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的教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95
颗粒名称: 一代宗师的教化
其他题名: 感念南怀瑾先生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14
页码: 124-137
摘要: 本文讲述南师怀瑾先生是一位毕生致力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事业的学者。他经历了忧患的成长环境,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困境,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南师不仅投身军旅,也致力于教育与学生培养,同时对中国文化断层深感忧虑,并致力于接续。尽管生活中遭遇重重困难,他始终洒脱超然,助人为乐。南师的离世引起了广泛的哀悼和纪念。
关键词: 平阳县 南师 怀瑾先生

内容

南师26岁发宏誓愿,到95岁圆寂,70载春秋,70年心血,毕生从事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事业,不求名,不为利,苦口婆心,谆谆善诱,始终如一地完成了接续中国文化断层的大愿。功莫大焉!德何劭(shao4声)矣!
  生于忧患,死于忧患南师怀瑾先生走了
  2012年9月30日晚,即壬辰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太湖大学堂举行南师祭奠告别仪式。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台、美欧等地的亲人、朋友、学生共200多人,满怀崇敬、痛惜之情为南师送别。仪式上宣读了温家宝总理的唁电,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先生充满深情地发表了告别辞,南师儿子南一鹏代表亲属、周瑞金代表太湖大学堂老学生、李传洪和郭姮妟代表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致辞后,由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教务长、成都文殊院住持宗性大和尚庄严行礼,举火,为南师荼毗。是时,明月当空,万里无云,青烟袅袅,全场静默,挥泪拜别……
  告别仪式后,许多亲友学生铭感南师教化恩泽,心情难以平静。久久不愿离去。南师平日的音容笑貌、教化行止,有清晰地浮现在大家眼前。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过的“我们这一代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话,言犹在耳……
  南师1918年3月18日生于浙江乐清南宅殿后村。时逢军阀割据、丧权辱国的年代,第二年即1919年,便爆发了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五四”爱国救亡运动。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近八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屡遭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欺凌,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深受殖民之害,在国共两党合作之下,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实现了南北统一。
  与此同时,一些留学美日欧归来的学者,以西学的观点张冠李戴地批评中国历史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有的还主张“全盘西化”,发动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引进西方文明,推动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是,由于它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主张铲除中国历史文化之载体--汉字,引起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包括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辜鸿铭等人的极力反对,认为那是自毁长城,切断民族文化命脉。然而,中国历史文化最终难免在“愚昧、封建、落后”的标签下,被批评扫荡,几近断灭,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亘古未有之变局。百年来的文风乃至大众思维,也由此一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柔醇厚之风,一变而为尖酸刻薄、偏激极端。由此,整个二十世纪,西方来的各种思想在中国主流舞台上激荡纷呈。同时,困惑与求索,痛苦与不安,争论与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人文文化的荒芜,造成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灵魂危机、社会危机……
