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傣泰 献身边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二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013
颗粒名称: 情系傣泰 献身边陲
其他题名: 记傣泰语专家巫凌云教授
分类号: K825.4
页数: 5
页码: 47-5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巫凌云教授的一生。巫凌云是云南民族大学的教授,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与教学,特别是在傣、泰、老民族语言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来自浙江平阳,家族有着深厚的教育背景,自幼受到舅父吴景荣等人的影响,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进入了北京大学学习傣语文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支援边疆建设,前往云南民族大学任教。在云南民族大学,他不仅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发表了多篇论著和文章,为傣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巫凌云 教授 生平

内容

巫凌云(1933-2002),又名燧熹,平阳昆阳镇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终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与教学,是傣、泰、老民族语言比较研究专家。
  巫凌云祖籍广东梅县,祖辈以经营布匹为生,家境虽说不上十分殷实,但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后时局动荡,生意难以为继,为求生计,其祖父带领全家举家北迁,最终定居浙江平阳。当年坐落于五显庙街的粤式建筑,便是巫家的老宅。
  巫宅,是一座独立院落,建有围墙、雕花门台、前后坛场,三间两层,造型别致。隔壁陈宅,对面姜宅、祝宅都是平房,因此巫宅显得格外气派。站在二楼前后的走马楼上,可凭栏远眺,映入眼帘的是常年翠绿的东门和九凰两山,风景秀美,赏心悦目。当年我家就借租于巫凌云叔父的房子,因此与他家是邻居。虽然巫凌云比我年长许多,但我们仍以兄弟相称,我视他为兄长,他是我儿时的偶像,是我最可敬的师长。
  巫凌云少小离家,其名或许陌生,但若提起我县的英语之王吴景荣、古诗词研究大家王建之先生,大家一定十分熟悉。殊不知他们是甥舅三代人:王先生是吴先生的舅父,吴先生又是巫凌云的舅父。三代人,虽平阳、北京、昆明,天各一方、遥隔千里,但三人书雁频往、从未间断。
  并常利用开会、回乡探亲的机会,相聚梓里,共研学问。他们曾议定,共同撰写一本《汉、英语法比较》著作,虽呕心沥血、历时数年,提纲也几经商讨且早早拟定,只可惜吴景荣教授1994年因病猝然离世,该书最终未能如愿以偿,成为憾事。
  巫凌云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全家生计全仗外祖父和舅父吴景荣先后接济,所以他自幼深受外祖父和舅父影响,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小学、初中连连跳级。平阳中学初中毕业后,被温州中学录取,是应届生中仅有的二人之一,还享受奖学金待遇。当年大红喜报送来,敲锣打鼓,场面十分热闹。大家都来祝贺这位寒门学子,终不负家人和亲友期望,在学业的征途上又迈出可喜一步。
  温州中学教学水平堪称一流,所学课程大多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且师资力量上乘。如《范氏大代数》等课本,就是采用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使他受益匪浅,为他日后继续深造打下扎实基础。他十七岁就以优异成绩从温中毕业并进入浙江军区干部学校读书,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后因院系调整,东语系全系并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文系,他进入傣语文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为支援边疆建设,他毅然奔赴边疆——云南,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在云南的数十年岁月里,巫凌云先在云南省民族语文指导委员会任业务秘书,1972年调云南民族学院民语系,任副主任并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后调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长。其间还兼任国家《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组织和审阅云南各少数民族语言的简志。十年动乱结束后,1979年他开始指导傣语专业研究生,还在云南军区外语专科学校教授泰国语。
  云南民族大学,其前身是“云南民族学院”,是一所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的高等学府。巫凌云在工作期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多次亲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清迈大学,参与学术研讨,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系进行学术交流等。
  长期以来,他侧重于台语(即侗泰语)方言和方言文字的比较研究。台语支系很多,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诸省,国外则遍及整个东南亚,因此只有对台语各方言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比较,才能将古代百越族群语言研究引向深入。1985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到泰国北部清迈、清莱访问,发现当地使用的文字与西双版纳古傣文颇为相似,回国后就进行了详细比较研究,写成了《兰那泰文和西双版纳傣文》,论证得出这两种文字本同出一源的结论。此外他还通过对方言材料里词汇原始意义的研究,将泰国古代一碑铭释文的疏漏做了修正,撰写出《泰国兰甘亨[注]碑铭释文补正》。他还先后发表过《傣语语法》、《西双版纳傣语文概况》、《西双版纳傣文和老挝文同源词比较》、《西双版纳古傣文音系考》、《德宏古傣文》、《汉、傣语法比较》等多本论著、教材和文章。
