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成钢:让雕塑说话的艺术大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17
颗粒名称: 曾成钢:让雕塑说话的艺术大师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10
页码: 87-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曾成钢是温州博物馆大型室内铜雕壁画的作者,他从小热爱绘画,经过不懈努力成为著名雕塑家。他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影响,追求磅礴大气、庄严威重、质朴含蓄的“民族魂”。
关键词: 平阳县 曾成钢 艺术大师

内容

温州博物馆透明圆顶的中厅里,阳光穿过玻璃在地上跳跃,四周是花岗岩砌成的高墙,显得大气肃穆,9块高15米,宽3.2米的铜雕壁画悬挂在墙壁上,这些铜雕塑壁画分别讲述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燧人氏取火”等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在中厅的北面,还有由大榕树根、水、石头构成主题的花岗岩雕壁画,表现了温州人重“根”守“土”的家园意识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这是目前国内博物馆中最大的室内铜雕壁画。望着充满张力的浮雕作品,人们无不为作者的表现手法和功力所折服。浮雕的作者是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曾成钢。
  爱追梦的少年
  曾成钢出生在平阳鳌江,母亲是纺织工人,父亲是一名勤劳手巧的渔民。在成钢幼小的眼里,父亲很伟大,他不仅会打渔,修理鱼网,而且能把竹子劈成光滑的细丝,编出带亭台楼阁的鸟笼,还能几笔就勾勒出兔、虾等小动物。从小喜欢画画的成钢,从父亲那简笔画里得到图画的无穷快乐,在父亲的影响下,稚嫩的笔触绘成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并很快超过了父亲,慈善的母亲让儿子把“杰作”都贴在碗柜上,邻居们见了都夸这孩子有灵气。
  伴随着潮涌的鳌江水,成钢慢慢长大。天生对画痴迷的他,整天背着画夹,去江边画帆船,年少的成钢最爱画的是浙南特有的“大眼船”,那高高的风帆,令他心中充满神往,大家都说他画得好。酷热的夏天,小朋友们一起聚在院子里听老爷爷讲故事纳凉,独独少了成钢一个。母亲每天4点多早起诵经,却见儿子已经端起画夹在那涂涂抹抹了。一天傍晚,母亲招呼在墙边画画的他去吃饭了,可一连几声,成钢没应声,过去一看,原来他太累了,捏着画笔竟睡着了。梦中的成钢,他的脚步是那么轻松、自信,充满勇气和韧劲,迎着晨风,一直奔向远方。远方有鲜花和小鸟,远方有五彩缤纷的色彩,远方有教他绘画的老师……
  成钢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长大要当画家。为了拜师学艺,只要打听到谁能教他,他就会央求母亲或托亲友带他上门求教。升人初中后,成钢每两周去一趟县城,跟着文化馆的一位老师开始较正规地学习绘画。为了节省一角三分的船票,他常搭乘熟悉的船老大的船。在搭不到“顺风船”的时候,成钢就会早早做好准备,听见船班的汽笛声远远传来,他就象离弦之箭,冲出家门,沿着大路开始与船赛跑。
  梦想照进现实
  1982年,曾成钢从中国美院雕塑系本科毕业,被安排到一家陶瓷厂工作。厂址离县城有3公里路,附近就是养牛养鸡的畜牧场。从西子湖畔来到这偏僻的乡村,落差很大,更重要的是专业不对口,曾成钢很迷惘。但那时也没有其他办法离开,于是就下决心考研究生。可是,命运又与他又开起了玩笑,从1983年起,5年中考了4次,4次落榜,原因都是英语不行,但这位大海养育的儿子,仍然锲而不舍地攻外语、啃专业,一而再,再而三,终于在第四次考回母校读研究生。再回艺术殿堂,曾成钢比常人更多了一份对机会的珍惜。回顾起那段日子,他说:“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我还是很乐观的。可能曲折的历程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对我却是生活的体验和对艺术的挤压。”考取研究生后,积存几年的感悟和创作的冲动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他整天泡在工作室里,在痴迷和忘我的状态中进行创作,即使是在火车上也会不由自主地构思自己的作品。那时他创作用的泥巴,是用翻斗车来计算的。研究生还没有毕业,他的青铜雕塑作品《鉴湖三杰》就获得了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金奖,当时这是雕塑界唯一的金奖。多年来,他有数十件作品在国内外展出,获奖良多,“有金牌专业户”之美誉。
