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阳古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096
颗粒名称: 横阳古井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4
页码: 136-1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史悠久,早在横阳时期就已建城,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这座古城坐落于九凰山和东门山的山脚下,其饮用水主要源自山泉和河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自来水供应的普及,许多古水井逐渐消失。本文旨在列举并描述昆阳城内外的一些著名古井,以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 地方史志 水井文化 平阳县

内容

昆阳早年名为横阳。横阳古城建城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城池在九凰山和东门山的山脚下。由于城池是在海水沉积层面上,因此,横阳城里的饮用水除取自河道以外,更多的汲取于城外靠山脚的山泉。由于社会发展,自来水的供应,更由于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量的旧城拆迁改造,使横阳古城的古水井几乎湮没,有必要给予列举一二存文。
  横阳古井基本上都沿东门山和九凰山山脚开凿。城里城外的水井水质差别很大。
  城外水井
  沙井。沙井在西门九凰山山脚下,现在大井街南尽头,街名也因沙井而改名,此街原名栏杆桥底。沙井不知开凿于什么年代,是一口开口井,五十年代因平阳变电所需要沿山脚建设西马路时,在井上面覆盖一半的条石。井水泉眼在大石之下,泉水从地下突出带来沙粒,所以叫沙井。水质甘甜清冽,七八天不变质。出水量较大,长年不枯,文革时期几年大旱,独此井仍有出水。周边居民彻夜排队挑水,一碗一碗的舀上。由于水质上佳,方圆半城居民都饮用此水井。据传,井边大户士绅游玉山曾有意将此井圈进自己花园,但遭附近市农工商强烈反对,西门名士文人吴醒玉还借游玉山翻造大门,给了一个大门门匾题词:“环碧山庄”。字面上看很是切合游宅的周边环境,实则借钱库方言语音骂游玉山圈水井,不是正常人干的。题匾后游玉山知道有民愤,也就不敢再有所企图了。
  沙井在八十年代初期,因大井街一带安装自来水后开始式微,周边特别是沙井的上方山上农民出卖山园建房,破坏水源自然地貌状况,自然井水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到1995年大井街拆迁旧城改造,彻底的填埋了。唯有留一个大井街街名让人想想这里过去有过水井之类的历史。
  商会水井。商会水井在现在的西坑路大岩上广播电视台大院后面。广播电视台大院在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是平阳商会旧址,后院树木繁阴,山坎下有口小井,水质非常好,过口留甜,远近闻名。暑天时周围邻居住户都到商会大院打水喝,冰冽爽口。文革时期商会改作麻纺厂、制药厂,周边居民进厂打水也就少了,环境也破坏了,水质也没有从前好。到制药厂停办、废弃后,水井还在,但更加无人使用,到广播电视台进驻翻建,水井用暗管引出至前面下坎邻居所用,大院里不再有井,一代名井就此作罢。
  西坑井。在西坑路老教育局边巷子里天主堂后面。是开口井,因在后山山溪边,出水量极大,很少干枯,水质很好,西坑周边及县前头的居民都吃这井水。至今仍有人用,1998年县环保局列入第八号饮用水井,保护的比较好。但大都是盥洗衣服不会饮用,除非自来水停水接济使用。
  西坑路大岩下有个豆芽行,豆芽行井是开口井,靠近龙河,井水水源基本上来自龙河水,水质一般。1966年大旱,龙河河水水位很低低于豆芽行井的底部,河水水源的断竭,豆芽行井就只有很细的山水地表水,水量不大。现在虽圈围,但已废弃。
  靛青巷口科技局后面有一口井,名叫“通济泉”,井名是原民国时期县长徐用所题,是围栏井,井深达八米。也是依东门山坎而凿,在原来靛青河对岸,有小桥过去,水质尚可,吃用皆此井水,出水量较大,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但井口围栏上“通济泉”三字依稀可辨。
  仙坛公园山脚葛溪边上有“葛溪公井”,是个开口仰天井,水源来自溪流,过滤层不多,雨天葛溪水流多,井水就满,但浑浊不堪,一段时间不下雨,葛溪断流,葛溪井水质好起来但流量就小,现在只是供人盥洗衣服,达不到饮用水质了。
  东门仙坛寺脚就是现在的平瑞公路和昆敖公路连接处,原为104国道,沿路边山坎凿出多眼小井,水质都非常好,尤其是七村路口上坡处路边有一小拱井,水质超群,甘甜清冽,有好心人整修井口,放有竹罐筒舀水,每当行人路过特别是大暑天,舀一小罐仰脖咕咚喝下一直到胃,通体水凉,好不舒服!可惜后来的公路改建,山上植被水土被破坏,水源也被破坏,水井被毁,现只有一两个原来的井样在,井水是断然的没有了。
  城内水井
  县府后门西围墙边有口井,是五显殿街原县仓后面的围栏井,上刻“龙眼泉”篆书。因水源来自平地泥层,水质尚可,没有自来水时周边群众也都饮用,自来水一来,就不适用了,虽周边城改,至今还在。
  西城下北路还有一个围栏井,名叫“三泉井”,历史悠久,使用者甚众。解放初期时都有民兵持红缨枪站岗防止破坏,可见重要性。新安阁北门牢监建成启用后,经常有在押犯人来挑水供整个看守所使用。今只用于盥洗。
  城里有名的水井还有番人井。番人井就在现在的弓桥路机关幼儿园内后面。清末民初时期此地是外国商务领事馆,所以民间就叫番人馆,建国后此处为平阳县人武部,文革时期有一复退军人在此井投井自杀,好多天才发现,浸泡呈巨人状,笔者在读小学,放学随大人挤到井口看热闹。后此井在机关幼儿园翻建时被填埋,另西南角还有眼井,番人馆的围墙骑在井口的中央,墙里墙外共用此井,今已经无人再用。
  此外还有西门城外的担水巷大井,位置在现在龙河菜市场中心,开口井,井口有踏步可以下台阶,因靠九凰山水溪,出水量很大,水质还可以,只是一到下雨天,溪水过滤不多,浑浊。遂1996年旧城改造被填埋。
  城西白莲堂外有一井至今可用,距山脚较远,泥层井,水质一般,出水量大,暑天不枯。
  循九凰山往西去,是下山沉三沉的水井,年代悠远,屡废屡建,“沉三沉”井名就此而来。是好水好井,水质甘冽滑爽,地址处于九凰山西麓锦屏山与雅山的山坳下,森林植被茂密,地表储水丰富,常年不枯。1966年大旱,尽管城里人来此日夜挑水,仍是源源不断,从不见底。只是自隧道开通后在隧洞口做了工房,也因将原开口改为围栏,取水相当不便,但仍有多水管入井抽水使用。
  古井是人们在长期日常生活中选择遗留下来的,承载着生命,体现着前人的智慧。只是岁月悠悠,历史车轮向前,不方便生活的终将逝去。可我们应当记住曾经给我们生命的古井。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本书是一系列文章的合集,涵盖了平阳县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戈新华
责任者
游玉山
相关人物
吴醒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