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地区石棚墓族属探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099
颗粒名称: 浙南地区石棚墓族属探析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7
页码: 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棚墓,作为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特殊墓葬形式,以巨型石块构筑而成,显著特征为暴露于地面且无封土痕迹。这种墓葬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现,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多个地区,我国也是其分布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石棚墓主要分布在东北的辽东半岛和浙南地区。尽管东北地区的石棚墓研究相对更为丰富和成熟,但浙南地区的石棚墓同样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浙南地区 石棚墓 石器时代

内容

石棚墓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墓葬的一种构筑形式,是由多块巨型石块做墓壁并由巨型石块盖顶的一种形制独特的墓葬,暴露于地面,无封土痕迹,属巨石建筑系统。安志敏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描述为:“在地面上竖立3~4块石板,上面盖一块大石板构成墓室(石棚墓基本可分为三种形式,本文中摘录为第一种形式,因为我国石棚墓主要是这种形式)。”?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西部和北部,亚洲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非洲北部和南美北部均有发现,我国也是石棚墓分布的国家。我国石棚墓主要分布于东北辽东半岛及浙江南部地区,本文探讨的是浙南地区的石棚墓。
  就目前学术界关于石棚墓的诸多研究来说,东北辽东半岛地区石棚墓的研究状况要比浙南石棚墓相对较为细致、丰富和成熟,不管在石棚墓的综合性研究还是细节性探讨上均可谓是百花齐放。而目前浙南地区石棚墓的探讨则主要侧重于将浙南石棚墓与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石棚墓做对比研究以及有关地域间的文化传承等内容上,而对于就浙南石棚墓某一专门问题做更深入细致的探讨上,比如该地区石棚墓的特点、渊源、形制演变、文化内涵、分布状态以及族属等问题的研究,则还未形成一股潮流。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浙南地区石棚墓的族属这一问题。
  陈元甫先生在其《浙江石棚墓研究》一文中认为:“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商周时期浙南的温州、台州和丽水(古称处州)3个地区,是瓯越人的活动区域,而瓯越也是越族的一支,同属越文化系统,因此浙南石棚墓的主人应该是瓯越人”。[2]从陈先生的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其认为浙南地区石棚墓的族属应该是瓯越。俞天舒先生也在其《瑞安石棚墓初探》一文中说:“瑞安的石棚文化,很有可能就是瓯越先民独立发展起来的土著文化。”[3]很显然,俞天舒先生也认为浙南地区的石棚墓之族属应为瓯越。另外,学者邵蕊也认为:“浙南石棚墓的主人应是瓯越人。”[4]实际上,在有关浙南石棚墓族属问题的认定上,多数学者均和以上几位先生持相同或相似的态度。
  浙南地区石棚墓主要分布在瑞安莘塍岱石山、马屿棋盘山、塘下杨梅山、平阳鳌江龙山头和苍南桐桥等处。上世纪九十年代,文物考古部门对岱石山30多座石棚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有印文陶罐、豆、鼎、纺轮;原始黑瓷尊、豆;原始青瓷簋、碟、盂、碗、鼎、豆;青铜矛、戈、锛、凿、镢、镞、短剑、小编钟等,经鉴定均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器物[5]。在如此丰富的发掘资料基础上,学术界对浙南地区的石棚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于该地区石棚墓的族属问题则关注不多,一般认为该地区石棚墓为瓯越人墓葬,然余经多方查证,窃认为此说值得商榷,余虽不敏,愿以浅薄之才抛砖引玉,以期将该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越族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史称“百越”。在越史研究中,“百越”这一民族问题曾是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百越”究竟是单一的民族名称还是多个民族的泛称。现在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既“百越”为多个民族之泛称。这一点其实自汉代以来已有诸多学者论及。《汉书》颜师古注百越引服虔曰:“非一种,若今言百蛮也”。[6]6《吕氏春秋》中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7][7]高诱在其中释百越云:“越有百种”。蒙文通先生在其遗著《百越民族考》一文中亦认为百越乃南方民族之泛称。百越一词出于战国晚期,当时北方民族泛称“胡”,南方民族泛称“越”,有“北胡南越”之说。百越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我国东南沿海乃至越南中部。对于浙南地区的石棚墓其族属为越人,这一点已经无可置疑。但这里的越人究竟是百越中的哪一支?是否就是陈、俞二位先生所云的瓯越,抑或另有它属?下文中笔者试就此问题进行简单剖析。
  浙江是古越族活动的主要地区,百越中的于越、瓯越、山越等均在此活跃于历史舞台。其中于越、瓯越是较为重要的两支。有关于越、瓯越的民族史研究已成为越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它们的起源、发展、消亡、民族特征以及与百越诸族的关系等方面。于越是崛起于浙江地区的一支越人,也是百越中最为强大的一支。早在商代,于越民族已在浙江地区形成,并在西周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至春秋、战国之际则已称霸各路诸侯。至于欧越民族的形成,是独立发展还是于越之后,学术界更是百家争鸣。
