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江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16
颗粒名称: 镜江钩沉
分类号: TV85
页数: 5
页码: 82-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鳌江流域的詹家埠与迳口市历史悠久。詹家埠因埠头得名,曾是北港商埠,后衰落。迳口市原在詹家埠,清中后期移至水头。两者均为平阳六市之一。这些地名和故事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 平阳县 鳌江流域 美景

内容

鳌江流域在水头至显桥江段,古时因江阔水清、水流平稳,故称镜江。现今,江道淤积,沧海桑田,已不复见当年千舸往返、烟波浩淼之美景,诸多地方掌故、人物,也渐渐沉没于江畔泥沙之中,被人们所淡忘。笔者公余,查阅詹家埠金氏宗谱及县志等资料,访问地方蓍老,不揣浅陋归集于后,使这些地方典故不致湮没。
  1、迳口与迳口市
  口,作为临水地名,有江流、溪流汇合之处的意思。远如汉口,是汉江与长江汇合的地方;近如岱口,是横阳支江和鳌江汇合之处,大圆口、岙口等地也都如此。迳口地名,应不晚于唐朝。当指迳川平原一带,含今之寺前、詹家埠一带。明万历金汉(号江滨子,迳口菉汀里人,明济宁通判)《雅屿坟山赋》有“迳口山水……一港纳万壑之细流,三溪引千涧之洪泉”之句;三溪,应当是带溪、金溪、雁溪,带溪在高桥、湖门一带汇入镜江。高桥、湖门一带,古时是镜江的一个大港湾,水面宽阔,故称之为湖,湖门因扼其口而得名。显桥水闸未造时,该地尚通船舶,雅屿高桥有埠头,古称下埠头,埠址在现雅屿至高桥小岭北侧,今地名尚存;金溪,即寿安桥下之水,古时凤卧溪即为金溪,其未改道时分别在此和雅屿两处汇入镜江。
  迳口,原有市,为平阳六市之一。作为北港商业中心,应先在詹家埠,估计最早在清朝后期移至水头。《弘治温州府志》载,明弘治间(1488—1505),平阳县有六市五镇:迳口市、仪山市、南监市、将军市、余洋市、南湖市、平阳镇、前仓镇、松山镇、蒲门镇、肥艚镇。清《乾隆温州府志》平阳六市五镇名称未变,载明迳口市在宰清乡;在《乾隆温州府志乡里》卷中载明:宰清乡为都四,其中四十四都下辖衫桥、水头、麻车、迳口、季源五里,故至少在清乾隆前,迳口与水头是两个地名,迳口市也就不在水头了。民国县志对宰清乡四十四都的记载是:衫桥、水头、麻车、上詹家埠、林坑、后阳、寺前、江边、北山岙、窑前、寺静及凤卧湾、马迹等原季源里诸地,并注明迳口即为寺前、上詹家埠。上詹家埠即今下寺前,处寿安桥之西岸,寿安桥之东詹家埠老街为四十三都属地。明万历时,金汉菉汀十景诗《石桥市肆》有“五灵庙畔寿安桥,夹岸樟林耸碧霄。巨石平分帆影壮,激流偏带雨声饶。通圜醴酒招仙侣,出肆珍馐赛市朝。过客尽堪容驷马,离舟不绾绿杨条。”五灵庙即今桥头宫,内供五显灵官大帝,市肆即詹家埠老街(今江滨西路),可见当时寿安桥前市面已经比较繁荣。只不过,在万历时,当地尚不称詹家埠,或詹家埠只不过是菉汀里的一个小地名。由此可见,迳口市即詹家埠无疑。
  而早在宋朝时,詹家埠单单金姓人口即已经很多,金氏族谱传有连云华厦九十九正栋之盛,因金氏祖厅号菉汀堂,地名遂改称菉汀里。古里甲制度:11户为一甲,其中一户丁粮最富者为甲长;10甲为里,共110户,里长由10户甲长按年轮流担任。据此估计,当时菉汀里人口已在700以上,在宋朝时,已是一个较大市镇。元初林千之《寿安桥记》记载巡检秦梓捐俸重修寿安桥之事,有“通圜带闾、万商渊薮”之句,可印证宋元时迳口市作为北港商埠的繁华,同时也可佐证迳口市在寿安桥畔。
  据此可推,至少在清乾隆前,迳口市在詹家埠。
  而民国县志称“迳口市在水头,詹家埠有小市”的原因,应是清中后期,詹家埠逐渐衰落,北港经济中心被水头取代,故民国修志时有此说。据有人考证,水头兴起于明朝中叶,现在民间还有传说水头在古时远不如詹家埠。至于明朝时水头兴起的原因,应是明朝嘉靖时詹家埠先后三次被倭寇洗劫,百姓逃散,至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水头乘机屹起。事见《民国平阳县志.武卫.兵事》载:嘉靖三十一年春,海寇登岸,劫麦城、钱仓、迳口、麻园,掳掠男女;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倭船至北港麻园;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倭寇南北交集,直入南北两港,男女被杀无数,及赴水坠崖者不可胜计,伤残之余,田畴至不能下种。万历七年《金氏宗谱》对倭寇洗劫,族人被抢、被烧、被杀的惨烈情况也有记载。
