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久文化转型做平阳黄汤带来的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084
颗粒名称: 从子久文化转型做平阳黄汤带来的思考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8
页码: 63-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子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张臣木艺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平阳茶业与黄汤的历史渊源。张臣木艺因市场变化而转型,与平阳天韵茶业有限公司合作,立志打造平阳黄汤的标杆企业。平阳茶业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就有产茶记载,而平阳黄汤更是明清时期的贡品,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平阳黄汤的传统加工工艺得到恢复和改进,重新焕发光彩。
关键词: 平阳县 地方文化 企业

内容

浙江子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浙江张臣木艺有限公司,是我县一家从事木艺包装盒生产达十七年之久的行业龙头企业,也是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温州市包装盒生产龙头企业,平阳县重点文化企业。2013年因受上游各大酒企消费市场变化产量下降,波及其下游配套的木艺包装盒生产企业的影响,张臣木艺作为行业龙头,首当其冲,订单锐减,产值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恰逢政府鼓励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作为企业的当家人周拥军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与思考,决定做茶文化,进入茶产业。机缘巧合,他遇到了平阳天韵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钟维标,俩人一拍即合,立志强强联合,打造平阳黄汤的标杆企业,使平阳黄汤威名重振,做优做大做强,为发展平阳茶产业做贡献。
  平阳茶业与黄汤的前世今生
  温州,自古出好茶,而平阳又是温州产茶佳处。早在《唐书·食货志》就有记载:“浙产茶十州五十五县,有永嘉、安固、横阳、乐城四县名。”其中的横阳,就是今天的平阳。温州及平阳与茶的关系,可追溯到东瓯时代。历史上有东瓯王以茶敬鬼神的记载。陆羽《茶经》引西晋杜毓《荈赋》名句“器择陶栋,出自东瓯”来指出东瓯的陶器正品是饮茶的上品。而瓯窑即起源于东瓯王时代。五代时,吴越王钱俶亲临平阳南雁为同乡同学五代高僧愿齐建普照道场,并以平阳江南一邑的茶、棉、绢、盐等赋税赐之。据有关的文献记载以及目前所掌握的出土实物来看,温州的茶树种植历史至少可追溯至西晋末年。宋代是温州的茶叶种植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宋史》等史料,元祐(1086-1094)年间,全国各州设置茶场,而温州的茶场则设置在平阳,朝廷还于崇宁元年(1102)在平阳设置了专管茶叶的机构。如今平阳主要出产早香茶,该茶栽培历史有1200多年,发芽特别早,是罕见的早发珍贵品种。到了南宋,温州迎来茶叶种植生产的旺盛期,成为浙江主要的茶叶产地之一。当时温州所属的永嘉、平阳、乐清、瑞安四县年产茶,是台州五县所产的三倍。
  元代对中国来说是个不幸的年代,此时温州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急剧减少,一片凄凉的景象。元代中期统治者注重农桑等生产。温州依赖发达的港口,使得温州茶叶名气大增。据徐顺平先生《温州历史概述》云:温州的茶叶,宋以前尚无名,元明时开始闻名。万历《温州府志》载:“(温州)五县俱有,乐清雁荡山龙湫背者为上,入贡;瑞安胡岭、平阳蔡家山产者亦佳焉”。
  据《浙江茶叶》一书介绍,明代浙江名茶新品不断涌现,明代贡茶以芽茶、叶茶上贡,贡茶推动了名茶的崛起,当时在浙江至少出现10县名茶,其中就有雁荡龙湫茶、平阳蔡家山茶。当时茶叶品饮不再是宋元时期的煎茶法,而改为便捷的撮泡式,这种泡茶法在浙江最流行。
  明代嘉靖年间,温州张璁出任大学士,为家乡父老奏请免去温州岁贡,但独留下温州的茶叶每年仍要贡献朝廷,因为数额不多,算是给皇帝尝尝鲜,不要忘了温州的百姓。
  到了清朝,温州出口以茶、柑、矾、木、盐、药材等,而以茶为大宗。当时温州茶业已十分发达,温州各县都出茶,其中产量与品质优良的以乐清、平阳、永嘉、泰顺为主。
  另据池虬《瓯茶利病条件》载:“(瓯茶)以平阳南雁北港为大宗”出款居四之三,乐清之大荆,雁荡次之。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平阳等地所出的“平阳黄汤”逐渐闻名,其所产的茶叶以色、味而胜出。除此之外,永嘉毛尖、松萝、瑞安善茶等新品不断涌现,温州成为浙江四大产茶区之一。其中“平阳黄汤”一度名满天下。
  平阳黄汤始制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纳为贡品。民国时期,每年有千余担平阳黄汤销往北京、天津一带,产品深受南北市场喜爱。其品质特征为:外形细紧纤秀匀整,色泽黄绿显毫,汤色杏黄明亮,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嫩黄成朵匀齐。据说由于当时茶场设备简单,大都采用手工制作,制茶时在杀青或揉捻后,不能及时进行烘干,便使揉捻叶闷堆三四小时甚至十多小时,再进行烘干,结果产品到天津、营口等地销售,因其刺激性减弱,滋味醇厚反而更受顾客的喜爱,于是原平阳县茶商对杀青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的认识,发觉是新的商机,逐渐实践摸索,创制了平阳黄汤。后来泰顺、永嘉、瑞安等县也纷纷学制,在温州生产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以之后亦称温州黄汤,但品质以平阳北港(南雁荡山区)为最佳,并被列为朝廷贡茶。20世纪30年代初期,平阳黄汤每年有千余担运销京津沪等大城市。抗战爆发后,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平阳黄汤生产逐年下降,直到解放前夕虽有生产,但产量已较少。解放后,50-60年代平阳黄汤还有少量生产,文革期间逐渐停止生产,市场上难觅踪影。
