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归元寺访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098
颗粒名称:
归元寺访考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8
页码:
148-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丙申暮秋初四日未时,我与陈崇华、章明演、陈肖粟、陈宗禹、蔡新祥、陈盛奖、吴赛露等师友一同前往昆阳马鞍山北麓。我们先拜访了大雅山房,接着寻找吕氏园宅和鲍氏二十四窗舫斋的遗址,然后越过天桥,进入水雅小巷,最终抵达了古刹归元寺。
关键词:
地方史志
佛教文化
文化遗产
内容
丙申暮秋初四日未时,午阳方炽,吾与陈崇华、章明演、陈肖粟、陈宗禹、蔡新祥、陈盛奖、吴赛露诸师友相携至昆阳马鞍山北麓,先访大雅山房,复觅吕氏园宅、鲍氏二十四窗舫斋遗址,再越天桥,入水雅小巷,直至古刹归元寺。
寺在雅山深巷,坐南朝北,东临寺西殿,北靠庙后路,西、南两侧均为民居。寺门并无悬挂匾额,仅在大殿正门西首立有《归元寺重建大雄宝殿碑志》,记述其重建落成时间为公元2007年(丙戌)仲春。
环平列刹皆无过
归元寺旧称太平归元寺,亦作归原寺、归源寺或雅山寺,明、清、民国三朝方志均有记载。隆庆《平阳县志》载:“太平归元寺,在雅山。元至元吴德大建,有记。”乾隆《平阳县志》补载:“请逆川师开山,朝廷为降院额,赐师号及金襴法衣。”民国《平阳县志》增载:“清嘉庆、同治间重修,仅存正殿而已。”综合三志所载,该寺始建于元后至元年间(1335-1340),创建者吴德大,开山祖师逆川禅师。后大部被毁,清嘉庆至同治年间(1796-1874)重修时仅存正殿。这座正殿,存留至公元2005年(甲申)。
隆庆《平阳县志》所述“有记”,指明初翰林编修苏伯衡(平仲)所撰《太平归元禅寺记》。查阅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版《苏平仲集》第六卷,见该记所述如下:“县之西,雅山之下,其地冲爽,以居佛诚宜。于是,(吴德大)以至顺壬申夏,度地八十余亩,夷高而增卑,堙洼而支阤,使平正如一,遂以后至元己卯秋八月乙未兴役。……以至正乙酉春二月甲戌讫功,而比丘智通实始终効其劳。是秋,迎致逆川顺禅师主之。”据此可知,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夏,吴德大购地80余亩于雅山;顺帝后至元五年(1339)八月乙未日,太平归元寺动工兴建,释智通负责工程监理;顺帝至正五年(1345)二月甲戌日,竣工落成;秋季,迎请逆川禅师入主。整个工程工期5年7个月,落成时间距今671年。
建成后的太平归元寺“规模雄杰巨丽”,以穹垣、厚础、修术、崇阶而著称,“环邑之境,唐宋以来列刹,皆未能或过之”。“凡事佛之仪物,奉僧之器用,制所宜有者,罔不精备”。投资规模浩大,仅塑像涂饰金粉即耗费黄金118两,建筑工人工钱高达40.5万缗(每缗1000文铜钱)、9800石谷米。
全寺计168间房屋。寺前建放生池,池畔立7座七层佛塔。绕过放生池后,先过1座台门,再入3间山门。山门东西两首,分别为藏经楼、钟楼。过山门后,居中为大佛宝殿。殿后东首,自北而南是檀越祠、首座寮;殿后西首,自北而南是法堂、祖师祠、侍者寮。法堂后面,建有观音阁、茶堂、方丈。上述建筑的东西两侧,又各建有17间屋庑。左庑为伽蓝祠,右庑为会善祠。伽蓝祠后有库厅、行堂、厨院、东庵、仓司;会善祠后有旃檀林、选佛场、照堂、西庵、湢圊。另有鸟雀台1座,位置不详。台上以楷书3行每行5字题刻:“至正甲申下元令节,归元禅寺供养者。”至正甲申,即至正四年(1344);下元令节,即农历十月十五;归元禅寺供养者,即吴德大。寺院落成之日,吴德大复造“楼四楹于方丈之西”。
归元寺名,出自《楞严经》卷六:“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禅宗讲“法门”很多,机缘不一,但“法如筏喻”,万法归一,“五蕴皆空”。可知当年太平归元寺信奉的是禅宗。