  2、詹家埠
  詹家埠得名于埠头,即今占江村江滨西路东首老埠头,笔者少时,该埠头因江涂淤积,已不能使用。解放前,埠头亭中供有詹大郎神位,故名为詹家埠。
  民国县志载詹家埠与高桥埠、钱仓埠等为鳌江古埠。詹家埠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听父辈说,民国时,笔者曾祖父忠义公率詹家埠、马迹、金家垄等地宗亲集资重建,埠宽五拢(拢为民间俗语,五拢意思为可停靠五艘船,具体尺寸不明)。今江滨西路东首路亭,也为当时所建之埠头亭,原为三间木结构,解放后,亭毁,金氏族人重建,为两间石墙瓦顶结构。民国时曾有水头上街人詹滋祥,认为埠头既名詹家埠即应为詹氏祖业,据此告官,欲夺埠头所有权。后因查无实据,在刘绍宽先生的调停下,埠产判为金氏所有。因此判断,此埠应为詹大郎首创,但现今詹姓居北港者很少,经查,均与詹家埠无瓜葛。
  詹家埠最早见于文献,是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蔡芳的《南雁荡山记》。明万历七年(1579)《金氏族谱》中并无詹家埠之名出现,自宋至明,只称菉汀里,或称迳口。据地方蓍老说,民国时詹家埠也不止一个埠头,当时金溪水深流缓,河道也较宽,帆船可驶入寿安桥下。在今省道公路桥下,在该老人少时还存有古埠头缆栓遗迹,名为宁波埠。因此,可推断,明朝中后期,应有一段时间,詹家埠属于菉汀里或迳口的一个埠头。而清初,平阳南北两港因浙闽各地响应郑成功抗清,战乱大起,即金氏乾隆十年族谱所称“山海交讧”。《民国平阳县志.兵事志》也有载:顺治四年十月,山寇汪佑纠众倡乱,自号义兵,簼闽寇陈仓、龙四、卢豹,在南北港募兵索饷;五年,明大学士刘中藻恢福宁州,自称阁部,温台响应,平阳廖元为参将,陈仓为护从,蹂躏南北港;十五年五月初九,郑成功大舰蔽江而至,劫掠三日而去。在那段时期,菉汀里金氏及当地百姓均大部分逃散,金氏乾隆十年谱载:迳口寿安桥下之房族糜烂尽矣,即有一二孑遗,亦窜迹于深山穷谷而已。渐渐地,菉汀里地名被人遗忘,詹家埠取而代之。
  3、寿安桥
  现在看到的寿安桥,始建于宋熙宁五年,桥下东边壁有石刻,上刻“熙宁五年岁次壬子十一月十五”,当为建桥纪年。南宋未年或元初,桥圮,但桥墩无损(据省文物专家考证,该桥墩为宋时形制)。元初巡检秦梓捐俸重修,桥上建廊,林千之作《寿安桥记》纪其事。后桥廊毁于火灾,改为石栏杆。桥上榕树为清时桥东林姓人所植。金氏族谱载,金氏唐至德年间自闽迁昆,居迳口寿安桥下。据此估计,宋熙宁前,寿安桥即已存在,熙宁年间也只是重建而已。
  4、菉汀寺
  《民国平阳县志.神教》载:菉汀寺,在詹家埠,明万历年间建,清道光五年重建。金汉菉汀十景有《竹圃斋堂》诗,即指此。今寺已毁,问于老者,寺址在今江屿小学。我上小学时,还依稀可见残余殿宇。据诗中有“发扬祀产金家祖,檀越名遗刘大夫”句推断,该寺是建在惟园底金氏祠堂旧址上。金氏祠堂明初毁于兵灾,而祀产两字的意思是家族祭祀的产业,也即祠堂;发扬祀产,即是让祠堂旧址发挥更大作用的意思。檀越,指施主;刘大夫,应是指当时地方上的刘姓官宦。从诗句估计,菉汀寺是金氏献地,刘大夫捐钱兴建。现在,詹家埠已无刘姓居住,但在明朝之前有刘姓居住,明末清初,刘姓迁居苍南望里,刘绍宽先生即是该支刘氏后人。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苏步青精神的赞歌》《苏步青在浙江大学的二三事》《我陪苏步青故乡行》《梦里家山几十春》《自古物华天宝 从今人杰地灵》《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大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鳌江镇
相关地名
水头镇
相关地名
济宁市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雁溪乡
相关地名
高桥镇
相关地名
前仓镇
相关地名
松山镇
相关地名
六市乡
相关地名
下寺镇
相关地名
西岸镇
相关地名
大石桥市
相关地名
大市镇
相关地名
北港镇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望里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菉汀寺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寿安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