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后裔与平阳文化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86
颗粒名称: 孔氏后裔与平阳文化传播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2
页码: 69-70
摘要: 本文讲述自后唐同光二年孔桧定居平阳起,历经260余年,平阳逐渐被誉为“东南小邹鲁”。其间,平阳孔氏后裔担任各类文职和教职,致力于传儒播文工作,为平阳文化教育普及奠定基础。宋室南渡后,平阳成为南宋朝廷后方基地,孔氏后裔受重视,特赐土地建平阳孔氏家庙,成为“东南小邹鲁”的标志性建筑。在南宋朝廷扶持下,平阳孔氏家族兴盛,贤才辈出,人文鼎盛,著述繁富,出现多名状元和进士,使“东南小邹鲁”之名远扬。
关键词: 平阳县 孔桧 儒家文化

内容

自后唐同光二年(924)孔桧定居平阳,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后史称平阳为“东南小邹鲁”,其演变历经260余年时间。据《孔子世家平阳家谱》记载:从北宋建隆元年(960)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的220余年间,平阳孔氏后裔中,有30余人分别担任县主簿、架阁同知、太常丞、从常郎、县令、徵仕郎、教授、开国男、助教、奉礼郎、宣义郎、县尉、迪功郎(宣教郎)等文职和教职之类的学官。在这些孔氏后裔中,有记载具体事迹的,如孔子四十九世孙孔延,字洪夫,博学工诗,居县城西门时,以北宋理学家杨时(龟山先生)的学说教授学生。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进士、平阳人宋之才曾受业于孔延,时人以及学者称孔延为“南鲁先生”。孔氏后裔虽大多默默无闻地做着传儒播文工作,官职卑小,未能引起学术界、教育界注意,但实为平阳文化教育的普及者,为平阳被誉为“东南小邹鲁”奠定了基础。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永嘉有“儒志、经行二子”进行学术活动;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至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有“永嘉九先生”从事学术教育活动。而这期间,平阳的陈经正、陈经邦兄弟偕“永嘉九先生”的周行已、许景衡等来平传播理学,在南雁建会邱书院(即会文书院),广开社会办学,纳收本土有识之士进行教育。宋室南渡后,统治者为维护政权生存,实行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使浙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迅猛发展,瓯境学风渐盛,《温州府志》就有所谓“吾瓯自宋以来,有书院、有义塾,学业炽盛,正藉于此。延师训子遍匝四境,挟册弘诵无间富贫”的记载。
  宋朝素以“重儒右文”著称于世。哲宗元佑七年(1092),平阳官府兴建平阳孔庙(亦称学宫)。平阳孔庙是庙堂与学馆合一的设施,既有孔庙建筑又有儒学建筑(即原平阳县第一中学校舍,现址为平阳实验中学)。
  宋室南渡后,温州成为南宋朝廷的后方基地。平阳又是通往闽粤的孔道,南宋朝廷相当重视江南孔氏后裔传播儒家文化之举,特赐土地建平阳孔氏家庙,而平阳孔氏家庙正是平阳被誉为“东南小邹鲁”的标志性建筑。它作为封建社会平阳官府、士子以及孔氏家族成员祭孔的地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城改造时被征用拆除,其遗迹在今平阳影城后面的雅河路与弓桥路之间位置。在南宋王朝的扶持下,平阳孔氏家族蔚为当地大宗。他们诗礼相承,贤才辈出,宦游于东南诸省。孔氏后裔在宋元之际更令世人注目,担任教授、书院山长、学正等教职50余人,中进士者达19人之众。这一时期,平阳也人文鼎盛、著述繁富,在南宋150多年间,出了2名状元、13名武状元和数百名进士,“东南小邹鲁”之名由此传扬四方。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本书记述了平阳文史资料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东塘陈族,黄枟与八角井,纪念我的老师唐唯逸,雨生、燕生,同门又同事,末契有前缘——来恂裕与宋恕的交往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孔延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