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居民乐 所去民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88
颗粒名称: 所居民乐 所去民思
其他题名: 一代清官何子祥治平事略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6
页码: 76-81
摘要: 本文讲述何子祥是清代乾隆时期的著名县令,以卓越的政绩和文风建设著称。他历经艰辛,通过捐资、设立书院、制定章程等措施,推动了平阳县的文化和教育发展。同时,他致力于水利建设,疏河清淤,解决了农田排涝问题,为百姓创造了福祉。何子祥的治国理念注重人伦教化,强调人才培养和道德建设,他的事迹被后人誉为“循吏”和“儒林”的典范。
关键词: 何子祥 清代 平安县

内容

何子祥(1707—1770)字象宣,号蓉林,福建漳州平和南胜何仓人(今属云霄县)。世代耕读,八岁时,父母双亡。其母亡前与其兄言:“吾闻汝父言,物聚所好,家积善,读书已数代,若扶弱弟,黾勉名成,吾九泉欢也。”“甫成童有余”,兄又溘然去世。不久,弟亦早亡。
  乾隆丁卯(1747),何子祥中举人。辛未(1751),中进士。然后在家候任达10年之久。此间,致力于家族文化建设,建宗祠,修宗谱,为家族先辈写传略。
  乾隆庚辰(1760)六月,委任为浦阳(今金华浦江县)县令,癸未(1763),届满,因政绩优异,留任。乙酉夏,又因政绩突出,调任平阳县令。浦阳系小县,平阳系大县,浦阳调平阳属提拔。至平阳任满三年,又加通判衔留任,至丙寅病故于职。
  座师韩彦曾评他:“待亲友以信,奉上官以诚,有思于物有济,遇事不辞其难。”他在任12年中,“建仓理狱,开书院,选义学,与夫除道成梁,惩恶劝善,微显幽闻,仰体皇仁,不扰民间丝粟。是以,所居民乐,所去民思。”“以为今人中忽得古人,实绝无而仅有。”因著有《蓉林笔又评曰:“盖儒林也循吏也,而又进乎文苑矣。”
  劝善明伦兴学育才树一县文风
  何子祥任职平阳县令时,见文风士气百年委靡,说:“(平阳)丰饶实为通浙冠。独怪文风则逊浙西远甚……士子得一衿便为止境,兼习商贾事。科岁试,仰以备功令……父兄之教既不先,而官斯士者又未能实心作养之过也。”倡建了龙湖书院、逢源书院、崇正书院、南和书院(后改名吾南书院),第一山房书院(后改名(环青书院)及昆阳社学、白沙社学等,重修学宫明伦堂,泮池,修整了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等人的坟墓。
  为防止人去政息,他还为书院捐奉银,置学田,充当膏火之用。并订立书院章程,使管理制度化。浦阳各书院学田已不可考,平阳龙湖书院有学田194.9亩,其中9.1亩是他任内拨充,有20亩是他捐奉银60千元,购置充入。逢源书院有学田37.7亩,其中25,7亩是他拨官田充入。崇正书院有学田15亩,系毁寺产拨入。南和书院有学田82亩,因玉苍山西隐寺僧不法,他废寺以寺田充入。白沙学社建社时,他拨潮涨涂田40亩,以作膏火之资。
  何子祥是儒者,他以朱熹的理学观念来培养人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要在于致知力行,其事在于纲常名数,其谨小慎微,存诚主敬,则祈于屋漏无愧,衾影不惭,凛乎可暗于,远乎而无穷期者。非果确强健,独立不疑,未有不半途思返畔而他去者。然其道之确不可易也,远之而经邦治国,为官行政,近之而修身齐家,处世接物。”(《张姓下佛堂判为蒙堂记》)他提倡“沃之以六经,以端其趋向;证之以诸子百家,以广其聪明;极之以博古通今,明天察地。要以明吾人伦人纪而已,非专为科名也。”(《义门重兴东明书院序》)