  巫凌云在民族教育园地中辛勤耕耘,培养了众多学生,这些学生遍布于云南民族地区的政府及出版社、报社、电台等单位,其中不少成为领导和骨干,可谓桃李遍云南。他自豪地说,不少地州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中都有他的学生。
  巫凌云对于云南的贡献,云南民族学院给于很高的评价:“他为培养少数民族语文专业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建设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精力。”
  巫凌云的一弟子,在回忆先生教授语言比较课程时,感慨地说:开始时,有些同学对巫老师不以为然,认为巫老师是汉族人,又来自遥远的浙江,由他来教授傣语课,颇有猜疑。可是,几堂课下来,同学们即被他的博学、真知灼见,对傣、泰、老语的透彻理解所征服,深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同学们都有一共同感受,巫老师不愧是一位民族语言比较研究的专家,一位语言比较领域的大杂家。他不仅精通西双版纳新老(古)傣文,而且还是德宏新老(古)傣文的行家,他的《德宏古傣文》一书就是印证。至今他的学生还清晰记得,巫老师在教授相关语言比较课程时,在他身后的那块大黑板上,常常除写满傣文之外,还有泰国文、老挝文参合其中,使人更易理解和接受,加上他秀美的书法,令人既茅塞顿开,又享受其中。
  学生评价他说,先生不仅学识渊博,且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每当有人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推崇时,他总是淡然处之,称说这只是“平时工作的积累而已”。他教学任务十分繁忙,为使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他无心顾及自己装束,生活不拘细节。在当年民院学子的印象中,巫老师是最“不修边幅”的人,是最不像教授的教授。有一次,泰国清迈大学一个代表团来访,因工作需要,每次座谈都有巫教授在场,但他总选择在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落座。有位客人不解,私下问我某人是谁?当得知他就是《泰国兰甘亨碑铭释文补正》一文作者巫凌云教授时,泰国客人当即惊讶不已,连说想不到!想不到!失敬!失敬!
  特别应一提的是,巫凌云还有一位可敬的夫人张秋生,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正是因为她数十年相濡以沫的陪伴,事业上的琴瑟和鸣,才成就了巫凌云。其中他们合著的《西双版纳傣语文概况》一书,就是他们夫妇合作的典范。
  张秋生,天津人,出生一望族,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西双版纳傣语文专业,是巫凌云的同窗学妹。大学毕业后,随夫巫凌云同赴云南。张秋生发表过很多民族语文教育的论文,编写了《汉、傣(西)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代西双版纳傣语》、《汉、傣(西)语法比较》等多本民族语文教材,多次获评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常年担任西双版纳傣语民族语文教研室主任,安排并参与教学研究任务,1989年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集体奖”;1991年以交流学者身份赴泰国清迈大学工作。2008年,她以72岁高龄和著名民族学学者刀世勋教授共同主编出版了《汉傣词典》,填补了西双版纳新傣文辞书的空白。她是民族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硕果累累。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巫凌云罹患沉疴,张秋生日夜操劳,尽心照料,求医问药,直到巫凌云生命的尽头。她虽出身大家闺秀,但无愧是一位贤惠的好妻子,一位我们平阳人的好媳妇。
  巫凌云夫妇为人正直,待人宽厚,他们共同走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学术界、同学间、学生中,留下很好口碑和评价。他们深知并同情少数民族学生的艰苦和不易,他们对边疆学生充满深情厚谊。
  巫凌云先生2002年谢世后,他的学生曾在《云南日报》,以《又一颗星辰的坠落》为题,撰文表达对他深深的哀思。文中说,先生多次踏访西双版纳调查研究,对版纳和在版纳的学生一往情深,对傣语、泰语和老挝语等语种的研究既深且宽,他的《泰、傣、老语比较》一文真知灼见,道出了傣、泰、老语同属一族系,内部规律鲜明。这一立论为东南亚诸语种的比较研究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学生评价他说:“犹如一颗星辰的坠落,虽然划空一瞬而泯灭,却给人间留下难忘的轨迹”。
  巫凌云如今虽已离去,但他是平阳人的骄傲,是我们永远值得怀念的人。
  [注]:1.兰甘亨是泰国第五世王,政绩非凡;2.本文主要参考资料:原云南民族学院的“巫凌云同志生平”及巫凌云学生撰写的“又一颗星辰的坠落——深切悼念巫凌云先生”等。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二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二期》

本期涵盖了多个主题和领域。这些文章包括历史回顾、人物传记、社会事件、地方文化、政策解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平阳县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劲松
责任者
巫凌云
相关人物
吴景荣
相关人物
王建之
相关人物
张秋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云南民族大学
相关机构
平阳中学
相关机构
温州中学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
相关机构
云南民族学院
相关机构
清迈大学
相关机构
泰国清迈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梅县区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昆明市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