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孔子世家平阳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097
颗粒名称:
孔子世家平阳派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7
页码:
148-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阳派中不乏杰出人才,如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文栩,相貌克肖孔子,才德兼优,曾任义乌县学教谕、池州路学正、吴江州教授等职,致力于兴学和教化,深受推崇。此外,还有如孔后土等杰出后裔,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
关键词:
孔子
人物
平阳县
内容
自孔子世家四十二代裔孙孔桧于后唐同光二年(924)自山东曲阜南迁浙江平阳后,形成孔子世家平阳派,为先期的孔子后裔十二派之一。平阳派来平历经1091年,已繁衍人丁近20万之众,据2008年第五次修续谱中上谱为150391人。
孔氏南迁与平阳孔裔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在汉代以前,孔子的地位仅是先秦诸子之一。从汉代开始,随着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孔氏家族成了令中华民族人人称羡的顶尖望族。
孔子世家平阳派始祖桧公(约885—?),字圣植,号晦堂,孔子四十二世裔孙,世袭封文宣公孔策之曾孙,衍圣公光嗣公之堂弟,唐天祜时(904—907)明经,授秘书郎,原居孔子故里曲阜阙里。孔桧南迁,缘自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山东曲阜的“孔末乱孔”,与族弟孔庄两人结伴南逃,至汴梁(河南开封)时走散,孔桧一个人只身一路往南,经江宁(江苏)、吴越(浙江)等地,以教授生徒为生计,后唐同光二年(924),徙居在浙江省平阳县城白石巷,以教授生徒为业。在平阳县城居住16年后,公元940年,带三子移居瑞安顺泰乡泛浦,终老于此。子孙繁衍生息,散布全国各地,形成孔子世家平阳派。孔子世家平阳派南迁,比衢州南宗孔端友高六代,早200余年。
孔桧生有三子:演、湙、泗。
演公:居平阳县城,是为南房祖,即平阳派长支,有人数为2603人。长支又分四分支,除居县城昆阳六十四世尚时公分支外,有六十四世尚玺公下迁的鳌江陈绛殿分支,有六十四世尚懿公下迁郑楼的古家大分支,有六十四世尚志公下迁万全的三大寮分支。各分支又分迁各地,以其地名为房,如晓坑房、沙岗房、水亭房、横河房、柳垟房、瑞安林垟房、阁巷房等。如孔演的后代孔子54代孙孔文栩(1276-1323),相貌依然克肖孔子,隆颡、升唇、圩顶、河目,面如蒙倛。孔文栩才德兼优,学问深邃,文章精工,出类拔萃。元延祐初(1314-1320),朝廷有尊孔政策,按例被荐出任义乌县学教谕,主教义乌三年。任职期满,升任池州路学正。后来因衍圣公孔思晦、兵部郎中赵孟頫等人的推荐,特授他为吴江州教授,阶将仕郎。孔文栩无论在什么地方担任学官,都以兴学为己任,以教化为先行,他的学生们都学有成绩。他平生笃行恩义,乐于施舍;宗族百余口,尊老爱幼,直言正色,得到平阳孔氏家族的推重。他平时性格矜严,士人如有行为不检,就与其断绝往来,也使一些人敬惮。孔文栩有五个儿子。长子孔克熙,以恩例授长林教谕;次子孔克烈,颖悟博学,自负不群,两举校官,都推辞就职,年二十四得眼疾,隐居于南雁荡,以诗自遣,得八百首,名曰《雁山樵唱》,又有《考槃集》若干卷;三子克缹,不仕;四子克然,元以恩例升安溪、宁德二县教谕,兴化路学正;五子克勋,元至正间,以恩例授建德路学教授,入明为太常侍礼郎、清河知县、陇州知州,阶奉训大夫致仕。
湙公:平阳派二支之祖。宋元时期多居平阳县城的昆阳镇,后传至五十四世(文昱、文昇、思枢、文振、文学、思仪)后,因有多家于任所而外迁,大多在外做教谕、教授、学正之类的教职,如思仪任兴国路教授,家迁江西兴国等等。二支分支繁多,是平阳派最兴旺的一支,有109300人,有江苏榆县支、江阴县支、常州西夏墅支、高淳县支、镇江溧阳、河北辛集县支、江西兴国、山东定陶县支以及浙江湖州、桐庐、庆元、湖北阳新、河南邓县等地。如孔湙的后代孔子53代孙孔潼孙元朝初年任国子监上舍。1291年赴大都(今北京)途中病逝,后有衣冠墓于金陵雨花山(今南京雨花台)。孔潼孙生有四子孔思退、孔思昇、孔思得、孔思昱。孔思退以承仕郎任建康上元县尹,卸任后居溧阳城南乡。孔思昇任镇江路知事。孔思得、孔思昱父亡后随长兄居溧阳。孔思昱长大后及第解元主奉采石院祀事,后爱高淳漆桥山水,迁居漆桥。漆桥孔氏是苏南孔子后裔中人丁最为兴旺的一支,至清嘉庆十年(1805)已是“万有余丁”。
