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迁界对平阳社会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62
颗粒名称: 清初迁界对平阳社会的影响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5
页码: 34-38
摘要: 本文讲述清朝建立后,面对全国各地反清义军的兴起,特别是在郑成功十万水军在东南沿海的抗清复明活动下,清廷采取了强硬的“迁界”政策。该政策要求沿海居民强行迁离,制造无人区,以切断与反清军队的联系。平阳作为重灾区,大量居民被迫内迁,导致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给当地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灾难。尽管清廷进行了一些安抚工作,但无法弥补迁界带来的巨大损失。
关键词: 清朝 平阳县 人口锐减

内容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腐朽统治,清军大举南下,他们在明将吴三桂引领下,击败了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清王朝。清朝建立后,全国各地反清义军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南明桂王联合义军李宝国部在西南抗清,海上郑成功和张煌言在东南沿海谋复明室。清廷水陆作战,兵力不足,特别是郑成功十万水军在沿海抗清复明,对建立不久的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构成了严重威胁。
  顺治三年(1646)清兵进驻温州,温州各县入清版图。其时,郑成功部分水师在平阳南麂岛一个三面环山的避风港建立海军基地,扬帆挥戈,操练水师。因郑成功曾被明朝皇帝赐姓朱,即所谓国姓,后为纪念郑成功,就以“国姓”名澳,称该操练水师的避风港为“国姓澳”。郑成功还以此为据点,曾多次深入温属除泰顺县外的永嘉、瑞安、乐清、平阳等地筹集粮饷。乾隆《瑞安县志·杂记》有顺治“十五年(1658)郑国姓大举口师寇温,踞瑞需饷,拟月始退”的记载。乾隆《平阳县志》也有郑成功多次到平阳筹饷的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郑成功兵分两路,从赤洋坑和赤溪进入南港筹粮。同年十一月三十日,又到蒲门筹饷。十三年(1656)二月,郑成功令总制张英、后提督万里率部攻金乡卫。金乡卫守将瞿永寿投降,郑军在金乡筹粮三日而去。十五年(1658)五月初九日,郑成功大队船只蔽江而至,汛防各标兵人人恐惧,平阳守将单任暹率兵投降,郑军在乡间筹集粮食三日,并取西门内典铺积货而去。同年十五月邻县反清义军与郑兵联合,声势大振。十六年(1659)郑成功派粮饷官黄胡子率饷船分布江口南岸,专事筹粮活动。
  清廷面对各地反清义军,先是招降,继而禁海均未奏效。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采纳黄悟密“将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迁入内地,设边界,布置防守”的“迁界”建议。“迁界”,就是将沿海居民强行迁离沿海入内地,制造无人区,建立一条狭长的军事隔离带,用以切断沿海居民与郑成功反清军队的联系,使其失去后方给养。顺治十八年,浙江宁波、温州、台州三府沿海居民奉令内迁。内迁时,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海。凡江口河道竖立桩栅,禁止货船越界漏海。增设墩堠台寨,驻兵日夜防守,发现违者杀无赦。据乾隆《平阳县志·时变》记载:“(顺治)十八年秋,徙沿江居民于内地,扦木为界。时令高仪坤持议,依瑞安例迁五里,张思达(时任副总兵)疑其受贿,嫉妒相抗,持议迁十余里。”瑞安朱鸿赡在《时变记略》有“顺治十八年秋八月,文到二十日内徙海滨居民离海五里,筑篱界,立哨站,设官兵,越界登时杀死。一时房屋拆毁,人民逃散,汹汹不安”的记载。
  这次迁界,对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尽管当时清政府也曾作了一些安抚工作,但迁界的规模空前宏大,迁民人众,少许的安抚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顺治三年,平阳有86779人丁(成年人),因迁界而被弃置的有43224人丁,占原有人丁的49.8%。他们在迁徙时,风餐露宿,受饥挨饿,至病而大量死亡,人口锐减。蒲门人项师契,写了组诗《十禽言》,作者深刻揭露了迁界的惨状。在诗序中说:“吾蒲于顺治十八年辛丑闰七月一日奉迁,大兵翌日抵蒲,尽驱男女出城。三百年之生聚,一旦俱倾;千万户之居庐,经燹而尽。况时大火流金,狂霖漂石,僵饿载道,襁负塞途。或旅处深山,喂虎之口;或颠连古渡,葬鱼之腹。甚至鬻妻卖子,委壑填沟,万种惨伤,一言难尽。”作者借助“禽语”,道尽迁民流离失所之痛苦情景。此处录其一首,以见一斑:“借屋住住,灶房卧房共一处。地为床衣作被,居停之处神佛座。父母妻儿共坐眠,那里去?借屋住住。”其余九首见民国《平阳县志·诗徵》。乾隆《平阳县志·时变》也记录当时迁界的一些历史事实:“迁民人众,界内屋少,贫而无亲者,凡庙宇及人家门外,皆设灶设榻,男号女哭,四境相闻。时迁民黠悍者,倡率愚民,所在抢夺殷户积谷,几至大变,各宪多方抚恤安插,乃定。”迁界使许多迁民死于途中,尸骨遍野。李象坤《郡司理稽公建翠微山义冢碑记》就有建万人坑收埋死者骨骸的记载:“往岁抚恤迁民之役,制府委其事,公车询下邑,遍及穷壤,集哀鸿以十数万计,已,又愀然于露散胔涂殡,曰:‘夫人也,故昔日登生齿之版者,今乃宿莽栖之,砂砾委之,谁实为其父母焉者?’檄下所部,悉掩所暴骼,营万人圹。”平阳是此次迁界的重灾区,其“哀鸿”不下数万计,“露散胔涂殡”者也不计其数。
