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送戏下乡活动的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96
颗粒名称: 早年的送戏下乡活动的回顾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3
页码: 138-140
摘要: 本文讲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甲阳县的专业文艺团体积极送戏下乡,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其文化需求,同时促进工农业生产。剧团重视剧目建设,遵循党的文艺方针,长年累月地上下乡、送戏上门。演员们不辞辛劳,冒着严寒酷暑跋山涉水,走遍各地。剧团还根据党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当地的好人好事编排各种文艺节目,贴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活动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同时也激励着剧团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种送戏下乡的活动对当今开展的“送文化”、“种文化”活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甲阳县 专业 文艺团体

内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甲阳县的专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丰富多彩,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促进工农业生产。
  早年,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尤其足在一些偏远山区,人民群众常年听不剑锣鼓响。县京剧团、越剧团遵循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了党的“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面向农村,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这些文艺团体长年累月地上下乡、送戏上门,让群众看剑戏,多看戏,看好戏。
  一
  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首先要有丰富、高质量的演出剧目。因此,剧团均十分重视剧目建设,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整理加工了一批传统剧目。县京剧拥有《封神榜》、《甘露寺》、《失空斩》、《九江口》、《闹龙宫》、《四郎探母》、《秦香莲》、《勘玉钏》、
  《红娘》、《孟丽君》、《金玉奴》等丰富的传统剧目,以及现代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红色娘子军》、《八一风暴》、《白毛女》等。其中传统剧《九江口》、《勘玉钏》、《红娘》,现代剧《八一风暴》盛演不衰,唱红了瓯江南北。1958年,根据陈伯弓革命事迹创作的现代剧《浩气长存》(编剧:郑立于、鲍超)在浙闽边区演出H,受剑群众热烈欢迎。现代剧《霓虹灯下的珏哨兵》于得厂热烈反响。在温公演时,场场爆满。县越剧团则有:《盘妻索妻》、《秦香莲》、《十五贯》、《何文秀》、《李慧娘》、《胭脂》、《雪里小梅香》、《盘夫索夫》等众多传统剧目以及《血泪荡》、《南海长城》、《李双双》、《杨立贝》、《不准出生的人》、《焦裕禄》、《朝阳沟》等现代剧。剧团排练的反映平阳城西公社赤脚书记廖锡龙真人真事的《城西之花》(郑旭华创作)配合了毛主席“五九”批示宣传,演遍了温州地区各县及平阳县各个乡镇,演出场次计300多场,受教育观众达30余万人次。
  二
  为了送戏下乡,演员们不辞辛劳,冒着严寒酷暑跋山涉水,走遍了平阳的山山水水。平阳的两藏吴蛘、矾山鹤项山、南凫竹屿岛都有他们的足迹。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他们学习“乌兰牧骑,,精神,组成小分队下乡。县京剧团、越剧团积极送戏上山下乡下海岛的事迹,被浙江广播电台、《浙江日报》、《浙南大众》等新闻媒体作了报导。那个时期,演职员们没有节假日,越是在节庆期间,剧团演出则越忙碌。逢春节,大年除夕之夜,演职员们也只能在乡下吃年夜饭,因为年初一日场就要开锣演出。转移台基,也尽力争取当天演出,如县京剧团有一次在苍南县赤溪演出结束后,适逢八级台风,演职员们目着风浪,乘机帆船过海到瑞安,大部分人晕船呕吐,但当晚仍坚持演出。排练新剧目时,一般不停演,坚持边演出、边排演。剧团演出场次非常多,每年均在400场以上。县京剧团、越剧团是两个具有令人钦佩的敬业精神以及严谨有序的舞台作风的团队。剧团中人才济济,对艺术要求精益求精,演出认真严肃。因而,在温州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誉,并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获得双赢。
  三
  在巡回演出时,剧团根据党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当地的好人好事.绽排了快极、顺口溜、三句半、表演唱等文艺节目。除了坚持幕前宣传外,演职员们还擎着横幅,敲锣打鼓,走上街头进行宦传演出。县京剧团著名丑角演员陈哈哈,他创作的配合增产节约运动的快板节目“一分钱一两米”,群众百听不厌。表演时,台下掌声、笑声不断。
  四
  剧团政治空气浓厚,纪律严明,群众观念强。每到一地,演职员们贴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想农民之想,急农民之急。为了减轻当地负担,剧团轻装下乡,自背行李铺盖;住在农户家里,帮助打扫卫生,参加积肥活动;给孤寡老人挑水,去荣军院、敬老院进行慰问
  演出。在集镇演出时,演职员上街打扫马路;演出结束后,帮助剧院职工清洗场地。遇剑灾难突发事什时,演职员们史是奋不顾身地参加抢险。演职员们围绕中心、服务农村、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一腔热情和一份执著,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每当剧团离开演出点时,当
  地政府、演出场所、群众都会送上锦旗和感谢信。这也进一步激励着剧团史好地为群众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的文化下乡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但对早年的送戏下乡活动进行回顾,给当今开展的“送文化”、“种文化”活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本书记述了平阳文史资料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东塘陈族,黄枟与八角井,纪念我的老师唐唯逸,雨生、燕生,同门又同事,末契有前缘——来恂裕与宋恕的交往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德兴
责任者
廖锡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甲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