  著名雕塑家沈文强教授是曾成钢的恩师。在成钢上不了研究生录取线时,沈教授总是鼓励说:“学习不在早晚,我等你,继续考吧”。成钢每每提及沈教授都会充满感激之情地说:“如果没有沈教授的鼓励,也许我已经放弃了”。在沈文强教授的指点下,酷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曾成钢开始关注青铜器。历经几千年沧桑的青铜器铜锈斑斑,缄默无语,可为什么这些遥远而又古老的青铜器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仅千秋过客为之倾倒?曾成钢跑图书馆,博物馆,查阅能找到的所有资料。他沿着黄河西行,考察了西安等地,做了大量调查研究。青铜器特有的坚实宁静的意志,在形体结构上的对称格式,布缀丰满,雄浑激越,极具民族形式感,纺饰线条上的装饰趣味,曲直方圆,纵横合度,暗含着生命的律动,这些都激起曾成钢无尽的想象与情思。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青铜艺术中刚健强悍的气势,是征服世界的意志体现,更是华夏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磅礴大气、庄严威重、质朴含蓄成了塑成钢雕塑创作中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透着这种特有的雕塑语言,无不表现出对这种“民族魂”的刻意追求。在孜孜的追求中,他感到自己在升华,旺盛的创作激情使他的才思源源不竭。几年中,他没有时间留连西子湖的水光潋滟,保俶山的摇红喷绿,却以惊人的速度,相继推出《水浒系列》、《远古神话系列》、《动物系列》、《人与自然系列》等几十件作品.当他的作品洋洋洒洒汇集在中国美院展览大厅时,引起巨大轰动。这些作品在注重艺术高品位的同时,更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昂扬之声,因而“群众拍手,专家点头”。然而又有谁知,为了创作这些作品,他有时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累得晕倒在工作室里?
  曾成钢做事靠的就是一股韧劲,为此他付出了许多。当他的《忠魂》设计稿夺标时,欣喜之余,他深感压力之大。浮雕设计稿很大,为此他专门用整张的三合板做了一张特大的桌子。为了优化设计方案,他趴在画桌上,三易其稿,整整半年,忘我工作,以致腰椎间盘突出,完稿后,不得不在硬木地板上躺了三个月。谈及这件艺术作品,曾成钢动情地说:“这是自己以无限崇敬的心情,为深深感动他的革命先烈献上的一曲无词之歌”。为传递奥运精神和中国力量,曾成钢又相继创作了《圣火接力》、《中国牛》。用强烈的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古希腊运动员与现代运动员接力火种刹那间动势.形象地表达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中国牛》则取意于中国国兽,力大无比、健壮洒脱、永不言败,通过对牛身体的变形处理,蕴含着生命不屈不挠的律动节奏,既有中国传统神韵,又有现代个性气息。曾成钢说,青铜在雕塑中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铜的材质中性,比铁更高贵,也更适合于造型,而本身的质地厚重、贵气。在中国的历史上,铜雕是有着重要的地位的。《圣火接力》和《中国牛》都是采用铜铸,希望以此传达中国力量。
  21世纪曾成钢创作《莲说系列》,从对传统的内在精神与载体有了更深的感悟。雕塑如何关注当代,如何从青铜器系列向前走?他发现莲、莲蓬的外形很单纯,但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无论是文人赋予它的情趣、意境,还是宗教蕴含在其中的象征的光环。在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它已积淀了鲜明的特质。究其形态而言,莲蓬具有空洞、皱纹、干巴、起伏等丰富的肌理,让他着迷。曾成钢把精神目光从人、动物,转向一个自然植物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到他的艺术思考、艺术表达开始转向。但实质上,依然是按照他所认定的艺术定势迈进,所不同的是他把自然存在的、完整的物体拆解,这种拆解不是曾成钢首创。但还没人这样来表现莲。要把这充满理想境界的如此美好的象征物打开,这本身就意味着他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深刻睿智的思考。传统意义上的“莲”,在曾成钢的手下,使常态的莲发生了变化,干枯形态重新获得了一种新生,从开裂形态中渗透出一种欲发的活力。那浓缩的形体忽然开放,那固有形体被解构,那坚实的莲子,显得欲脱欲坠,被含在空洞中显得艰幸和苦涩。另外,在莲说系列,他对材料选择和运用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为了更体现莲的意境,他选用合金钢、镜面钢、铸钢,甚至想采用水晶等材料,他认为雕塑材质本身就有表达意境的力量。只有当含意、形式、材质三者浑然一体的时候,才能够表达出雕塑真正的语言特质。才能形成具有强烈的艺术视觉冲击力。曾成钢的“莲说”系列,表现出一种他对当下的领悟和哲思,表达出一种当下莲说的意境。给人提供新的视觉审美感爱,清新的想象空间,一种心灵的启迪。莲在艺术中往往以圆润饱满的形象出现。可是曾成钢的莲蓬却枯萎干裂,唯有一颗颗莲子暗含其中、异常光润。正像曾成钢内心对莲表达的那样:枯萎的莲内涵更醇厚,它沧桑、悲凉但是饱含希望,生命感更加强烈。如今的曾成钢年逾不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雕塑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让雕塑站起来
