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老师唐唯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56
颗粒名称: 纪念我的老师唐唯逸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3
页码: 23-25
摘要: 本文讲述郑志兴 一个人在1952年进入水头镇中心小学教书,之后在学校中遇到了一位名叫唐唯逸的老师,并对他印象深刻。唐唯逸老师不仅在教学上认真负责,而且在音乐、书画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体验和人生启示。即使在学生毕业后,唐唯逸老师依然保持着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展现了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风范。
关键词: 郑志兴 头镇中心小学 教书

内容

1952年春,我进入水头镇中心小学教书,第二年8月,县文教科选送我报考瑞安初级师范学校。开学前,瑞安初级师范学校从瑞安城关搬迁到平阳郑楼原温州师范学校校舍,不久改校名为平阳初级师范学校。9月,我被录取到学校报名注册,编入秋一丙班。秋一年级共有三个班,原是平阳初师短训班转入的,同学们来自泰顺、文成、瑞安、平阳各县的农村,年龄较大,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而从各县小学教师中选送报考录取的有六七人,年龄就更大了,我是其中之一,算是插班生。
  开学后,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并演出文艺节目。演出将近尾声时,报幕同学高声说:“请唐唯逸老师二胡独奏《听松》”。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位四十来岁、中等个子、“国”字形脸上戴着眼镜的老师,一手握着二胡,一手拿着凳子走上台来,他放下凳子走到台前向大家深深一鞠躬后,坐下轻轻地调了调琴声,便开始演奏。我不懂二胡演奏技巧,很少听过如此悠扬美妙的琴声,真是让人入醉入迷,得到了极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事后,我从同学们口中得知,唐唯逸老师是瑞安人,教秋三年级的语文课。他出身书香门第,能书善画,多才多艺,是瑞安有名的才子。
  1955年下半年,已是秋三年级了,唐唯逸老师任我班的语文课。他走进教室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班长向同学们高喊:“起立——敬礼!”唐唯逸老师还礼后说:“大家年纪都不小了,我相信大同学们会自觉认真地学习。以后‘敬礼’这个程序可以不要,节省些时间,让我一进教室就开始讲课。”他把“大同学”三个字说得特别重,脸上充满了对大家的信任和期待。说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中间端端正正地写了“唐唯逸”三个字,自我介绍道:“这是我的名字。你们班这学期的语文课由我任教,请大家多提意见,互相学习。”接着就开始教学了。下课时,班长又向同学们高喊:“起立——”唐唯逸老师不等班长接下喊:“敬礼”,即朝大家摆摆手,说:“免了吧。现在很多同学还在记笔记,大家坐得好好的,起立敬礼多麻烦。”唐唯逸老师抓紧课堂时间和尊重同学的特殊风格,同学们乐着偷笑,并产生对他由衷的敬佩。上世纪50年代,学校开展学习苏联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唐唯逸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欲简化课堂教学五个环节中的组织教学。可是,学校领导不敢越轨,没有支持他这么做。教学中,唐唯逸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和简朴明了、诙谐幽默的语言及对课文深入浅出的分析,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他在黑板上书写的整齐俊秀带有魏体的粉笔字,同学们羡慕不已,每当语文课下课时,大家围在黑板前欣赏模仿,舍不得让值日同学把它擦掉。
  唐唯逸老师的教学是极为认真负责的,每晚10时学校自备的发电机停止转动全校熄灯后,值夜巡逻同学都能看见他自备煤油灯的微弱灯光,从寝室玻璃窗户透出来直至深夜。特别是他对同学作文的批改,不但有眉批且有评语。眉批简短明了,评语详细中肯,且带有鼓励和期望,使同学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配合语文课教学,他常向我们推荐课外读物,如鲁迅的《祥林嫂》《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他特别推崇巴金作品的语言,不但用词很美,而且语句极为流畅,就如同光滑珠子在玻璃板上滚动一样。于是,我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完了《家》,又看了《春》与《秋》受益匪浅。
  我班教室在河边“溯初亭”前,一排教室中间有个大房间,房间中间有两扇带右玻璃窗的门,原来是作为小型会议室或办公室设计的,比一般寝室大得多,唐唯逸老师就住这里面。后来可能为便于他工作和休息,室中间隔上了木板,成为内外两个小间,内间放床,外间作为休息室和堆放学生作业。外间的板壁上,唐唯逸老师用图钉钉着一幅他自己画的松鹰日图。高大的松树上,一只雄鹰展翅欲飞,松树后远处,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整幅画气势磅礴。画两旁又用图钉钉着他写的魏体楷书对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松鹰日图配上对联,其含义深刻,表达了唐唯逸老师对中国共产党、对新社会充满了热爱和颂赞之情。
  唐唯逸老师的画和字,我实在是羡慕不已,每当下课时,只要他房间的双扇门开着,我常常站在门外走廊上欣赏。我的举动可能引起他的注意,有次招呼我进入他房内观看。他说为了画鹰,便于观察它的习性和姿态,早年曾养过鹰。可是鹰不习惯生活在笼子里,很难以饲养。至于习字,他学的是《郑文公碑》,北魏郑道昭写的。他拿来出了拓本影印让我欣赏,又不失时机地幽默了一番,说:“郑道昭是你的同宗,年龄大你一千四百多岁。你们郑家真了不起,出了个大书法家!”他总是诙谐幽默,与自己的学生也是开起了玩笑。
  1956年我毕业后,平阳初级师范学校也停办了。唐唯逸老师调到鳌江中学任教,我分配去鳌江小学教书,我俩同在一地工作,碰面机会较多。我在教学或自学中碰到什么疑难问题常去请教。不久,我调到县文教办公室工作,常出差去杭州,他曾托我买过一次宣纸。1957年下半年我去看他时,他说自己较长时间不画画和看碑帖练毛笔字了。此后,渐渐断了联系。直至1979年下半年《平阳报》复刊,我调到报社工作,同时调来的还有位年轻人——唐一川。工作中,了解到他的父亲就是我的老师唐唯逸,住在昆阳镇西马路,我又与他取得了联系。当我向他求画时,他即拿出了一摞画让我挑选,我选了一幅松鹰图,他立即题上字送给我。
  唐唯逸老师去世已经20多年了,每当我看见他的松鹰图或回想在平师求学的日子,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他认真负责的教学,为培养学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心血,引起了深深的思念。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本书记述了平阳文史资料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东塘陈族,黄枟与八角井,纪念我的老师唐唯逸,雨生、燕生,同门又同事,末契有前缘——来恂裕与宋恕的交往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志兴
责任者
唐唯逸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