  20世纪80年代初,为恢复平阳黄汤的传统加工工艺,让历史名茶重放光彩,平阳县茶叶技术人员与茶农合作,重新挖掘平阳黄汤加工工艺,并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通过反复摸索、试制,终于攻克了关键技术,重新恢复生产。平阳天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维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寻觅,千次试验,创新了平阳黄汤古法“九烘九闷”制作工艺。
  2004年,上海市茶叶学会对重新恢复生产的平阳黄汤给予审评意见:达到黄茶工艺标准。2006年,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刘祖生、副教授胡月龄等专家也对平阳黄汤进行审评,给予高度评价。2006年“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154792.3),茶样2011年被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近年来,平阳黄汤在国内外的各种名茶评比中获奖20多次,2012年、2013年获第二、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金奖,2014年、2015年荣获第十、十一届国际名茶评比黄茶金奖、亚太茶茗大赛金奖,成功跻身国际市场。为切实做好平阳黄汤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促进平阳黄汤品牌建设,2013年平阳县人民政府授权平阳县茶叶产业协会作为平阳黄汤地理标志保护申请人,向国家农业部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获准通过,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如今平阳黄汤与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齐名,成为我国四大黄茶品牌。
  近十多年来,我县立足平阳特早茶良种成功选育为契机,平阳将茶叶产业作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坚持秉承“良种、优质、品牌、效益”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平阳特早茶”品种资源优势和“春季回暖早”气候资源优势,成功开发了多种茶类产品,走出了一条具有平阳特色的茶产业发展路子。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2万亩,茶叶生产企业近50家,种茶农户3200多户,茶叶生产从业人员达1.5万人。2015年全县茶叶总产量660吨,总产值7580万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山区、半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子久文化”艰难前行
  浙江子久文化2013年下半年谋划转型启动“退二进三”;2015年子久茶博苑开业;2016年企业更名,开出温州机场品牌形象店,上“新三板”,一路前行,虽然艰难,但扎实且富有成效!
  (1)冷思考、细分析、慎决策。做了近二十年的木艺包装,要马上转型做服务业,谈何容易,一步不慎,也许会带来重大不良后果。公司决策层,特别是董事长周拥军真是寝食不安。为了进入服务业,他不耻下问,四处拜访求教专家能人,还做了好长一段时间市场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平阳服务产业现状,最后确定做茶文化卖平阳黄汤。
  平阳黄汤与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齐名,是中国四大黄茶品牌。其具有外形细紧纤秀匀整,色泽黄绿显毫,汤色杏黄明亮,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嫩黄成朵匀齐,它在闷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消化酶,且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保留有鲜叶中85以上的天然物质。权威机构研究表明,平阳黄汤在美容养颜、抗衰延年、抵御辐射、降脂活血、健脾养胃、解酒护肝、利尿健肾等方面有较其它茶类更加突出的保健功效,堪称“杯中黄金”,是平阳农业产品中的“金名片”。不仅于此,目前,黄茶在全国茶产量中仅占0.5%,浙江黄茶在全国黄茶产量中只占不足1%,2012年全国黄茶总产值13亿,浙江只有0.4亿,占比小。钟维标作为中国黄茶国家级标准制定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其“九烘九闷”独家制作技术在平阳黄汤界占据优势。再加平阳黄汤知名度不断提升,消费群体的增加,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潜在商机无限。认定了,周拥军就义无反顾,说干就干。
  (2)高起点、大手笔,新建茶文化经营场所。公司利用政府鼓励“退二进三”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时机,2013年下半年,决定将厂区一块闲置土地拿出来建茶文化经营场所,到了2015年11月底,一幢投资5200多万元,占地96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有16个大小茶室、旅游购物中心、旅客集散中心、子久礼堂、红木茶家具样板房等经营场所构成的子久茶博苑落成了。试营业那天,前来温州参加“一带一路”中国(温州)茶文化研讨会的代表莅临参观指导。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长周国富、温州市市长徐立毅、温州市政协主席余梅生、温州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包哲东、平阳县政府县长陈永光、县政协主席孙瑞庆、县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蔡荣贤等领导前来庆贺并揭幕。如今,子久茶博苑,已成为温州市最具特色和品位的茶文化服务消费场所。
