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汉界”有乡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22
颗粒名称: “楚河汉界”有乡音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34-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赵超构对体育报道的重视和对象棋的偏爱,以及他与一代棋王谢侠逊的深厚友谊。尽管赵超构不擅长运动,但他对体育有着独特的热爱,尤其是象棋,成为他生活中唯一的体育爱好。他与谢侠逊的交往,不仅体现在棋艺上的切磋,还共同推广象棋文化。赵超构在《新民晚报》上大力推广体育报道,特别是象棋专版,体现了他对体育的热情和对谢侠逊的敬仰。两人的友谊不仅体现在棋盘上,还体现在诗词唱和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关键词: 赵超构 知名人士 温州市

内容

赵超构是个不喜欢运动的人,对体育也谈不上有足够的兴趣。可他对体育报道的热衷,和对象棋的格外偏爱,却很少为人所知。在中国新闻界,他是最重视体育报道的报人之一,他与一代棋王谢侠逊还有过交往。
  早年求学时,赵超构上体育课经常逃课,成绩也不太好,仅免于留级。他不爱热闹,喜欢独处,习惯捧一本书躲到某一处“孤芳自赏”。他之不爱运动,除了性格使然,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一是自小瘦弱多病,娇生惯养,加之失聪,因而与体育无缘;二是职业报人长期白昼颠倒的“夜猫子”生活,还与烟酒交上了朋友,根本无暇顾及锻炼身体。
  象棋作为一种静态的体育项目,却很符合赵超构的天性,以致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体育爱好,且乐此不疲。在单位或是他所居住的小弄堂里,经常会看到他与人弈棋对阵的身影,聊起象棋,他头头是道,且眉飞色舞。不过他的棋艺一般,对于象棋理论似乎更精通一些。赵超构与象棋结缘,与他的温州同乡、一代棋王谢侠逊是有一定关系的。
  谢侠逊名宣,小名卿元,因自小好象棋精算术,便改“奕算”的谐音“侠逊”为字。他五六岁从父学棋,八九岁通晓棋谱,13岁与温州棋魁陈笙打擂,名噪东瓯。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全国象棋个人冠军,后来又连续三次在国际象棋大赛中夺冠,被誉为“中国棋王”。对于谢侠逊的大名,赵超构从小就有所耳闻,并在与他的交往中逐渐喜欢上了象棋。
  在南京《朝报》时期,赵超构一有闲暇就与人对弈,以棋会友,并开始关注体育评论。他积极主张“体育强国”,先后写过诸如《国民体质问题》《危矣殆乎!中国之体育界!》《勖中小学运动会健儿》等有关体育评论文章,并一再疾呼:“中国一切问题的病根,都在国民身体上与精神上的缺点!”
  1937年的暮春,赵超构终于有了亲聆棋王欬唾的机会。谢侠逊从上海来到南京,出席在汤山俱乐部举行的象棋友谊赛。赵超构作为象棋爱好者应邀来到现场观战,“老乡相见分外亲”,赵超构与棋王一见如故,十分投缘。棋赛盛况空前,名流云集,观者如堵,据谢侠逊年谱记载,应邀到场的还有李宗仁、张治中、程天放、岑有常等军政界要人。这期间他们纹秤对弈,互相切磋棋艺,还共同商讨成立中国象棋学会。
  抗战爆发后,谢侠逊出任南洋巡回大使,举行义赛,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回国后,他寓居于离陪都重庆三十多里的大兴乡下。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从此他们难得再见面,赵超构偶尔会从报上看到棋王消息。1941年,谢侠逊因发表带有政治寓意的象棋残局,而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满,终遭特务暗算而受伤。重庆《新民报》大胆披露真相,赵超构等报人以言论声援之。
  直到抗战胜利回到上海后,赵超构与谢侠逊才逐渐恢复了正常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谢侠逊撰写《象棋新谱》等读物,致力于象棋的推广与普及。赵超构与他志趣相投,加上乡谊深厚,两人经常在各种场合欢聚。每次晤面,他们都聊得十分投机,除了聊乡情之外,似乎永远离不开象棋。
  在棋王的影响下,赵超构主政的《新民晚报》开始刊发象棋类专稿。他约请沪上著名的棋类写作专家居荣鑫写棋稿,当时的晚报还没现成的棋盘棋子等模具,他就亲自带着作者下到街道工厂“翻砂车间”,亲自督阵制作。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赵超构决定每天推出体育专版,这在当时的上海是独一无二的。他还连续发起举办了七届“长寿杯”老年象棋赛,参赛者超过万余人。
  赵超构曾给《新民晚报》体育版一个匾额,上书三个字:“跃如也。”此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说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好像跃动的样子。拿赵超构的话说,就是“要将体育版编得生动活泼,好像运动员都在版面上跳起来的样子”。
  晚年的谢侠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是上海名人圈最长寿的老人之一。他在治棋之余,寄情于翰墨之间,尤其喜欢吟词咏对,且声如洪钟,才情并茂。他的诗友满天下,为后世留下许多壮丽而华美的诗篇。有“瓯海姻亲会,文成母女缘”之句,原来他共生育三男六女,五女谢秉英嫁给文成人作媳妇,赵超构戏称他是“文成人的岳父大人”。谢侠逊对文成“情有独钟”,生前写过多首与文成有关的诗词。
  20世纪70年代,年近九旬的谢侠逊偕夫人,曾先后两次到文成小住,这期间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还特地到赵超构老家龙川走了一趟。龙川四面环山,晚清孙衣言曾撰赵氏宗祠联:“水绕一村,文澜不竭;四面屏风,秀气常钟。”的联语,故有屏风山之称。屏风山上竖起一块巨石,恰似玉树临风的大将军,故名“将军岩”,据传说,此乃天神所赐,以镇守门户,保佑平安。回到上海后,有一次与赵超构叙旧的时候,棋王饶有兴趣地聊起了在文成的所见所闻,并即兴吟咏七绝一首,即《和赵超构同志咏屏风山》:
  一枝红透生花笔,点缀屏山妙入神。
  记得龙川居住地,对门拱有石将军。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