  “迁界”使数万迁民抛弃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顺治三年,平阳初入清版图,那时有田地7839顷,十八年迁界,弃置荒逋各则田地园5208顷。依此计算,弃置田地园占原有田地园的66%。平阳是温州大县,从南至北海岸线长达约190公里,内迁十里,使沿海大批良田弃之界外而荒芜。如万全乡以仙口塘为起点,向内迁十里,几乎弃置占万全乡土地的三分之二。除万全乡沿海各都外,还有金舟乡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都,亲仁乡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招顺乡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都等地迁弃。这些沿海之地都是平阳县土地最肥沃的滨海平原,是鱼米之乡,迁界之后,弃之界外,人民不得越界种植而被抛荒。
  迁界还使界外的塘、埭、陡门等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的破坏。如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的沙塘陡门,是平阳县最早一个陡门,是最重要的水利设施之一。它是平阳万全乡和瑞安南社乡、东乡三个乡八十四条溪流俱于此蓄泄,共溉农田四千顷。据乾隆《平阳县志》记载:“国朝顺治十八年迁在界外,闸板朽坏,咸卤冲入,田亩无收。”又载,建在明嘉靖间仙口塘也因“顺治十八年迁弃之界外,潮啮水冲,多有倾圮”。由于这些水利设施被弃之界外,长久渐坏,洪潮荡激,咸水直冲界内,土地被咸化,就连界内之地,也“耕不卒获,岁比不登”。
  在农业经济社会里,土地和劳动力是农业社会的两大重要生产因素,水利又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迁界使大量良田荒芜,劳动力锐减,水利设施破坏,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摧残,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减,农民处在绝境之中。
  平阳海岸曲折多港湾,滩涂广宽,水产资源丰富,渔业生产源远流长。平阳与福建相邻,宋代以后,福建沿海渔民先后迁入平阳定居,带来了各种捕捞传统作业。明洪武间,福建渔民来平阳开发张网作业,距清初近300年历史。平阳是温州渔业大县。迁界使沿海众多渔村,如西湾、墨城、古鳌头、舥艚、炎亭、石坪、大渔、中墩、渔寮、南坪、霞关、蒲门等弃之界外。正如清孟锦城《东瓯轶事随笔》所说,迁界时,“着令寸板毋入海,粒米毋越疆,犯者磔死连坐”。正因为此,渔船被焚,渔村被毁,渔民被迁,渔业生产完全处在停顿状况。
  平阳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据乾隆《平阳县志》记载:“宋置温州天富南、北监,而平之盐政始此。”南监在平阳,北监在乐清,据此平阳产盐已有千年历史。绍兴三十二年(1160)温州五个盐场共产盐194379石,其中平阳天富南监场就产盐79287石,占温州总产量的40.8%,至明万历时,仅次于瑞安的双穗场,产量占温州总产的22%。顺治十八年迁界,场灶全弃界外,盐民流散,坛荒灶圮,场官奉裁,盐业生产完全停止。民国《平阳县志》也记载了迁界对盐业的破坏。乾隆《平阳县志·盐政》载:“国朝仍明额,置天富南监场大使一员,驻扎芦蒲。”康熙九年,清廷下令展界,恢复迁界时的界外地,允许原沿海居民回乡制盐。但长期场灶被弃,灶丁散失,元气已大伤,正如民国《平阳县志》所写:“南监场自经燹迁界,未能整复而废。”
  迁界使平阳农业生产遭受惨重损失,也致使渔盐之利尽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沿海迁民深入内地山区,带去了劳动力、资金和生产技术,客观上推动了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另外从国家大局出发,迁界对台湾最终回归,实现国家统一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本书记述了平阳文史资料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东塘陈族,黄枟与八角井,纪念我的老师唐唯逸,雨生、燕生,同门又同事,末契有前缘——来恂裕与宋恕的交往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方浦仁
责任者
李自成
相关人物
吴三桂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张煌言
相关人物
瞿永寿
相关人物
张思达
相关人物
朱鸿赡
相关人物
李象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泰顺县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
瑞安市
相关地名
乐清市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金舟乡
相关地名
万全乡
相关地名
亲仁乡
相关地名
招顺乡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