  南师就成长在这个令人窒息、令人悲愤的忧患环境,亲眼目睹了国家和民族命运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青年时代的他忧心如焚。抗日战争爆发,南师激于民族大义,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屯垦戍边,在川康云贵边境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驰骋一方。他有一首诗反映了这段时期的豪情万丈:“东风骄日九州忧,一局残棋尚未收。云散澜沧江岭上,有人跃马拭吴钩!”后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势力各有图谋,南师审时度势,改变了人生方向,挂印而去。在办了一段时间的报纸后,他重返成都,在中央军校学校并担任武术教官与政治指导员。南师的老学生王启宗先生曾回忆道:“几乎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记得那时正值日本军阀对我发动侵略,全国上下奋起抗战,一般爱国青年无不热血沸腾,纷纷投笔从戎,救亡图存。当时我也投身军旅,于役重庆,一日见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在中央军校期间,那时结识袁焕仙大居士而悟道,遂立志重续中国文化断层,并离开了军校。
  历经了艰难困苦的八年抗战,人民迫切期待国家的和平安定,想不到又要面对两党两军更大规模的内战,南师忧心忡忡。1947年,他回到温州乐清老家动员父母妻儿离开大陆,老父亲不为所动,反劝他赶快离开。于是,南师分别到杭州天竺和庐山天池寺清修。后到上海,期间曾奔波于南京与杭州两地,搭救了亲近共产党而被列入国民党特务计划杀害名单的巨赞和尚。
  1948年,南师曾自行到台湾考察。1949年2月底,他终于辞别不肯离乡的双亲和妻儿,断然只身赴台。开始,他栖身于基隆海滨一陋巷,看到“2.28”事件冲击之后的台湾,加之1949年开始的两岸分治,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当时谋生困难,先于几位朋友办了一家“义利行”公司,从事琉球到舟山的货运,开始赚了一笔钱。但好景不长,总经理因贪多,没有听从他的嘱咐,导致三条机帆船被舟山国民党当局征用,损失价值一万根金条,血本无归。南师一生就此次做了一回生意,不想时局动荡害他一夜之间破产,一段时间靠典当过日子。但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时期,他仍洒脱超然,不为困境所拘,并且不忘接济邻居。在基隆期间,南师曾应詹阿仁先生等人请求,开讲了多次禅修课程。
  不久,南师离开基隆迁往台北。鉴于胡适对虚云老和尚的攻讦(jie2声),以及铃木大拙的禅学流向台湾,南师亲笔著作了《禅海蠡测》,并于1955年出版。六十年代初,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聘请南师为教授,接着辅仁大学也邀请南师教哲学、易经。南师讲课厚积薄发,通俗生动,大受学生欢迎。“南怀瑾”三个字不胫而走,请他讲课的学校和社会名流也越来越多。
  1970年代,南师先后创办东西精华协会,创办《人文世界》及《知见》等杂志,成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论语别裁》等著作。1980年,南师受洗尘法师邀请,主持十方丛林书院教学。南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步步有了更大的平台,传道授业扩大到更广的范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桃李满园,影响朝野,进入《周易》所说的“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阶段。南师在台弘扬文化期间,不仅忘我地投入全部精神与财力,且不惜举债办教育,乃至为培养人才,还供养部分出家在家的穷学生学习。来听南师课的人中,出家在家、三教九流、中外学生,从平民到军政要员,南师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然而,当南师文化事业顺利展开之际,政治风云突变,因平日来听课的高官重臣众多,南师被视为“新政学系领袖”。一九八五年,年近古稀的他,离开了居住三十六年的宝岛,移址美国,避开了台湾的复杂环境和人事纠纷。南师有诗记之:“不是乘风归去也,只缘避迹出乡邦。江山故国情无限,始信尼山输楚狂。”
