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步”“矴步”“碇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07
颗粒名称: “丁步”“矴步”“碇步”?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2
页码: 214-215
摘要: 本文探讨了温州地区特有的“丁步”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背景、构造原理及其名称的规范使用。文章从“丁”字的本义出发,分析了“丁步”命名的合理性,并指出“矴步”和“碇步”等替代用法的误导性。文章还提到了“丁步”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以及其在当代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建筑史 民俗学

内容

“丁步”是横贯于溪流上、由一个个石头墩子构成的步行通道,温州方言口语叫“丁步”。它广泛分布于温州山区,千百年来为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丁步”主体部分是人工打造的方条状石头,它竖直嵌固于溪床中,拼成踏步石墩。踏步石墩之间留有均等的空隙,供常态低水位溪水流过。溪流暴涨就把“丁步”淹没,洪水过后恢复通行。因此“丁步”的建造特别讲究嵌入溪床的稳固性。它虽然比桥梁简陋,但建造成本低、工程简易,适应了溪流暴涨暴落的特点,不愧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温州地区的部分古“丁步”因建成时间久、工程规模大被列为文保单位(点),甚至成为旅游景点,但是用文字表达“丁步”时却不规范统一。平阳县编纂《青街》丛书,大家写到青溪上的“丁步”时,措词莫衷一是,有写“碇步”的,也有写“矴步”,这激发了笔者的好奇心,很想探究一番到底应该用哪个字。
  那么,让我们从“丁”字说起吧。其实,“丁”是“钉”的本字,只不过商朝用甲骨文的时候,还没有铁器,用青铜做的钉子往往比较大,不便使用,所以除了青铜的钉子以外还有木钉、竹钉。“丁”字本义是竹木或金属制成的顶宽足尖的楔子。当“丁”的“楔子”本义消失后,再加“金”另造“钉”代替了。因此“丁”字本义除了“钉子”之外,还有楔入、进入之意,“打”字最能说明问题,“丁”字旁边一只手,就是要将钉子敲打进入另一物体中的意思。
  “丁”字以上意思和“丁步”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砌“丁步”需要凿一条条方石头,这跟旧时铁匠铺手工锻打方钉一样,“丁步”用的方条状石头其实就是一颗颗钉子,只不过这是石头做的。
  第二,方条状石头要形成“丁步”,必须楔入溪床并固定住,这和钉子楔入另一物体相似。
  第三,“丁”有坚硬、精壮、强劲之意,“丁步”由石头砌成,任人踩踏,且常没于水中浸泡冲刷,人们当然希望它能够坚硬挺拔,经久耐用。
  第四,从砌筑方式来看,“丁步”是用方条状石头“丁砌”而成的步道。泥水匠砌筑砖墙或石墙,有“一顺一丁”、“三顺一丁”等砌筑方式,这里的“丁”指的是丁砌,就是砖块或条石垂直于墙面砌筑。对“丁步”而言,条石是垂直于溪床砌筑,同样属于丁砌。
  那么大家为什么会写成“矴步”和“碇步”呢?可能现代人想当然,石头砌的“丁步”就应该写成“矴步”了。翻查字典、词典发现,“矴”是“碇”的异体字,“碇”字的温州方言和普通话均读去声,是古代船上的石锚,《辞海》解释“碇”字:“船停泊时沉落水中以稳定船身的石块,用处如后来的锚”,词语“启碇”就是起锚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碇”的解释是“系船的石墩”,欠妥,容易让人理解为这是固定在岸上的石墩。因此,“矴”和“碇”的音、义都与“丁步”无关。
  看来“丁步”真应该写作“丁步”了。其实,温籍著名作家林斤澜写的就是“丁步”。他在短篇小说《竹》里写道:“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有桥,有一个个石头墩子。我早知道,这叫‘丁步’。”只是这种建筑物似乎是温州地区特有的,因此“丁步”也没有作为词条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中。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本书是一系列文章的合集,涵盖了平阳县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斤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