泗公:平阳派三支之祖,又名塾,字洙源,隐居瑞安大曰,裔孙繁衍兴旺,传至五十一世庭美、五十八世公源、五十九世彦爽、六十一世宏爱等后裔时,分别徙居吉林省滨江、江苏省当涂、江阴县、安徽庐江,和温州各县的瑞安市顺太乡泛浦,下村、增家垟、温州(瓯海)永强四甲、平阳湖岭上岙、苍南龙港新渡街等。三支有38488人。如孔泗的后代孔子51代孙孔后土,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因韬略过人被任命为武卫大夫、江南镇将驻江阴统领南宋江南水军坚守长江二十余年,使金兵不敢南侵。卸任后定居江阴梧塍里。后裔迁居江阴寨门、须毛、漫水、北田、北桥、县湾和黄泥泾等二十多个村庄。其十一世孙孔宏干迁居太仓。
从孔桧南迁定居平阳县城白石巷,至宋元间的孔文栩时期,孔氏之家在平阳已有族人一百余口,可谓当时的平阳大族。从史料记载看,其家族成员有30多人在当地和外地担任教授、教谕、书院山长、学正等教职,他们认为“教授官虽卑职,则儒师职也,诚能得英才而教育之,以称明时兴文右儒之意,其功异于他官奚翅百倍”。正是因为这种责任感,在从事与教职相关的工作期间,他们都能恪守其祖孔子之训,在岗位上尽职尽责,推动了当地儒学教育的发展。所以说,南迁平阳的孔氏无疑是浙江温州孔学(儒学)的最早传播者,而这也是平阳乃至温州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平阳孔氏家庙
孔子世家平阳派南迁,比衢州孔氏南宗要早200多年,但同属于长子长孙派,故平阳孔氏家庙的地位颇为重要,是平阳被誉为“东南小邹鲁”的标志性建筑。
南宋时,平阳孔氏已蔚为当地的大族。因为孔氏家族成员大多担任教授、教谕、学正三类教职(相当于现在的教师、校长、教育局长),对改善当地文风和科举起异常的作用和功绩。南宋朝廷为表彰,特恩赐孔氏子孙建孔氏家庙于平阳,并恩赐良田、土地(俗称官田)。恩赐的良田分别在昆阳镇府后万全垟百亩汇处的3.5亩水田(现昆阳镇凤湖公园)和水亭乡处的10余亩山田(现昆阳镇前爿村)。
平阳孔氏家庙,又称宣圣庙,宣圣公为四十二世孙桧公。五十三世孙孔景行是平阳孔氏家庙的肇建者。孔景行,宋元间人,宋太学内舍生,咸淳释褐进士,1265至1274年间,赐同进士出身,曾任庆元府教授,阶从政郎,孔子五十三世裔孙,为桧公的十二世孙(离桧公时期300多年),为平阳派二支孔湙后裔。南宋时,孔氏家庙始建在西门外白石里锦屏山前北岸;到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五十七世孙孔谱等人予原址重建;清顺治五年(1648),家庙圮毁,北移至昆山山麓(九凰山山脚,现西坑路天主堂与原平阳县教育局之间巷弄底的山边附近);清末宣统年间,再选址移至西门外白石街登瀛巷(旧名孔夫子堂巷)重建,开挖腰水、环绕庙前。据作者少年时的记忆,当时宣圣庙大致是这样:坐北朝南,前有道坦约200平方米,三间平屋(含中堂),进深约20米,设横厢一个,长10米,宽5米,约50平方米,中堂设桧公等祖先灵位。后于1995年间因县城旧城改造被拆除,其遗址在今昆阳镇弓桥路、雅河路之间。
根据《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及《平阳县志》《孔子世家平阳派家谱》记载:“春秋二丁文庙释奠毕,合族致祭”,“例有守祠生以奉祀事”。每年的古历二月、八月的丁日为祭孔日,即古历二月初四和八月初八,称为“丁祭”。每当春秋季此日,府县官吏、举人、秀才、府学教谕齐集平阳宣圣庙,进行祭孔,仪式隆重、庄严肃穆。其程序为先鸣放礼炮、放飞禽,接下来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等六部分。礼毕,再进行孔氏家族全体成员祭祀。平阳孔氏家族还有专门管理宣圣庙的人员,做日常维护工作以及重大祭祀安排。朝廷恩赐的良田,给出租佃户租种,每年上交稻谷或银两,作为宣圣庙的每年清明祭祖、轮流作东(安排祠堂摆酒席)及日常开支用途。当然,这些都是昔日的事了。