  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一中记载,春秋时的于越,传二十余世后,至勾践立国。《越绝书》中云:“勾践之民,号称于越。”[8]8据史料记载勾践之越国以会稽为都城,会稽即今之绍兴,说明勾践是立国于以会稽为中心的浙江地区,浙江是于越人活动的主要地域。据《国语》载:“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诸暨南),北至御儿(桐乡崇德镇东南),东至于鄞(宁波),西至于姑蔑(龙游北),广运百里。”[9]旦是于越人活动的地域范围,其实大大超过其疆域之外。据陈国强先生考证,当时于越人活动的范围,东起甬东,即今浙江定海,西达江西鄱阳湖东岸,南到浙南闽北交界,北至今浙江崇德县。特别是在越国灭吴以后,其国力空前强盛,成为南方大国,并继而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主之一。这就说明了至迟在勾践之时,浙江南部至福建北部地区就已经是于越人的活动区域了。据《史记·越世家》载,此时越“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又“号令齐、楚、秦、晋毕辅周室,血盟而去”,[10]并于灭吴后曾一度迁都琅邪,称霸中原,其管辖的地理范围从而更为广泛。但是勾践传到五世无疆这一代时便开始衰落了。无疆不仅称霸未成,于前334年还被楚击败而亡。《越绝书》中记载:“无疆以上霸,称王;以下微弱,称为君长。”反映出越国至无疆后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史记·越世家》载:“无疆时……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杀王无疆,尽职吴故地,至浙江”。而后,“越以此散,诸侯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11]越国从此分为若干小国而置于楚国统治之下。《四库全书·百越先贤志提要》中载:“南方之国越为大,自勾践六世(前引《越绝书》记载无疆为五世,四库中记载为六世)无疆为楚所败,诸子散处海上,其著者:东越无诸,都东冶至漳泉,故闽越也;东海王摇,都于永嘉,故瓯越也。”之后至秦统一,天下皆行郡县制,东越无诸及东海王摇均被废除王号,秦于其地建闽中郡,《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秦已并天下,皆废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12][12]1至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刘邦、项羽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秦末的这场斗争中,东越族(包括欧越、闽越)站在了反秦的队伍当中,其“佐诸侯灭秦”。秦国灭亡之后,开始了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项羽建立西楚之后,继续剥夺越族封号,不封无诸、摇为王,因此“无诸、摇领越人佐汉”,又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项羽乌江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是为汉高祖,终于至前192年,因“佐汉有功”,汉“仍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此事在《史记东越列传》中有明确记载,且宋之《太平御览》中也有记载:“后越王无疆七代孙闽中摇,率越人佐汉伐秦,惠帝录其功,封姚(摇)为东越王(东海王),都东瓯”。[13]《山海经》记载:“瓯居海中”。[14]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在《浙江通志》中说:“永宁县即今黄岩县而改名,有汉东瓯国遗址”。其实不仅永宁(今温州),还应包括沿海岛屿在内。以上资料说明,瓯越民族的逐渐形成,基本应在楚国灭无疆以后,其时间上大大晚于于越,且从《史记》等史料的记载来看,秦汉时建立闽越及瓯越的无诸、摇均为越王勾践之后裔,因此瓯越从族源上来说也应该大部源自于越,为于越之后。
  林惠祥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指出:“在春秋有于越,战国有杨越,汉有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时尚有山越”。[15]陈国强先生在《我国东南古代越族的来源和迁移》中考证:“我国东南古代越族应以春秋于越为先,后来到秦汉之际才出现瓯越和闽越,到三国时又出现山越和‘安家’族、夷等的记载。究其原始,应以于越为早”。[16]6王克旺先生在《浙江古越族历史初探》中认为:“今之浙江是古越族活动的中心(或说活动非常活跃的地区),春秋的于越,秦汉的东越(包括闽越与瓯越),三国的山越,均在浙江留下历史的痕迹”。并认为:“……东瓯族,秦汉时活动于浙江台、温、处、婺州一带,他们是继春秋于越后的新越族,于越人亡入南山,进入东瓯地后,形成东越族。”[17]7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释瓯越云:“欧越,又称东瓯。本越族的一支,秦汉时分布今浙江南部瓯江、灵江流域一带,西汉惠帝时其首领摇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都东瓯(今温州市)。后世因此用瓯越或东瓯为今浙江南部或温州市的别称。”[18]从以上材料中可明显看出瓯越晚于于越,其于秦汉之际方渐形成。于越的习俗大多被瓯越所继承,直至今日。陈桥驿先生在《古代于越研究》中说:“于越的各种影响,在今天东南地区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于越的不少习俗,例如龙舟竞渡的习俗,至今仍盛行于南方各省”。[19]今天的平阳县,至今仍有正月十五划大龙的习俗。
  综上所述,百越中的一支瓯越族,实为于越人之后,其在越国灭亡后迟至秦汉之际才在浙江地区逐渐形成,复建瓯越、闽越二国。而在其之前活动于浙江乃至浙南闽北地区的是百越中的于越族人。因此,浙南石棚墓的族属不可能为瓯越。石棚墓中出土器物均为西周、春秋时器物,特别是其中的印纹陶,更是于越族之文化遗存。印纹陶的产生和于越族的形成时间是相符合的,据浙江省博物馆所著《三十年浙江文物考古工作》一书中指明,从中原先后建立夏商周奴隶制王朝到越国兴灭阶段,正是浙江省几何印纹陶流行时期。而此时的浙南地区则正是于越人活动的区域,且该期也正是于越族最为强盛的时期,所以该地区石棚墓的族属不可能是瓯越,而应为于越,是以论。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本书是一系列文章的合集,涵盖了平阳县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晓燕
责任者
安志敏
相关人物
陈元甫
相关人物
邵蕊
相关人物
汉之南
相关人物
蒙文通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
陈国强
相关人物
楚威王
相关人物
王无疆
相关人物
于江南
相关人物
于楚
相关人物
于永嘉
相关人物
孙闽中
相关人物
郭璞
相关人物
秦汉
相关人物
林惠祥
相关人物
杨越
相关人物
瓯越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