  疏河清淤引水润田创百世之功
  平阳依山临海,有万全、小南(今称鳌江)、江南三平原,良田上百万亩,向称“百万仓”,温处各屡赖之资养。虽南宋以来,就有水利建设,然明末清初,战乱频繁,特别迁海八年,破坏严重,旱涝潮为害颇为深重。
  何子祥任职六年,疏浚了环城内河,坡南河,开了仓河,使淤积几于岸平的诸河,流水畅通,清水涟漪。又创建均阴陡门木枧(导水管),解决了江南农田排涝问题,比原议建陡门,省钱千金。筑南湖陡门,排涝蓄淡,万亩田园,“淹没不患”,田价“每亩骤增二十金”。特别是治理小南平原水利,很具有科学性,以开钱仓河为主,引梅溪水入小南平原,创建柳庄陡门蓄水排涝(元时曾两次修建,然建后即不久即废)重修江口陡门,疏蓄并举,创百年之功。民国《平阳县志·小南河》:“小南乡山多河少,昔尝患旱,而梅溪之水,直流入江,置而无用。邑令何子祥将鹅颈埭内移,而截其浦为湖,容纳梅溪之水。复自兴国寺前开新河,穿钱镇呈出,至奇石引合溪水以溉。全乡之田七万余亩,悉成膏腴。”
  初,他建议治理小南平原水利时,因工程浩大,平人畏难。他说:“水利当总其大局”,“官民一体,业佃同心,分段落以责成功,计时晷而课段落,度支无虚浮之费,工匠绝苟且之情,鼓励有方,调度得宜,不日之成,指掌可冀。夫何难者?在人而已。”然终无果。乙丑旱甚,苗枯。平人始悟始其言对,复求治之。他说:“予已为之长,不忍坐视。顾先输俸八十金,以为倡金资。”“爰相与选董事,视形势,十。兴工清(钱仓)城河以至陡门。令极深广,可通舟为准。弃临江旧河,于田原另开广渠。长视旧而强其半,跨渠造桥(即南雁第一桥),缘岸植柳,以至于浦(即今梅浦)。向埭在浦口,宽以数百丈计,潮汐冲击,仅二十丈,令水之中断者续,仍缺其中,以侯闸成。分修柳庄,而用其全力于江口。(江口为众水尾闾,蓬蒿丛生,涂坦可积,外高中低。)先去泥,泥尽石刻,见。则宋瑞平六年也。再上十许丈,露石柱,则罗公(乾隆七年县令罗守仁曾费金数百修之,卒无成)所移者,命董事就此作基。”起废石、熬蜃灰,杂黄沙阖填之以为底。纵入地以橛比如梯,横压巨松,上铺条石,四隅两翼树石楹,复以石梁。横丈许,直二丈八尺有奇,梁一丈三尺。层其级以浅水,张其口以御纳流。又于端平旧此为护闸,石梁绕闸之堤,悉烧灰和秫以实之,阅六月告成,改名五福陡门,意五都之福也。
  江口陡门经历百年台风海潮冲融,于光绪十四年(1888),才因漏水重修。然屡修屡坏前后仅12年,重修三次,才恢复蓄水,可见当年工程质量之高。而钱仓水渠,至今仍流着梅溪之水,灌溉着小南农田。
  水利当总其大局,治理一县也当总其大局。任职浦阳时,浦阳是山区,道路桥梁是便民之要,而当时金兰要道上,年久失修,五路岭上下十五里,崎岖万状,横溪庄主施家庄数十里,迂回曲折,天雨足不能起,而山洪暴发,交通断绝。他捐俸修了道路和诸多桥梁。在平阳,他为修水利及其他公益事业,总计捐出奉银二千余两,而其利在民,又岂能以钱计算,“凡事难以胶柱而鼓瑟,惟其时其地之宜而已。”他治水时,方法各异,南湖陡门是易地而建,江南排涝采用木排水,坡南河等用挖泥砌岸。这正是儒学“格物致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表现。
  以诚待民鞠躬尽职留百年政声