  在美三年,南师不仅考察了美国,也考察了欧洲,同时加强了与大陆亲朋的联系。他既了解大陆历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大苦难,也了解实施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的困局与新貌。他不计政权交替之际老父亲被判无期徒刑瘐(yu3声)死监狱的宿怨,于一九八七年特派他的常随弟子宏忍尼法师回国内考察宗教、寺庙、僧尼情况,又派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任职的弟子李博士,先带世界银行项目回大陆帮助经济建设,后留上海投资办企业,以在大陆传播先进经营理念、方式和传统文化。
  一九八八年,南师毅然决定回师香港。在香港十五年期间,他讲学不辍,随缘度化的同时,曾受有关方面再三敦请,协调了两岸信使的秘密谈判,应邀投资建设金温铁路,动员了更多弟子学生到大陆投资办企业,传播他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经营、中华文化精神”的理念。一九九三年,他到厦门南普陀寺举办了著名的“南禅七日”活动。他还推动一批又一批人回内地办学校,注重在贫穷落后偏僻地区,推广“中英算”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大量资助内地大学、研究机构、文化部门培养人才,等等。
  二〇〇〇年,年届八十三岁的南师力排众议,作出回内地弘扬传统文化的果断决定,选址苏州吴江七都庙港,筹建太湖大学堂。二〇〇三年,他到义乌双林律苑举办了禅七。二〇〇四年以后,南师大部分时间停留在上海,指挥太湖大学堂建设,期间仍讲学不辍。二〇〇六年,费时六年的太湖大学堂顺利落成启用。八十九岁的南师,从此长期在太湖大学堂弘扬文化,直至仙逝。
  参加过大学堂建设,后来一直跟随南师身边的马宏达先生,讲述了自己一段亲身经历说:太湖大学堂是南师一手筹划、推动,从动意、设计、建设到开课、维系,都是他老人家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大家不过在后面跟着而已。从建筑设计到装潢设计,中外设计师的多个方案不能令他满意,他就让人买积木来自己动手搭建筑模型,最终由建筑师去画图落实,直到满意为止。从整体宏观风格,到内装潢,几乎每一个细节,包括房间桌椅如何摆放,挂什么字画,直至大学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无不体现了他融合东西方精华文化的理念。
  马宏达满怀感情地说:“大学堂开办六年来,仅每天“人民公社”式的晚饭,耄耋之年的南师常常要应酬有缘来访的客人,这些客人三教九流都有,并非传言所说的“非富即贵”。南师有教无类,有缘能来见面的,他都慈悲平等相待,谈笑风生,希望人家不空来一回,希望对人家有启发、有帮助。说是吃晚饭,其实他都在照顾客人,答复客人的问题,寓教育于谈话中。南师以自己的身教言传,影响着有缘见面的人,借以影响群伦,影响社会。晚饭后,南师一般都会上课,期间也常常答复学人报告。送走客人后,处理内部外部事务,常常到凌晨。从午后到凌晨,每天至少十二个小时,南师几乎马不停蹄,应对各种事务,却宁定空灵,简洁明了,干脆利落。偶尔有空就定一下,很快恢复精神。南师数十年如一日,没有休假,不肯空过一天,没有享清闲。以我们年轻人的体力,还远跟不上他这么大的工作量。他所做的一切,无不围绕着“教化”这条主线。
  你说他为名吗?他年轻时即已成名,后来逃名还逃不掉,也从不宣传自己或自己的书。人家给他跪下磕头,他同时跪下磕头还礼。你说他为利吗?他这些年讲课什么时候收过讲课费?都是财与法双手布施。他也极难接受供养,人家供养红包,他把空的红包留下,连说“收到了,收到了”,钱却马上换个红包当场供养回去。他说劝人布施如钝刀割肉,没见过有人布施了以后“三轮体空”的,大家都是以做生意的动机来供养,所求的更多。你说他为政治资本吗?他的确不是一般的清高,真的没把任何势力放在眼里,当然也包括了官与财,常常见他跟这类客人讲话直言不讳毫不客气。他对人是应机设教,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这么大的年纪,那样的只争朝夕,传道解惑,呕心沥血。古今中外,试问有谁见过或听过这样的长者、导师?这些给人说起,没有人会相信的。”
  南师说“生于忧患”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说“死于忧患”呢?对这个问题,四十多年来,为南师整理了二十四种讲记的刘雨虹老师(已九十二岁高龄)回答说:南师是大视野、大境界、大智慧的人。他以综观世界的眼光洞察到,近现代以来,西方从大规模全方位的殖民运动开始,到两次世界大战,到现代多领域的霸权主义行径,其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和种族因素,造成深刻的裂隙与冲突,将世界卷入强权胜公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将人类引入越来越深的危险境地。南师从上世纪一九六九年访问日本回来,就为此深深忧虑,不仅为处于如此世界环境中的中国而深深忧虑,更为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人类的未来深深忧虑。
