,作人民喉舌的办报宗旨。但不平则鸣,乃事理之常。本报不敢放弃其言责,自当言其所当言,希望读者亦受其所当受。这表明了《平报》一切为抗战救亡,为人民大众办报的宗旨。
  到了1939年10月,《平报》社组织了一个包括共产党员项经川、杜贤宏和黄藻如、王栻、林肇殷以及国民党黄强、陈棣生、范德周、李芳在内的理事会,并聘请当时县长张韶舞为“名誉理事”。公推国民党左派人士黄强为社长。黄藻如为副社长兼编辑部主任,负责具体全面工作。有了这些掩护,《平报》编辑人员就能比较放手地从事革命和进步的宣传报道活动。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