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道魅影 忆风蚀往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89
颗粒名称: 寻古道魅影 忆风蚀往昔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6
页码: 82-87
摘要: 本文讲述大岭古道、下宝岭古道和南陀岭古道是平阳县著名的古道,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大岭古道是通往瑞安平阳坑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下宝岭古道则是一条民间古通道,两旁古树参天,显得肃穆而美丽;南陀岭古道则是腾蛟至水头凤卧等地的主要交通要道,沿途风光秀美。这些古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化的载体,传承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关键词: 平安县 古道 名胜古迹

内容

大岭古道
  踏上青苔石板,揭开历史烟云,邂逅一段青葱岁月和烽火年代,古道幽情,教人忘却尘寰铅华。婉转古道或沟通地域要道,或承载铮铮铁血,历尽沧桑,岿然不动,淡定回眸,传递古镇的那份执著与坚持。
  大岭古道——奇特
  大岭古道,是我县现存古道中久负盛名的重点古道之一,为第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腾蛟镇志等文献记载:大岭古道始建于唐(约公元902年),位于腾蛟镇凤巢秀洋村双狮山,自古是凤巢通往瑞安平阳坑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沿海倭乱,通道更为南北两港以及泰顺、福鼎等地前往瑞安、温州的内地要道。古道南连凤巢大岭,北通瑞安平阳,西接仁加洋,东望秀洋村山寨王庙。大岭古道境内长约4.5公里,路面宽0.7米至1.1米,在瑞安、平阳两县县界中现保存有一座小关隘,由自然块石筑砌而成,墙高3米,中间拱门洞宽1.8米。据当地老人介绍,小关隘在民国时期对过往商人稽查征税。现如今,长达1.2公里的古道基本保存旧时风貌,沿途风光旖旎,有文洞坑峡谷、150多年历史的古枫香树、寨王殿、驿站遗址、古山寨、建于1856年的王振顺古居、娘娘宫、由天然石头筑建而成的墙高约3米中间有拱门洞宽约1.8米的关隘,古道上还有碑记建于1802年的保存基本完整的秀峰亭、栖凤亭、古井等历史建筑。
  关于大岭古道所在地——双狮山还流传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双狮山位于瑞安、平阳两县交界处,峰峦起伏,山势峻峭,一条蜿蜿蜒蜒的古道盘旋而上,高山之巅,古时立过山寨,山寨大王姓潘。据传,潘氏大王名宏勇,福建人氏(亦传瑞安人氏),自幼聪明勤学,满腹经纶且又武艺超群,使用一对150公斤重的铜锤,如流星飞舞,势不可挡,后得中武举,任漳州太守,其间刚正不阿,廉政爱民,后得罪权贵被参,弃官出逃,最后逃至双狮山立寨为王,劫富济贫。时有武艺高强者陈龙、林虎、张彪、李豹四人,慕名投奔,为潘大王手下之四大猛将,山寨一时威震四方,从而惊动朝廷。明朝廷立即出兵围剿,然几次进剿皆以失败告终,后朝廷军队该用火攻,放火烧山。双狮山山寨陷入一片火海,损失惨重。潘大王见大势已去,单骑脱逃,官兵穷追不舍。潘大王纵身跃入梅东坑龙潭,遇到仙人搭救,逃脱朝廷的追捕。从此潘大王便归隐双狮山之巅,采炼丹药,为民治病。后来人们为了感谢潘大王为他在立寨处建立寨王庙,奉为神灵,供后人拜奠。大岭古道静静地匍匐在双狮山上,镇守着这岑寂而肃穆的寨王庙,保护着这一方的宁静。
  下宝岭古道——肃穆
  下宝岭古道位于山门镇岳溪村,起点位于南雁镇三兴村,途经山门镇岳溪村,终点为顺溪下东村,是一条民间古通道,东西走向,始建于清朝初年。路面由不规则的卵石铺就的下宝岭古道全程约4公里,道宽约1.5米,最低处海拔约70米。古道两侧有着各色古老树木,蓊蓊郁郁,主要树种为枫树和松树,其中许多都有上百年的树龄,遮天蔽日,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兵虔诚地守护着国土边境,又像一个个历尽沧桑而饱蘸着深情的百岁老人。还有部分毛竹点缀其间,甚是美观。古道沿途景观设施不多,起点处有一座水力发电站,名为“山门水力发电站”。大弯亭和石拱门亭静若处女般守护在古道旁,站成一种尊严。沿路缓缓而行,先后可见大弯坑桥和水氵示头公桥安稳地躺在古道上。还有一座庙宇——水流氵示头宫宛如肃穆而藏满故事的人儿陪伴着上宝岭古道度过锦瑟年华。途中还有三处小型瀑布,流水徐徐穿梭于绿树草丛中,时隐时现,于岩壁上倾泻而下,也别有一番景致。在古道上的一处石拱门,相传是鹤西、顺溪当地民众为争夺下宝岭上储藏丰富的陶土而建造的供双方武力争斗所用,并保存至今。
  南陀岭古道——秀美
  南陀岭古道贯穿腾蛟镇塘溪村杉棋土安自然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约1738年)为腾蛟至水头凤卧等地主要交通要道,全长约6公里,现保存较好的有腾蛟境内岭下庵至岭头亭段约1.8公里,宽约1.2米(水头凤卧部分未计算在内),沿途有古樟、苦槠等古树。古村庄存有1856年建的周氏古民居。南陀岭上有岭头亭,下有岭下庵(又名碧泉寺)。岭头亭为三间木结构古建筑,由岭头亭及两石拱门组成,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1982年重修。该亭保存较为完整,有使用价值,2010年8月24日,被列为平阳县第五批文物保护点。岭下庵据传薛大夫之女薛碧泉修行场所,原建于1125年间,现存为新建。此外,尚有省第四批文保单位,大夫殿;县文保单位,坎头庄、施石三、施文理宅等清代建筑。