说法唯师集梵音
太平归元寺兴建过程中,有3位关键人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位是吴德大。《太平归元禅寺记》述:“元后至元中,邑长者吴君良佐之所创也。……明年(即至正五年,1345年)夏四月也,帝师亦锡吴君号正心德大园悟居士云。”据此可知,归元寺创建人吴德大,名良佐,德大为赐号,全称正心德大园悟居士。民国《平阳县志》称其为万全乡人,生平事迹于《太平归元禅寺记》最详。“吴君素好施与,每岁夏秋之交,辄发粟周其乡邻。常造舟飞云渡,廪高师,操以济往来者。买地一区县北,构亭其间,殡不能葬者。”至顺年间,发愿建太平归元寺。“落成之日,吴君年未六十,即寘家事不问,作楼四楹于方丈之西,垂入处之,焚香默坐,阅月踰时不出户,二十载犹一日。年八十有四,一日阅般若经终卷,遽入室,延寺众语之曰:‘老居士且行矣。’幸大众称扬佛号诀别,合掌随众称扬而逝。”此记之首,有“今四十有五年,吴君卒亦十二年于兹”之说,据此可知,该记作于太平归元寺竣工落成45年后,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而德大长者则于平仲先生作记的12年前,即洪武十一年(1378),在太平归元寺仙逝。其终年84岁,故知生年为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身后有子吴常,孙吴平、吴若。
第二位是释智通。《太平归元禅寺记》于其仅述一句“始终効其劳”,未及其余,故事迹不得而知。
第三位是逆川禅师。明《宋濂全集》卷七十三《佛性圆辩禅师净慈顺公逆川瘗塔铭序》记之甚详。“师讳智顺,字逆川,温之瑞安陈氏子也。”7岁受具戒天宁禅院(今天宁寺,在鹿城区永宁巷),年十八出游永嘉、水心、雁山诸寺。“复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公(瓯宁天宝山铁关法枢禅师,平阳人,俗姓林)。……寻返永嘉。会王槐卿造报恩院于瑞安大龙山,首延师为之主。”此后,又先后游过江心寺、何山精舍。元至正五年,“平阳吴大德创归源寺,援报恩例,请师开山”,出任住持。其间,归元寺完成了3件大事。一是补备纲维轨范丛林。“既至,为造小大鼓钟、鱼板法器而叩击之。授职分班,升堂入室,皆按清规而行。”二是保全寺院免于战火。“师因饭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即重见日月。不久而赦书至,周、吴二囚以师为神。其后山寇窃发,二囚实为渠魁,所经之处焚毁欲尽,归原、报恩,以师故独存。”三是获赐额定十方禅院。“朝廷为降院额,赐师今号及金襴法衣。”其时禅师“不遑宁处”,曾一度“避入无碍庵,又还归原”。其于元廷降额赐号“不以为悦,悉散其衣盂所畜,退居一室,掘地以为炉,折竹以为箸,意澹如也”。其最后离开太平归元寺时间,应是至正二十一年。“温城净光塔,雄镇一方,年久将坏,方参政初尝戍其城,欲赋民钱葺之,命师莅其事。”经考,温州净光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复建祖师塔。故逆川禅师自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秋入主归元寺,二十一年(1361)前往净光寺,在太平归元寺前后凡17年。其后受请移锡福州白马山东禅寺,不久回温“潜居林泉”,并建江心寺万佛阁。入明,洪武初年“召江南高行僧十人于钟山建无遮法会,师与其列。升座演说,听者数千。大驾幸临,慰问备至,号为一时宠遇。竣事,还钱唐”,主净慈寺。“会中朝征有道浮屠以备顾问,众咸推师。师至南京,仅四阅月,沐浴书偈而逝。实洪武六年(1373)八月二十日也。”濂公帝师巨笔,且塔铭“按其嗣法弟子行圆所造年谱”,足以定论千秋。近有时文,谓逆川禅师7岁赴茶山实际寺拜师,41岁回该寺闭关,48岁再回该寺著述,圆寂后归葬该寺,但反复细参《佛性圆辩禅师净慈顺公逆川瘗塔铭序》全篇,实未着一字于实际寺,逆川禅师与该寺当无渊源。古人诚不吾欺,吾辈岂敢妄言!