  八十年代中期,南师判断此后中华民族有二百年好运。但与此同时,他仍然深怀这种忧患意识。数十年以来,他从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到推动东西方精华文化融合,都鉴于这样的远见,着眼于全人类的福祉,不断为推动东西方精华文化融合共享而呼号、奔波、奉献。可是,环顾当今世界和社会,国际政治道德被强权胜公理所取代,和平民主被霸权威胁所替代,人类的文明与道义被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所取代。人们为追逐物质财富而奔忙,为积攒金钱而迷失心灵,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衰变,各种欲望不断膨胀,人文精神愈发失落,人与人关系疏离,人与自然疏离,人与自我疏离,善良人性被逐渐窒息。在越来越多的欲望刺激中、越来越多的工具依赖和商品依赖中,人们自身的能力越来越脆弱;在越来越多的事务纠缠中、越来越快的变化中,人们越来越无奈,越来越被空虚、焦虑、烦躁、寂寞、孤独和绝望所煎熬,越来越诉诸于怨天尤人。对此,南师的忧患不仅没有减轻,甚至还在一步步加深。他有一首诗:“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谋身与谋国,谁解此中情;忧患千千结,慈悲片片云。空王观自在,相对不眠人。”另外,在他的《狂言十二辞》结尾有两句:“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都表达了这种深深的忧患意识。
  当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先驱
  人们称颂南师为“国学大师”、“佛法泰斗”、“禅宗大师”、“道家高人”、“密宗上师”、“当代大隐”等等,这都只是南师学问修持、人生行止的不同侧面,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面素养、品格、地位和贡献。他自己却从不接受这些称号,他常说自己“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自己永远处于“学人”之位,甚至说“‘南怀瑾’三个字与我无关”。自从二十六岁在峨眉山宏深誓愿,南师就把弘扬传统文化,接续中华民族文脉,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方向。“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先生,当年在台湾赠送给南师的话,其中一句原本是“经纶五大教”,南师不受,后改为“三大教”。南师正是以如此宏伟的目标和宽广胸怀,从事一辈子文化传播与人性教化的事业。
  南师幼承庭训,天资聪颖,十九岁以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医药武艺,诗文皆精。二十五岁于袁焕仙先生处印证悟道之后,他深感传统文化如果断灭,中华民族将万劫不复,比亡国还危险一万倍。于是,南师二十六岁上峨眉山,为取得寺庙支持他闭关阅藏,在一天夜里,他当着僧众(通永法师在内)发宏誓愿——弘扬儒释道诸子百家,接续中国文化断层,为此请普贤菩萨作证明:自己所证悟对否?刚才所作施食(与降服)方法对否?上峨眉山闭关阅大藏经,将来出来弘扬三教百家,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对否?话音刚落,夜空下的山谷突然灿如白昼,并伴随裂空之响,在场僧众无不震撼!无不对南师宏深誓愿赞叹敬佩!当时,南师严嘱在场诸位务守秘密,否则必遭天谴。因为当时如果传扬出去,南师要么被偶像化,要么被妖魔化,都不利于平实地弘扬文化事业,不利于大家反求诸己,自立自觉自强。今天,南师已逝,此事可公诸于世了。
  此后,南师即于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遍阅大藏经三藏十二部,佛法修持进入新的境界。出关下山后,他短期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接着深入康藏地区参访密宗大师。经白教贡嘎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陆续印证为密宗上师。从此,一直到圆寂,首尾七十载,期间筚路蓝缕,但南师独立而不改,矢志而不渝。用他自己的话说,数十年来一直在各种困难与障碍的夹缝中,勉强做一点事。可以说,南师在中国历史文化命若悬丝的关头,不惜牺牲自己、牺牲家庭,苦心孤诣,下了一盘大棋。七十年,一盘棋!每一步,浸透了他多少的心血与艰辛!这盘棋对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必定历久而弥新,历久而为更多人所理解。