  何子祥办事认真,“当事不避难”。乾隆癸未立春(1763),乾隆南巡,他被派管理内行宫三驿夫六百名(三驿夫,又名缓急夫,即民夫之外,以备扛抬的民夫)。每天要在行宫门口伺候,差务原不过一二日,事毕,民夫交与管外行宫的官员。因差役艰难,责任重,管外行宫官员私通总管,把内外事物推给他一人独挡。差务丛杂,他谨办不计较。后又委他押夫随驾海宁,民夫夜无宿处。他即与民夫同坐屋檐下过夜。他待以诚结以恩,民夫如影随夫不相离,来回四十六天,日夜不松懈,其他管理官员,有用绳连穿其袖,致夫骇如走兽,逃散者甚多。
  他任职期间“所居民乐,所去民思”。浦阳因辛未(1751)大饥,因平粜一事,哄堂罢市,为首者置大辟,馀以次按律数十馀家,而挈家就食他所,因而流落者又不知几许。其归者见生意萧条,复散去。加以火灾,一炬至数百家,民不聊生,变为奸诈,讼狱滋多,元气日以耗。”故寥落城墙圮为平地者半,第宅邸舍亦颓废甚。经庚辰(1760)以来六年治理,“其旧市井,日以饶裕,父子夫妻,戳力安家,农工商贾,各安其职。其有讼于者,辄为剖决遗去,相与安无事之天而已。书院庙宇以及桥梁道路,富者出资,贫者效力,或创或修,百里内焕然一新。而民以暇日,屋宇庐舍,亦各修整,非复前日之景象矣。”浦人因此甚感激他。
  戊子(1768)夏,何子祥赴杭述职,“浦旧识有在杭者,知予取道浦,急驰报。浦于诸暨邻,至县治五十里,为都王。都父老子弟,悉备筵预候。予至即恳就席,行色匆匆,各为饮数酌。至东山亭,接予者踵至,语不能多,大概如如家人妇子久别骤会,悲欢交集而已。日方午,义乌可至,浦人恳予一宿,相与阅书院、登钟楼……次日,则四乡绅庶,已悉集城隍庙,设席演优不放行矣。而馈土产者推积或赠赆。予谢之曰:“予何德堪此?盘费幸不缺,土产路远难致,为捡取几色,馀悉还。侵早出南门,送予者如当年汇干饯别时景象,而倍凄怆。予亦为沾衿,慰约后会。至杨理庄,绅衿又设席相饯。平仆从谓:“浦人感公如此深,百年仅见也。”予谓:“天下事,名实贵相敷,虚名实,福所由折也。予转滋不安耳。浦人猥以予诚朴颇勤谨,缘之不相忘耳……浦父老子弟情意,则实令人忄卷忄卷不已。”
  乾隆丁亥(1767),平阳任满,年已61岁,加通判衔留任。小南乡水利治理,即此任内所为。终于在任满时,“劳勋卒官,素南归。”道经钱仓镇时,乡民“留于庭,经宿乃去。”为纪念他,乡民于钱仓河旁建祠,又于江口陡门旁建祠,岁时致祭。钱仓何子祥祠,今仍在,已重修。
  《蓉林笔抄》收录了何子祥举进士后20多年间的著作,有文108篇诗77首,文风朴实,文笔凝练,状物写景准确生动,语言对话个性鲜明,议论深刻,当中时弊,能启迪后人,抒情时,感情真挚,很能打动人。此书不但保存了许多地方文献资料,而且还留下了乾隆盛世时社会状态的资料。何子祥是良吏,主要业绩在于以儒家理念修身治平,立功立德于民,而立言仅为兴利除弊的实录。这对儒学治国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本书记述了平阳文史资料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东塘陈族,黄枟与八角井,纪念我的老师唐唯逸,雨生、燕生,同门又同事,末契有前缘——来恂裕与宋恕的交往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成廉
责任者
何子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