此地名贤曾有迹
太平归元寺竣工落成约15年后的一个春天,辞官回乡的平阳籍学者、诗人陈高(子上)访游至此,与逆川禅师、德大居士深相结纳。时值黄昏,正风起云涌、山雨欲来,子上先生伫立禅房窗边,远眺前村莲池吐白,深感花开易逝、尘世无常,干戈零落、造化弄人,遂作《游雅山寺》二首。诗曰:“野寺春逾静,禅房晚更幽。山花将雨落,松影共云流。悟法知生幻,观身是梦游。池莲如吐白,止酒亦何愁。”“上方殊胜地,长者给孤园。挂壁袈裟静,生阶秀草繁。楼光凝晚照,树色映前村。法食干戈际,真知象教尊。”一儒二释,倾盖如故。两年后,即有净居寺僧上首文昙“以逆川顺公之状来请(陈高)”,为该寺圆鉴智觉禅师作塔铭。
463年前,大明王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天,出身昆山望族、以昆腔写戏驰名大江南北的曲坛奇才梁辰鱼“南游永嘉”,来到平阳归元寺。斯时古刹清幽,寺门白昼长掩,年轻的剧作家高卧禅房,一梦竟午。醒来时风和日丽,但见鹧鸪声中满庭飞絮,遂吟成《昼卧平阳城南雅山寺》。诗曰:“青林长日掩云扉,梦入蓬山觉后非。起坐小窗风日暖,一庭春絮鹧鸪飞。”全诗写来触物兴怀,却又含蓄蕴藉。据明清之际《昆山人物传》载,梁辰鱼身高八尺有余,生就异相,风流自赏。他虽是江苏昆山人,其父梁介当时却在平阳担任训导,故尔前来探亲。抑或梁辰鱼那天午休的禅房,正是190多年前子上先生倚窗而赋的那一间。只是雅山地处县城西郊,“城南”一说不可当真。
时光荏苒,转瞬又过去238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中秋,家住城西白石里莲池巷的诗人张元启(兰畦),携友持酒步往雅山里归元寺外赏月。是夜月照空山,寺外平桥清绝,凉风萧萧,禾黍遍野,虫声如咽。已过不惑之年的诗人触景生情,遂感赋《中秋归元寺玩月,示同游》。诗曰:“去年中秋苦无月,闭户书空徒咄咄。今年中秋月倍明,呼朋沽酒铺长席。归元旧寺地颇僻,门外平桥复清绝。凉风萧萧哀蛩咽,禾黍油油遍阡陌。此时明月更昵人,目极四围山色碧。把酒满斟频酬客,有月无如今夜白。男儿得意且开怀,莫使良宵等虚掷。忆昔精蓝未毁时,此地旧有名贤迹。锦屏高张瀛水长,赵岙山与马鞍接。霁山别业久荒芜,侍御功名随灰劫。唯留片月照空山,耀彩扬辉同夙昔。”《兰畦诗稿》在此无意透露了归元寺精蓝已毁、仅存正殿的不幸消息。而精蓝被毁的具体时间,当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五十四年(1789)之间。因为,兰畦先生之父渠西先生(张南英)主编的乾隆《平阳县志》,成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其中并无归元寺圮毁的任何记载。而在此30年间,平阳既无战乱,亦无重大灾异,仅有的发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七月、五十四年(1789)五月的两次水灾,也不足以对归元寺构成真正威胁。
而今萧寺不堪寻