  一九六六年,内地发动“文革”,南师受邀在台湾海陆空三军基地巡回演讲中国传统文化。在台中空军基地演讲期间,老蒋先生曾亲莅幕后聆听,那次演讲,南师特别强调亡国尚可复国,若民族文化亡掉,中华民族将万劫不复!老蒋先生深为所动,并于当年十一月十二日,发表《国父一百晋一诞辰暨中山楼落成纪念文》,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几个月后正式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了大批学者参与其中(包括钱穆先生等等),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不少工作。当时老蒋先生曾邀请南师主其事,被婉辞。南师一直说,在两党间,他只买票不入场。后来,九十年代初,内地王震将军、邓力群先生等牵头的中国国史委员会,曾邀请南师任副主任委员,也被他谢绝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南师的著述在内地开始出版,并在此后持续影响着内地各界各阶层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国学”之风渐起。要知道,中国和印度,几千年来知识分子与大众脱节。知识分子讲的话、写的著作,往往困在学术与文雅,甚至困于教条,要普罗大众听懂很难。因而大众虽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却不知传统文化之宝贵,以至于在清末衰败受侵略凌辱之际,误信少数留学归来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丑化诋毁。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南师数十年来,一直主张道是天下的公道,最好要把道理学问讲得深入浅出,最好连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听懂。因而,他的著述大多深入浅出,洋溢着“道不远人”的亲和力与说服力,没有酸涩死板的学究气,而且旁征博引,兼摄古今中外,浸透着极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因而广泛被士农工学商各界各阶层、从十几岁到九十几岁各年龄段读者所喜爱。他的书不做广告,他本人也不接受媒体采访,都是人们有缘读了他的书,受益之后,以口碑自动传扬。
  综观南师一生,自觉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从美国到香港,再从香港回大陆,一直苦心孤诣为重建中华文化奔走呼号。他亲自撰写或由弟子整理他阐释传统文化的著述,回大陆前出版了三十种,在太湖大学堂六年,又整理出版了二十多种,总共出版五十余种。有几种还被翻译成英、法、韩国、日、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影响广泛。《禅海蠡测》、《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原本大学微言》、《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金刚经说什么》等等著述在两岸三地一版再版,很多种书的发行数都高达几十万册以上。这些著述的共同特点,是以经解经,经史合参,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贯通古今,切中时弊。他不受传统经典各家注解的局限,贯通上下原文以求获得清晰义理,还将经典原文和同时代相关史料结合起来,并根据时代变迁,联系当今的人与事,贴近生活实际帮助读者理解原著思想,以达到古为今用、经世致用的目的。这样,南师的著作就填平了古今文化隔阂的沟壑,填平了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的鸿沟,成为当代各界各阶层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并且对当代人做人做事也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对于有些学者的批评、挑剔、指责,南师素来抱有错则改,有诬不辩,有歧义不争论原则,坦然处之。他真诚告诉读者:“读了我的书,希望读者们从此更上一层楼,探索固有文化的精华所在,千万不要把我看作是什么专家权威学者,也不要把我讲的当作标准。我从来把自己归入非正统主流,我只是一个好学而无所成就、一无是处的人。一切是非曲直,均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在太湖大学堂六年,南师公开授课五十多次,有数千中外学生当面聆听过南师精彩纷呈的演讲。演讲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大众传播、金融监督,东西方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现代工商与人文,大会计,国学与中国文化,国学经典导读,黄帝内经与中医科学,当代教育问题,女子德慧修养,中学西学体用问题,新旧文化企业家反思,人性的真相,如何提高身心修养,人生的起点与终站,神通与特异功能问题,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如何学佛,释读《达摩多罗禅经》、《成唯识论》等佛学经典……真是综罗万象,无所不包,学识涵盖儒释道、禅净密,融会诸子百家、医卜天文、西方文化,涉足社会各行业,教化男女老少、中西精英、三教九流。南师的每场演讲,智慧通达,幽默风趣,率性真情,慈悲可爱,让不同国籍、种族、党派、职业、年龄、性别的各色人等,都有“一次聆听、终身受用”的亲切感受。