  学生时代,曾成钢就牢记住先生的一句话:优秀雕塑是“站起来”的,否则只能是一摊泥!“站起来!”这句话让他记了多年,说了多年,也思考了多年。曾成钢要让雕塑说话,要让中国的雕塑站立起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曾成钢提交提案,建议“在首都筹备建立中国国家雕塑艺术博物馆”。曾成钢说:建立雕塑艺术博物馆是几代雕塑家的梦想。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雕塑作品精美辉煌,但至今没有一座国家级的专业雕塑艺术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珍品主要是陵墓雕刻和宗教石窟,绝大部分位于偏远地区,有的被列强掠夺,有的已经毁弃,有的仍被埋没在深山古刹里亟待抢救。一些现代雕塑藏品原件多在各地方博物馆仓库里堆积,使这门艺术的历史承载变得十分薄弱。曾成钢建议,筹建国家雕塑博物馆可以探索实行“公办民助”,即由国家负责立项、选址、规划、建设、藏品征集,由专业的国家级学术团体中国雕塑学会承担美术馆的管理、藏品收藏及其研究,公众审美教育和中外雕塑艺术交流等。
  作为雕塑家,他的天地是一个面积100多平方米、摆满他亲手创作的青铜雕塑的工作室。空气里弥漫着创作用的油泥的味道,窗棂上糊着用墨汁在宣纸上写出的行楷书法。只要走进工作室,就如置身雕塑的自由王国,他的全身心就沉浸在雕塑里。曾成钢讲了一个故事:有3个盖房子的工人,一个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搬砖头,做苦役;一个认为是在砌墙,劳动而已;而另一个认为自己是在建造一座宏伟神圣的殿堂!他说:“一个艺术家,就要有这种建造殿堂的精神,有对自己的事业和本民族真正的、深度的理解,这需要一种使命感,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投入其中。”创作时的曾成钢是狂热的。他拿捏手里的泥巴就如钢琴家手底跳动出音符,每道纹路和每个造型都表达了他的情感。当雕塑还只是停留在一个纸样、铁丝架、或者是泥模型的时候,从那张力实足、几乎要挣破空间的线条上,我们已能体会出他热烈燃烧的生命之火和对于生命本源的表达。这里的雕塑是会说话的,有的虽落满了灰尘,但是一座灰尘满布的铜雕,往往就像一个刚刚从地壳中诞生的生命一样,你仿佛可以听到他的呐喊。
  承前启后的责任
  雕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雕塑在中国的兴起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展开的,至今才百年历史。到了曾成钢不过第三代。当年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那一代艺术家,到国外留学,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西学中用,走写实艺术的路子。曾成钢也曾去过英、法、意大利等国学习考察,西方的雕塑精品给他的感受非常强烈。他每天眼睛不停地看,脑子不停地思想,心里不停地追问,欧州之行,带回的思考是沉重的。中国的现代雕塑要与世界“对话”,必须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能一味跟在别人后面,所谓越民族化才越国际化,“对话”是要有自己的实力的。曾成钢更成熟了,他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传承中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并加以现代转化,创作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成为他从事艺术创作和思考艺术问题的出发点。
  曾成钢喜欢黑色。平时一袭黑色的中式服装,黑色的盘扣上装,黑色的灯笼裤和圆口黑布鞋黑袜子,理着光头,给人几分神秘感。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主要在于内心和常人的区别,因此历史上很多艺术家的生活形态也是不同于常人的。但曾成钢把创作的激情和常人的生活分得很清楚。他说:“一个好的艺术家,既应该坚持自己明确的艺术道路,同时又要不断地反思和否定自己已有的艺术创作,在否定中求得艺术问题的深化。”在学校里,他是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家里,他是一个成功的丈夫和称职的父亲;在工作室里,他又是一个工作起来疯狂之极的雕塑家。一人成功分饰几角,难免有时候疲惫。