对于归元寺被毁原因,前清诗文笔记与民国县志均无蛛丝马迹。本世纪初,陈崇华先生赴雅山田野考察时,当地老人口述,传闻前清时期寺僧牵涉与瑞安功名人士官司,府县吏役曾大举入寺查抄。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宏大古刹,竟于乾隆盛世颓然衰败。这个说法,当时得到了另一老人认同。毁寺之后,诚如民国县志所云:“清嘉庆、同治间重修,仅存正殿而已。”如此巨大变故,不禁令人想起,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德大长者子孙“常等克念父祖之勤劳,汲汲焉求文(即《太平归元禅寺记》)昭示寺僧,使知创始之不易,而相与保守于无穷”之初衷。平仲先生地下有知,亦将不胜唏嘘。
重修后的归元寺日渐式微,200余年间,名人少有问津。据陈盛奖先生提供的《厚庄日记》记述:“民国5年(1916)十月四日,初八日。……午饭后至南岙宝明堂,甸垟红寮庵、宁国寺、霞池禅院。过归元寺至永寿堂(即白莲堂)、吉祥庵。”绍宽先生此行纯因修志需要,过归元寺而不入。公元1972年(辛亥)冬,渊雷先生探访平阳西郭,“游甸垟山寺、大雅山房旧址,不得”,亦未寻访归元寺。先生彼时赋诗:“名园萧寺不堪寻,锦幄屏风翠满襟。日暖欣逢三喜鹊,霜轻难点赤枫林。缘溪路转冈峦现,平奥场开竹树森。极目城闉浮暮霭,始知身已入山深。”
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通如法师入住,归元寺始得中兴。据李炜先生提供的资料,通如法师系吾邑西门人氏,少年出家瑞安东山堂上,剃度后赴宁波观宗寺拜谛闲法师为师,曾驻神山、慈宁诸寺。公元1983年(壬戌),他驻锡归元禅寺,精研佛经,持戒弘法,香火日旺。法师雅好诗画,一尘不染,与乡贤苏渊雷、张鹏翼、唐唯逸诸人甚相契合。唯逸先生因家居较近,常独往禅寺抄写经书,有时甚至住进横厢客房挥毫作画。
据唯逸先生公子一川回忆,渊老、鹏老与其父常相约同往寺里拜访法师。从城关去归元禅寺,须从西门直街转至水雅路,再沿山脚来到雅山村东首。禅寺座落于村东空阔地上,背靠马鞍山,前临晒谷场,周遭较为空旷。有小溪流至寺后,复折向东去。寺院四周围墙均刷黄色,但台门却与乡间民居相仿。前院进深七八米,后院进深二三米。正中五间为大雄宝殿,东西两边有厢房,屋顶铺设黑瓦。寺内联额多为苏渊雷、王建之、张鹏翼、唐唯逸等先生题撰真迹,十分雅致。
公元1990年(己巳),通如法师圆寂,遗诗辑为《消闲录》。法师圆寂当年,在归元寺东首路口建起1座寺西殿,殿碑称系重建,亦有一说殿自归元寺西迁建而来。15年后,归元寺大雄宝殿重建。公元2007年(丙戌)仲春,大殿落成之日,往昔台门已不复存,苏王张唐手题联额亦烟消云散。环寺四周,但见民房林立,人声鼎沸。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本书是一系列文章的合集,涵盖了平阳县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彤
责任者
陈崇华
相关人物
章明演
相关人物
陈肖粟
相关人物
陈宗禹
相关人物
蔡新祥
相关人物
陈盛
相关人物
吴赛露
相关人物
吴德
相关人物
苏伯衡
相关人物
吴君良
相关人物
吴君素
相关人物
吴君年
相关人物
吴君卒
相关人物
吴若
相关人物
王槐卿
相关人物
高行僧
相关人物
陈高
相关人物
梁辰鱼
相关人物
鹧鸪飞
相关人物
张元启
相关人物
赵岙山
相关人物
苏渊雷
相关人物
张鹏翼
相关人物
王建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