  他不仅在讲坛上、著作中,以及平日与友朋学生的言谈里,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命运的深切关怀。更令人敬佩的是,南师身体力行,经常带头或带领学生在智力、财力、人力等多方面,大力支持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实际支持希望工程;实际支持设立光华教育基金会,长期支持内地三十多所大学教育;实际支持厦门大学培养中医人才;实际支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养新闻人才;实际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培养秘书人才;实际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建设国学院;支持江西宜丰“东方禅文化园”建设,捐建八十余尊罗汉雕塑;支持上海道生医疗科技公司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中医数字化“四诊仪”的研发与应用。派古道法师支持禅宗曹洞宗传承,帮助培养人才,重建洞山祖庭,已筹集捐款五千万元人民币。
  二〇一〇年,中国国学中心筹备组、国务院参事室陈进玉主任一行,受国务院秘书长委托,来请教南师如何筹备中国国学中心。接着,北京市国学中心筹备组、北京市团委副书记邓亚萍一行,也来请教南师如何筹备北京市国学中心。南师都热情接待,坦陈己见,给予指点。同年,支持中华吟诵学会抢救中国民间吟诵文化,南师不仅给予指导,个人还捐助两万元人民币。二〇一〇年以来,南师又聘请少林武功资深传人来大学堂教学,弘扬易筋经文化;为支持“未来中国助学联盟”,南师题词并推荐两名讲师。二〇一一年,与苏州移动公司合作,开办“中国文化学堂”手机课堂,做公益文化教育。二〇一二年,南师应中国人民大学请求,为该校国学馆题词,鼓励国学院师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同时,南师个人支持二〇一一年度“新法家”学术研究及网站运营经费,要求弟子支持二〇一二年度“新法家”学术研究及网站运营经费。
  对近年来国内出现的优秀文艺作品、作家、艺术家,南师也非常鼓励,例如他对《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先生、《济公》主演游本昌先生、古琴家李祥霆先生、龚一先生、陈长林先生等等,曾当面给予其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师九十五高龄之际,为了满足地方人民的愿望,并借以弘扬人文文化,敦化民风,他还亲自关心指点吴江七都老太庙文化广场的筹建,亲笔为“老太庙”、“吴泰伯”题名,还捐出十八亩土地用于老太庙文化广场核心区建设,又派出国际知名建筑师登琨艳先生,为老太庙文化广场做义务的建筑设计。南师和太湖大学堂的同学们,还为老太庙建设捐款三百五十万余元人民币,其中一百万元是南师的稿费,他说:这笔钱,是读书人心血换来的干净钱,虽然不多,但也希望为当地人民的福祉与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南师讲学传道几十年,受教者受益者无数。这次仙逝,等于上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堂大课。短时间内牵动了亿万人的心,不光是中国,还有国际上的华人朋友和外国朋友。无数人在这堂课中,难过、反思、反省,甚至忏悔、发愿,要改变自己,要做功德的,大有人在。看了《怀师》网页的文章、留言,很感人,很让人佩服。而这些文章、留言,绝大部分竟是没有当面见过南师的人写下的。由此可以看到,无数人都受到了南师的学问、道德、人格的教化、熏陶。这靠的是什么?靠所谓的学术吗?靠推销自己吗?或者靠新闻媒体的宣传吗?都不是。那是他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滋润了人们的心田,不同程度地启发了、感动了、改变了人们的内心,大家发自内心真诚地感念他。看了这些留言,这些文章,我们都会体会到南师毕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血没有白花,正在亿万人心中发酵,不断发挥着改变时代与历史的作用。
  这里有必要列举两个人,看南师教化的方法与力量。上海斯米克集团董事长李慈雄,在就读台湾大学电机系二年级时,感到现代物理学无法解决他心中对宇宙源起的困惑,就去找南师,愿在他门下学习,从中国文化中寻求答案。南师看了看他说,你到我这里听课要交费的,李说我家境困难,勉强交了大学学费,没有钱来这里听课。南师说,那你可以在我这里打工。李说我不知能否干得了?南师说就是打扫厕所、擦地及倒茶待客这些杂事。李高兴说这我干得了。南师问什么时候开始干?李说我现在就干,他当场挽起袖子就做起来。南师微微颔首。