  谈到南陀岭的由来,便又要讲讲当地流传的故事。据传,南陀村孙氏始迁祖孙义严于明嘉靖年间从瑞安孙山迁此,当时此处人烟稀少,森林密布,虎狼成灾。一日,孙义严率三个儿子在山上干活,忽从山林深处窜出一只猛虎,叼走孙义严。三个儿子操起锄头、扁担苦苦追寻,赶到凤卧顶坪山坡,只见其父早已卧地气绝,于是号啕痛哭。哭罢欲将父亲尸体背回家去,但见此处山势峻峭,四周茂林修竹,古木参天,是个绝妙的风水宝地,于是兄弟三人合计将父就地埋葬,并用随身草刀在山石上刻下“父义严孙公之墓”立为标志,随后每年清明前来祭扫。时至明末,时局混乱,战事不断,南陀孙氏无暇自顾,久而久之就淡忘了。
  入清以来,局势渐稳,南陀孙氏三番两次前往凤卧顶坪寻找,但已难寻祖坟。其时顶坪已有外地移民定居,为寻祖根,南陀孙氏将一女儿嫁给当地一户人家,希望通过孙氏女夫家寻找祖坟,并承诺若能寻到,便将从山下至山上修选一条石砌山岭,供乡邻行走。在孙氏女夫家及当地人协助下,很快找到祖坟。乾隆庚寅年,南陀孙氏为兑现承诺砌起石岭,并在山顶建岭头亭。为了感谢南陀孙氏之义举,人们把这段山岭称“南陀岭”,而岭头亭也称南陀岭岭头亭,而后把顶坪这个村庄也易名南陀岭村了。
  穹岭古道——雅致
  位于山门镇水口村至文成县岭边村的穹岭古道,是一条古老的民间通道,东西走向,始建于明朝末年。穹岭古道全长约8公里,宽约1.2米,共有1277级台阶,最低处海拔约为90米,路面由不规则的卵石铺就。古道沿途树木苍翠,枫树、毛竹、柳杉及许多百年古树,点缀得古道郁郁葱葱。虽沿途景致不多,但于古道放眼山际,石阶两旁遍地苍翠绵延无边,徘徊其间,却有说不出的素雅别致。天长坑小溪沿着古道潺潺流转,百转千回,哼吟着乡野笙歌。登上穹岭,清晰可见一线瀑布自穹岭岩壁垂泻而下,与古道相映生辉。穹岭途中有一座名曰长安桥的拱桥,桥边上有一座碑,碑体字迹模糊,依稀可见“长安桥石碑”字样,建于民国时期。沿路而上,只见不远处一座休憩小亭蔽于苍天古树的盛荫之下,小亭边上还立有土地爷的坛位供人尊拜。俗语道“穹岭穹到天,摇铃摇半年”,可见其雄伟壮丽。1980年,江心寺方丈木鱼法师云游到此,触景生情题下一首绝句:“仰看穹岭白云飞,闻有天鸡头上啼。层峦叠嶂高千丈,攀藤匍匐步天梯。”
  穹岭之巅,山高林密,浓荫蔽日。就在这险峻地形中,曾发生过著名的穹岭头伏击战。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从水头出发,经内塘、显头、平溪、三十六拔、公阳、五十三都,向穹岭头前进,追击我方的浙南游击队。我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在武器方面处于劣势。时任平阳县委书记的郑海啸同志部署战略:充分占据有利地形,主动出击。1948年6月15日中午,在当时县委书记郑海啸同志率领下的平阳十区队二分队和县委机关,和刘正发、邓福坦同志带领下的青、景、丽游击队利用穹岭头的有利地形成功阻击敌军,大获全胜,共击毙敌人17人,俘敌连长以下官兵23人,缴获轻机枪2挺,长短枪50多支,子弹2000多发。由此,穹岭头游击战标志着浙南解放战争的全面战略反攻开始。这也为穹岭古道添上了一抹浪漫血色。
  摇岭古道——悠长
  穹岭穹到天,摇铃摇半年。看到这句话,脑海里是不是会浮现出在那弯弯曲曲、漫长得看不到尽头的道路上,村民们扛着一担担沉重的货物摇摇晃晃行走其间的情景。摇岭古道位于山门镇西洋亭村至文成县双桂村,是一条民间古通道,东西走向,始建于清朝初年。该古道全程约4公里,道宽约1.5米,最低处海拔约90米,路面以卵石铺就。古道两侧繁茂,尤其是枫树,每每进入秋季,红枫飘落犹如一条长长的红色绒毯铺满古道,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因此摇岭古道又被称为红枫古道。
  在古道边上便有一块镌刻有大字的岩石,上书“余姚岭红枫古道”。此外,古道沿途有一座亭,名曰半岭亭,至今保存完好。
  置身于摇岭,举目远眺,晓坑街道市集在层层群山之外,村民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在那交通不便,没有水泥路的年代,摇岭古道承担着沟通外界,输送资源的重要作用。而山路曲折漫长,下山赶集的村民至少得走上一两个小时。而现在的平文公路,山脚下那村村贯通的水泥路,静静躺在摇岭古道边,让这种肩扛手提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本书记述了平阳文史资料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东塘陈族,黄枟与八角井,纪念我的老师唐唯逸,雨生、燕生,同门又同事,末契有前缘——来恂裕与宋恕的交往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唐秋秋
责任者
王爱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大岭古道
相关专题
下宝岭古道
相关专题
南陀岭古道
相关专题
穹岭古道
相关专题
摇岭古道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岭头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