  (3)花力气、下本钱,努力提升平阳黄汤品质。首先是委托杭州火石策划有限公司对子久.平阳黄汤进行品牌策划,内容包括:平阳黄汤市场研究分析、品牌战略规划、产品结构体系规划、品牌形象系统设计、包装策略与设计等;其二是组建公司研发部,加强研发技术力量,聘请省内知名茶叶专家组建茶叶专家组,同时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开展茶叶生产技术研发。今年已上报县、市、省级研究课题各一项。其三是投入400余万元,改造茶叶生产车间,更新茶叶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第四是开展有机茶生产认证。2015年9月,请省有机茶生产认证机构专家到公司朝阳山茶叶加工厂实地踏勘指导,启动认证工作。其四与200多户茶农签订协作协议,推行绿色无公害茶园统一管理模式。
  (4)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直营门店,抢占销售市场。一年多来,该公司积极组织外出参展、参评,先后参加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宣传展示活动,子久.平阳黄汤获第二届亚太茶茗大赛金奖;参加县政府平阳黄汤进京推介活动;参加浙江省西宁茶叶博览会展销;参加浙江旅游产品展销会;参加温州早茶节,承办温州首届早茶网络节暨平阳黄汤推介活动;参加温州市文博会并承担平阳展厅展陈工作等等。与此同时,在市县两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温州机场的大力帮助下,在温州机场候机大厅开设了“平阳黄汤品牌形象店”;在温州茶城等地开设了6家平阳黄汤专卖店。公司还投入大量资金在苍南、鳌江动车站、昆阳镇区设立大型灯箱广告,目前正在洽谈温州、杭州动车站候车大厅产品宣传广告,平阳、萧江高速公路收费站户外大型产品宣传广告。
  (5)积极努力完成“新三板”挂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制约企业发展问题很多,首当其充的是融资难,如何突破融资瓶颈?最佳选择就是在“新三板”挂牌。“子久文化”在县委、县政府、证监会的支持和指导下,根据条件要求,认真进行前期准备,开展有效工作,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在七月底完成了“新三板”挂牌,使融资平台更大,为下一步平阳黄汤产业做优做大做强提供了物质基础。
  发展黄汤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平阳黄汤产业发展已成为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识,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内外环境更加宽松,企业自身动力更加强劲,市场前景更加乐观,商机进一步显现。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政府的重视,并要尽快加以解决。
  (1)“平阳黄汤”名称中的关键词“黄汤”已被外县企业注册,我县茶企要使用自己的公共品牌“平阳黄汤”注册遇到大难题。据了解,座落于泰顺县罗阳镇上交洋工业园区的浙江四贤茶业有限公司,2013年6月9日向国家商标注册部门提出了“黄汤”商标注册,2014年12月28日获批准,有效期10年。注册号为:1273875。该企业对我县企业申请“平阳黄汤”及其它与“黄汤”两字相关商品注册,提出投诉。浙江子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也遇到了问题。这成了我县茶产业“平阳黄汤”品牌建设的一道坎。
  (2)“平阳黄汤”公共品牌使用管理不严,茶叶栽培、生产标准执行不到位,造成企业之间生产的茶叶品质差距很大,严重影响“平阳黄汤”这一公共品牌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3)“平阳黄汤”生产企业数量多、档次低、规模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县有茶企近50家,产量660吨,总产值7580万元,平均每家产量12吨,产值151万。这里面有10余家茶企自称会做平阳黄汤,估计全县平阳黄汤产量不到10余吨,产值近3000万元。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要尽快协调,通过协商买断剩下的八年“黄汤”商标使用权,以尽快消除“平阳黄汤”商标注册的阻力和困惑,以利“平阳黄汤”品牌建设,保护原产地地理品牌。
  农业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强化平阳黄汤公共品牌使用管理,严格“平阳黄汤”县级标准的实施和产品质量抽检,确保产品质量和黄汤品质。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平阳茶文化研究会和平阳茶产业行业协会的茶文化研究、行业自律、行业维权和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要扶大扶强,引导企业规模化经营。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产业扶持资金要向行业骨干企业倾斜,杜绝洒“胡椒粉”现象。要加大对企业自主联合兼并的奖补力度,限期淘汰那些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生产环境和设施不达标的生产企业。同时,要向骨干企业派驻农科技术人员,指导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做好平阳黄汤质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平陽文史資料第三十四期》

本书是一系列文章的合集,涵盖了平阳县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洪玉畅
责任者
张臣木艺
相关人物
周拥军
相关人物
钟维标
相关人物
陶栋
相关人物
钱俶
相关人物
徐顺平
相关人物
张璁
相关人物
黄汤始
相关人物
黄明亮
相关人物
叶闷
相关人物
刘祖生
相关人物
副教授
相关人物
胡月龄
相关人物
徐立毅
相关人物
余梅生
相关人物
包哲东
相关人物
陈永光
相关人物
孙瑞庆
相关人物
蔡荣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