  “当时老师很严格,会趴在马桶旁边看里面有没有刷干净。我洗刷的玻璃茶杯,他会拿到太阳光底下看,发现杯沿不净处就要我再去洗。尤其是当我给客人倒茶,不小心洒水到茶杯外,南师当众不客气地说:看,这就是台大电机系的学生,茶都不会倒。我常常羞愧难当,下不了台。”李慈雄今天感慨地对我说。而在几年前,有次南师向我介绍李慈雄时,也说到同样的内容。南师说,我当时就想打掉台大学生贡高自大的习气,磨难磨难他,使他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持续半年的测试,未让李慈雄打退堂鼓,南师才开始教他第一篇文章:《史记-货殖列传》。李说他当时想学的是佛学,老师讲货殖列传,开始他感到迷惑不解,我又不做生意,学这个干啥?想不到十年后,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拿了博士学位,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一九八七年老师突然叫我离开美国回大陆做生意了。冥冥中老师似乎在几十年前就规划了我今天的行止。说起南师的教导,李慈雄永远记得,自己在离开美国前往上海的时候,南师语重心长地说,世界上最厉害、最有效的东西就是诚实、信用,你去大陆就带这个文化理念回去。这也成了斯米克集团在上海大获成功的秘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解放日报》曾就“向斯米克学习什么”专题,展开了一场持续一个月的大讨论,实际上是传播了南师的办企业文化理念。日前,李慈雄说,他遵照南师意见,已在上海浦东新区建造了一座恒南书院,今年八月,南师叮嘱他可以做弘扬东西精华文化的事业了。
  提起融合东西精华文化,国外有许多专家学者十分仰慕南师,彼得·圣吉就是其中一个突出代表。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其专著《第五项修炼》曾轰动西方管理界,被誉为现代管理学大师。中国近年来提倡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就源自于他。十五年前,他寻找到南师,请教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南师教他坚持每天坐禅一小时,同时介绍《大学》、《中庸》、《管子》三部中国经典让他修习,说其中包含人类最高的管理哲学和政治哲学,也是个人修养、立身处世的宝典。彼得·圣吉深受启发,说真正找到了东方文化的老师。十五年来,他每年都来向南师求教,并多次率团队来聆听南师授课,也获得了扎扎实实的收获与成长。南师辞世后,他特地从美国赶来大学堂,发愿要把南师的学问和著述进一步传到西方去,传到世界去。他说中国文化对西方乃至全世界是很有帮助的,尤其这个时代和未来,世界充满了危机,非常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宝贵的思想与经验。就拿管理学来说,如果只是寄托于规则和利益管理,而不是以各自的内心观照和修养为立足之本,就不是真正好的管理。他在回国前向我表示,他回国后要立即着手组织翻译南师近年来的演讲内容,包括《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下册、《原本大学微言》中的重要章节、段落,翻译成英语等,出版小册子,尽快送到美、英和欧洲主要国家的精英手中,从高级官员到专家学者,让他们都能了解南师解决当前世界所面临危机的高度东方智慧。这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彼得·圣吉身上我深切感到,南师呕心沥血的教化,已让西方大师级专家学者充满历史责任感,并实际行动起来,努力传承南师关怀世界前景和人类未来的文化福音。这的确令人鼓舞!
  南师二十六岁发宏誓愿,到九十五岁圆寂,七十载春秋,七十年心血,毕生从事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事业,不求名,不为利,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始终如一地完成了接续中国文化断层的大愿。功莫大焉!德何劭矣!
  南师,不愧是当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先驱,不愧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代宗匠!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本书记述了平阳文史资料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东塘陈族,黄枟与八角井,纪念我的老师唐唯逸,雨生、燕生,同门又同事,末契有前缘——来恂裕与宋恕的交往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周瑞金
责任者
王世明
相关人物
温家宝
相关人物
周瑞金
相关人物
李传洪
相关人物
郭姮妟
相关人物
马宏达
相关人物
刘雨虹
相关人物
袁焕仙
相关人物
李石曾
相关人物
王震
相关人物
邓力群
相关人物
陈进玉
相关人物
邓亚萍
相关人物
李慈雄
相关人物
南师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