2014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5年,中断百年之后的平阳祭孔活动重启,由平阳县传统文化促进会、孔孔子世家平阳派长支联谊会等在平阳实验中学(原平阳孔庙、学宫)举行祭孔大典,县政协、县委宣传部等10余个部门领导以及平阳孔子后裔330余人参加。2015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6年,由平阳县传统文化促进会,平阳孔子文化研究会、孔子世家平阳派长支后裔联谊会等联合在平阳孔子文化广场上举行祭孔大典,县人大、县委宣传部等十余个部门领导以及平阳孔子后裔560余人参加。平阳祭孔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分别被列入平阳县、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阳孔子文化广场位于平阳临区三大寮,作为平阳孔子家庙的选址,建成后称为平阳孔子文化礼堂。
当时平阳有谶语云:“离山脚断,青紫两岸”。前代县志解释说:岭门山中断为路,岭门两旁有溪,南通坡南,北通城南,山下两岸孔氏世族多仕官。由此可见,建造家庙,利在当前,荫泽后代,功在千秋。
平阳孔庙
平阳实验中学,也就是原平阳第一中学,古时不仅是平阳学宫,还有一个“身份”是平阳孔庙。校门前有宕前河,大门进口有一对旧石柱,雕刻着龙凤的样子,还有一座长20余米的桥梁(称谓泮桥),桥梁横跨一个不大的泳池(称谓泮池)。其后面美丽的凤凰山的成片竹林,夏季清凉,堪称避暑佳地。
平阳孔庙亦称平阳学宫,是官府修建的庙堂与学馆合一的设施,里面既有孔庙建筑又有儒学建筑,既是官府每年春秋丁祭(即农历二月及八月上旬丁日祭祀孔子),也是我县培养学子的最高学府,兼有祭祀先圣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双重功能。
据史料记载,西康太康年间(280—289)平阳建县时,即建有孔庙。唐初,平阳孔庙设在证真寺以南(今昆阳镇坡南东岳观后面),但当时还没有在孔庙中设地方官学的县学,故规模也不大。北宋庆历四年(1044),宋仁宗根据大臣范仲淹等人建议,“诏州县立学”,县学也就开始创建。由于原孔庙规模偏小,场地狭小,不利于县学发展,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士绅陈舜韶效仿范仲淹献宅建学宫的壮举,率族人主动把县城东南凤凰山下世居的50余亩土地捐献给孔庙作庙基。时任平阳县令沈悚实地考察后觉得非常合适,就将孔庙(学宫)迁建于此。绍兴年间(1131—1161),曾往南迁至离县城10余里的安洋,后因道远,“复元祐旧址”。
孔庙(学宫)地处凤凰山之阳,日照、通风等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是块风水宝地,周围环境清幽秀丽。清同治七年(1868)镌刻的《重浚七弦溪记》石碑上曾有这样描述:“平邑学宫,依城南凤凰山下之岩为凤嘴,左右山坡为凤翼,有飞腾之象焉……其萦洄学宫如带者,则有七弦溪,所以象琴轸鼓动,凤凰来仪也。”
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凤嘴岩在明伦堂后半山,世传此山为凤山,岩为凤嘴,定于午线建堂正中。而双井在明伦堂前檐左右,以象凤目,泄文明也,右井甘美可食。左右山坡为凤凰,象飞腾也。浚七弦溪,三星池,象琴轸鼓动,凤凰来仪也。”
关于平阳孔庙(学宫),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孔庙(学宫)刚刚落成,要挂匾额时,有一个“异人”说,如果有一天匾额上的“学”字中的“子”裂开,就会有人科举夺魁(匾上学字子文裂,当有大魁至)。果然,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子”字裂开,周坦中状元。周坦(1201—1263),居平阳东郭里(今昆阳镇柏垟村),舅父为平阳派二支三房孔庆夫(孔子五十一世孙),经孔庆夫授以经业,考取功名,后以刑部尚书致仕。
平阳孔庙(学宫)在千年岁月里,几经沧桑,其他地表建筑绝大部分已荡存无遗。如今除泮池外,还有宋、明、清时期的遗物——两对鲤鱼化龙石柱、一对残破的石狻猊和历年数块石碑,以及大门外的“腾蛟”、“起凤”残缺牌坊,依然矗立在校园内,仿佛向后人诉说着那悄然逝去的曾经辉煌的历史。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本书是一系列文章的合集,涵盖了平阳县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孔繁永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