但是,也许正是因为他参透了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于平常看似细碎的生活,所以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生活。曾成钢说:“我非常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情,我没有把生活当成开玩笑,应该说我的社会责任心是比较强的,因为我觉得,作一件事情,既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只有打理好生活,你才能够有足够宽松的环境创造出自己最想创造的东西。”正是因为有着对社会、对中国雕塑界厚重的责任感,曾成钢没有局限在自己创作的小天地里,他把自己作为中国雕塑界一个小小的石子,虽然能力有限但是也要为探寻中国雕塑道路贡献力量,他用行动实践着我国著名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林风眠的时代命题:“整理中国艺术,研究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那年,曾成钢有幸承担了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的浮雕创作任务,这幅浮雕是由徐悲鸿油画原作《愚公移山》转换成雕塑语言再创作的。作品是徐悲鸿先生创作于1941年中国人民抗战最艰苦时期,当年毛泽东也以《愚公移山》寓言来激励中华民族的斗志,可以说是一曲图像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将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曾成钢历经三年终于圆满完成了这一创作任务。曾成钢在奉献着自己的创作才华同时,还培育了许多雕塑业界的高材生,并多次作为主要策划人组织举办雕塑展览,把雕塑艺术之美撒向广阔的天地。从1992年到2001年,他作为主要的策划和组织者,承办了两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和两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和秘书长,他积极参与各界对于雕塑艺术的学术交流。处于创作黄金时期的曾成钢难免有时候把过多的时间投入到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中去,有人问他可惜么,他说:“承前启后是我的责任。”1998年,他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2000年,他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他被评为清华大学2003年度“学术新人”、全国“四个一批”人才;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情系桑梓卅年
  当曾成钢挟着一身荣誉、站在中国雕塑艺术顶峰回望时,他坚定地说:“我是平阳人,我热爱平阳这块土地,我希望能给温州,给家乡平阳带来更多的艺术发展契机……”30多年的异国他乡生活,曾成钢不论多忙,总是要求自己每年回家乡看一看。2008年,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温州站开幕式在温州举行。一夜之间,温州变成了艺术的天堂。作为本次展览的组委会主任,曾成钢一袭黑色唐装,面带微笑,向观众们介绍各个雕塑作品的意义和内涵。人群中不时传来低语:“曾成钢,平阳人呢……”曾成钢把这次雕塑大展的首站定在温州,把雕塑展的区域主题定位“游子情?温州行”,除了推广雕塑艺术外,还蕴藏着曾成钢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深厚寄望。
  离乡30多年了,曾成钢骨子里还是渗透着平阳人的性格,开放不守旧,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向前。平阳人的精神曾深深地打动过他,激励过他,至今,也仍然是他创作的动力。作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带头人,根植传统文化,就如同投入大海的怀抱。曾成钢一定能在雕塑艺术的辉煌之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苏步青精神的赞歌》《苏步青在浙江大学的二三事》《我陪苏步青故乡行》《梦里家山几十春》《自古物华天宝 从今人杰地灵》《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静
责任者
曾成钢
相关人物
沈文强
相关人物
庄严威
相关人物
张特
相关人物
刘开渠
相关人物
林风眠
相关人物
徐悲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鳌江镇
相关地名
西安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