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报相寻苏渊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20
颗粒名称: 登报相寻苏渊雷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29-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苏渊雷与赵超构两位著名报人、文人的深厚友谊和共同经历。两人相识于战乱时期,历经患难,并在和平年代继续交往,长达半个多世纪。他们互相推崇,共同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展现了文人的风骨和正义感。苏渊雷的诗词才华深受赵超构推崇,而赵超构的报人经历也对苏渊雷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通过叙述两人的交往经历和共同成就,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赵超构 知名人士 温州市

内容

在当代灿如星晨的名报人中,苏渊雷最推崇邵飘萍与林白水,还有罗隆基与张季鸾,称他们“皆有风骨”,“略伸正义”。在与他同辈的诸多报人中,他又独推崇乡友赵超构,称“超构文章,老而愈见精深,亦今所罕见”。
  苏渊雷,字仲翔,晚号钵翁,又号遯园。他命运多舛,“四一二”政变后被投入国民党大牢,“反右”时被流放东北边城,“文革”又惨遭冤屈,下放底层劳动。著有《读史举要》《白居易传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被学林称誉为“诗书画三绝兼擅,文史哲一以贯之”。
  苏渊雷年长两岁,赵超构到温州城求学那会儿,他已是“学生领袖”——温州学生联合会主席,当时他叫苏中常,早已投身地下革命斗争。那时的赵超构刚接触新文化的熏陶,对他只有仰慕的份儿。过不多久,赵超构就听说他被抓了,押往杭州,再后来又听说他被特种刑庭判处19年徒刑。苏渊雷成了赵超构父亲教育他“学生要本份,要好好读书”的反面教材。
  赵超构与苏渊雷正式相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赵时任《朝报》主笔,用手中的笔纵论天下,而苏任正中书局编辑,与千家驹、孙晓村、狄超白等,共同发起求知合作社。两位身居异地来自温州的年轻人,邂逅相遇,一见如故。
  淞沪战争爆发以后,沪宁铁路沿线遭受敌机猛烈轰炸,南京危在旦夕。他们随着流亡大军先后撤离南京,自此失去联系。在滞留武汉期间,赵超构暂住在汉口汉安里23号一幢破旧的民房里,具体负责《朝报》疏散人员的接转工作。他四处打听寻找在南京沦陷前后失散的同道好友,还在《大公报》上专门刊登“寻人启示”。多年之后,苏渊雷曾有“汉皋聚首剧酸辛,登报相寻欲问津”之诗,说的就是此事。当时在军医署当秘书的苏渊雷,无意间在报上获知此消息,喜出望外,急忙赶往赵寓所聚首。两位失散多时的乡友,又在战火纷乱中重逢,不禁喜极而泣。面对日益复杂的局势,他们彻夜难眠,抵足谈心,“商量出处”,一直到窗棂上透进了黎明前的曙光……
  在陪都重庆,《新华日报》中共地下党石西民成为他俩共同的挚友,他们经常互相联络,积极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后来,苏渊雷移家北碚,创设“钵水斋”,以文会友,盛极一时。章士钊、沈尹默、沈钧儒等名流时相过往,赵超构亦偶为座上客。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各奔前程,一个奔上海办报,一个赴南京谋职,因战乱加之事务纷杂,期间双方几乎各不相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又在上海重逢。苏渊雷在上海从事文教工作,后来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苏渊雷与《新民报》是有一定因缘的,曾为南京《新民报》撰写专栏:《苏子语业》和《苏子向语》。赵超构主政上海《新民报》晚刊时,他又重操旧业,以“苏子”的笔名投稿。195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32周年之际,他通过赵超构在“夜光杯”副刊发表了12首七绝,歌颂党与祖国繁荣昌盛之景象。
  在当代诸多诗词学者中,赵超构最推崇苏渊雷的诗词。在赵超构书房的案头上,长年摆放着两本苏渊雷惠赠的论诗著作:一是《论诗绝句》,二是《钵水斋近句论诗一百首附苏诗龚画风流人物无双谱》。此为同内容的两个版本,后者为新加坡出版,仅多个附录。论诗绝句是苏渊雷退休返籍,卜居平阳仙坛山麓,吟咏自遣之作。
  1983年《论诗绝句》出版后,苏渊雷第一时间将新书赠予赵超构前。因校对的问题,书中有些勘误之处,苏渊雷用红笔一一予以标注或改正,从中可见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对“老乡友”的敬重。此两册书成了赵超构晚年生活的“至爱”。每当空闲下来,他总喜欢翻找出来,悠闲地斜靠在藤椅上,或随手翻翻,或仔细研读,或高声吟咏……
  赵超构与苏渊雷结识于战乱之秋,相交于患难之际,相处于和平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他俩以文会友,相互倾倒。赵超构逝世后,苏渊雷挥笔疾书三首绝句,以示哀悼。其中一首曰:
  文章精悍貌逡巡,朝报新民接轨新。
  老我无能饶有味,为君挥泪一沾巾。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赵超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