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19
颗粒名称: 梦想照进现实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4
页码: 89-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2年毕业后,曾成钢被派至一陶瓷厂工作,扎根乡村牧场,志在考研究生。连续4次考试落榜,尤因英语成绊,但他锲而不舍攻外语、专业,最终考回母校读研。学成后全力创作,作品《鉴湖三杰》斩获全国美展金奖,赢得金牌专业户美誉。恩师沈文强鼓励鼓舞他坚持,启他探索青铜器艺术。力求塑造雄浑、庄严、活力作品,《水浒》、《远古神话》等广受好评。提案筹建中国国家雕塑博物馆,标志着雕塑艺术发展新纪元。曾成钢以其激情创作,让雕塑站起来,凝聚国家力量。
关键词: 西安市 曾成钢 艺术大师

内容

1982年,曾成钢从中国美院雕塑系本科毕业,被安排到一家陶瓷厂工作。厂址离县城有3公里路,附近就是养牛养鸡的畜牧场。从西子湖畔来到这偏僻的乡村,落差很大,更重要的是专业不对口,曾成钢很迷惘。但那时也没有其他办法离开,于是就下决心考研究生。可是,命运又与他又开起了玩笑,从1983年起,5年中考了4次,4次落榜,原因都是英语不行,但这位大海养育的儿子,仍然锲而不舍地攻外语、啃专业,一而再,再而三,终于在第四次考回母校读研究生。再回艺术殿堂,曾成钢比常人更多了一份对机会的珍惜。回顾起那段日子,他说:“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我还是很乐观的。可能曲折的历程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对我却是生活的体验和对艺术的挤压。”考取研究生后,积存几年的感悟和创作的冲动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他整天泡在工作室里,在痴迷和忘我的状态中进行创作,即使是在火车上也会不由自主地构思自己的作品。那时他创作用的泥巴,是用翻斗车来计算的。研究生还没有毕业,他的青铜雕塑作品《鉴湖三杰》就获得了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金奖,当时这是雕塑界唯一的金奖。多年来,他有数十件作品在国内外展出,获奖良多,“有金牌专业户”之美誉。
  著名雕塑家沈文强教授是曾成钢的恩师。在成钢上不了研究生录取线时,沈教授总是鼓励说:“学习不在早晚,我等你,继续考吧”。成钢每每提及沈教授都会充满感激之情地说:“如果没有沈教授的鼓励,也许我已经放弃了”。在沈文强教授的指点下,酷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曾成钢开始关注青铜器。历经几千年沧桑的青铜器铜锈斑斑,缄默无语,可为什么这些遥远而又古老的青铜器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仅千秋过客为之倾倒?曾成钢跑图书馆,博物馆,查阅能找到的所有资料。他沿着黄河西行,考察了西安等地,做了大量调查研究。青铜器特有的坚实宁静的意志,在形体结构上的对称格式,布缀丰满,雄浑激越,极具民族形式感,纺饰线条上的装饰趣味,曲直方圆,纵横合度,暗含着生命的律动,这些都激起曾成钢无尽的想象与情思。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青铜艺术中刚健强悍的气势,是征服世界的意志体现,更是华夏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磅礴大气、庄严威重、质朴含蓄成了塑成钢雕塑创作中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透着这种特有的雕塑语言,无不表现出对这种“民族魂”的刻意追求。在孜孜的追求中,他感到自己在升华,旺盛的创作激情使他的才思源源不竭。几年中,他没有时间留连西子湖的水光潋滟,保俶山的摇红喷绿,却以惊人的速度,相继推出《水浒系列》、《远古神话系列》、《动物系列》、《人与自然系列》等几十件作品.当他的作品洋洋洒洒汇集在中国美院展览大厅时,引起巨大轰动。这些作品在注重艺术高品位的同时,更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昂扬之声,因而“群众拍手,专家点头”。然而又有谁知,为了创作这些作品,他有时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累得晕倒在工作室里?
  曾成钢做事靠的就是一股韧劲,为此他付出了许多。当他的《忠魂》设计稿夺标时,欣喜之余,他深感压力之大。浮雕设计稿很大,为此他专门用整张的三合板做了一张特大的桌子。为了优化设计方案,他趴在画桌上,三易其稿,整整半年,忘我工作,以致腰椎间盘突出,完稿后,不得不在硬木地板上躺了三个月。谈及这件艺术作品,曾成钢动情地说:“这是自己以无限崇敬的心情,为深深感动他的革命先烈献上的一曲无词之歌”。为传递奥运精神和中国力量,曾成钢又相继创作了《圣火接力》、《中国牛》。用强烈的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古希腊运动员与现代运动员接力火种刹那间动势.形象地表达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中国牛》则取意于中国国兽,力大无比、健壮洒脱、永不言败,通过对牛身体的变形处理,蕴含着生命不屈不挠的律动节奏,既有中国传统神韵,又有现代个性气息。曾成钢说,青铜在雕塑中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铜的材质中性,比铁更高贵,也更适合于造型,而本身的质地厚重、贵气。在中国的历史上,铜雕是有着重要的地位的。《圣火接力》和《中国牛》都是采用铜铸,希望以此传达中国力量。
  21世纪曾成钢创作《莲说系列》,从对传统的内在精神与载体有了更深的感悟。雕塑如何关注当代,如何从青铜器系列向前走?他发现莲、莲蓬的外形很单纯,但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无论是文人赋予它的情趣、意境,还是宗教蕴含在其中的象征的光环。在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它已积淀了鲜明的特质。究其形态而言,莲蓬具有空洞、皱纹、干巴、起伏等丰富的肌理,让他着迷。曾成钢把精神目光从人、动物,转向一个自然植物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到他的艺术思考、艺术表达开始转向。但实质上,依然是按照他所认定的艺术定势迈进,所不同的是他把自然存在的、完整的物体拆解,这种拆解不是曾成钢首创。但还没人这样来表现莲。要把这充满理想境界的如此美好的象征物打开,这本身就意味着他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深刻睿智的思考。传统意义上的“莲”,在曾成钢的手下,使常态的莲发生了变化,干枯形态重新获得了一种新生,从开裂形态中渗透出一种欲发的活力。那浓缩的形体忽然开放,那固有形体被解构,那坚实的莲子,显得欲脱欲坠,被含在空洞中显得艰幸和苦涩。另外,在莲说系列,他对材料选择和运用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为了更体现莲的意境,他选用合金钢、镜面钢、铸钢,甚至想采用水晶等材料,他认为雕塑材质本身就有表达意境的力量。只有当含意、形式、材质三者浑然一体的时候,才能够表达出雕塑真正的语言特质。才能形成具有强烈的艺术视觉冲击力。曾成钢的“莲说”系列,表现出一种他对当下的领悟和哲思,表达出一种当下莲说的意境。给人提供新的视觉审美感爱,清新的想象空间,一种心灵的启迪。莲在艺术中往往以圆润饱满的形象出现。可是曾成钢的莲蓬却枯萎干裂,唯有一颗颗莲子暗含其中、异常光润。正像曾成钢内心对莲表达的那样:枯萎的莲内涵更醇厚,它沧桑、悲凉但是饱含希望,生命感更加强烈。如今的曾成钢年逾不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雕塑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苏步青精神的赞歌》《苏步青在浙江大学的二三事》《我陪苏步青故乡行》《梦里家山几十春》《自古物华天宝 从今人杰地灵》《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静
责任者
曾成钢
相关人物
沈文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