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坡南的历史和诗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11
颗粒名称: 古道坡南的历史和诗意
其他题名: 评李炜《古道坡南》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66-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道坡南》是李炜对平阳坡南古道文化的深入研究,全书通过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仰视与俯视的结合、文字与图片的相得益彰,呈现了坡南的历史、风情和文化。该书是平阳地方文化研究的精品,但仍可深入开掘,更具个性与新意。
关键词: 平阳县 古道坡南 历史

内容

坡南古道,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这就是平阳的文化符号,就是老昆阳人的精神家园。
  阅读李炜先生新著的《古道坡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9月第一版),却有着不一样的发现与描述。
  这是第一部完整地研究昆阳坡南这条古道的文化随笔集。全书共分千年古道、老街风物、商贸记忆、民俗文化、人物春秋、艺文选辑六部分。作者由远到近,由此到彼,既有空间描绘,又有时间记叙,呈现给我们的是坡南的历史、昆阳的风情、平阳的文化。
  在书中,坡南古道不再是笼统而单调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不是抽象而刻板的,而是具体可感的;是古建筑的艺术美,是小桥流水花红叶绿的自然美,是民俗风情的人性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炜自幼在昆阳长大,熟悉坡南,热爱坡南,这里住着自己的外婆家,这里有着儿时的温暖和美好,有着自己的好朋友,更有着自己熟悉的一砖一瓦。李炜和坡南有着很深的情结。特别是他从小就禀赋的家乡情结,发之于心,动之于情,而系之于一株榕树、一段石板路、一座残桥、一截牌坊,甚至沉醉于生命摇篮里的一缕炊烟一抹晚霞。因此,他自觉地成为一名地方文化的守望者。关注一条古街就成为一种使命,一种自觉地担当。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心里就会得到温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追索,让他睁大了审美的眼睛。梳理材料,深入街区调查研究,寻访老人,查看县志等等,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一部好的书,大体应具备三个要素:真情、实在、有味。一段时间来,我把《古道坡南》作为枕边书,它给予我的正是真情、实在、有味。这部书,我归纳出三个亮点:
  一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古道坡南》比导游解说更具有情感,因为作者是爱之念之,是有感而作。《古道坡南》作为地方文化随笔集,但她提供给我们的远不止于风景风物的介绍,它比地方志丰富多彩,比民俗灵动厚重,它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随着文字走进古道坡南,我们时而赞叹,为这里曾经灿烂的文化神神如飞,时而遗憾,为这里失而不再的文明而焦虑伤感。感悟的核心,就是对文化的寻找与守望。它引领我们去思考一些关于发展与保护,速度与质量,生态与文化等等问题。
  二是仰视与俯视的结合。一位作家或者学者,所具有的品性必须是能仰头远望,要比一般人看得更多些更远些。李炜正是具有了这种思考的前瞻性,这些年,他才致力于平阳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才会把目光聚焦到大家还不太关注的坡南古街区保护。但,文字工作是愚人的事业,它更需要低下头来,谦恭地面对脚下的土地,恒久地挖掘,才可以获得一方水土的深邃与宽博。正如詹振权先生评价“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特别是从事地方文史研究,没有这种文化自觉地精神很难做出有价值的事的。而李炜做到了!”
  三是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古道坡南》既有史志的准确,更有文学的优美。读着这些文字有了一种触摸历史、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体现了一种“文化之美”。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的图片和装帧,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这些瞬间的定格,给熟悉坡南的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大吃一惊的冲击力。而对于尚不了解坡南的读者,这是视觉艺术的盛宴。
  无疑,《古道坡南》是平阳地方文化研究中的精品力作。如果,从精益求精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部书还可以有两个向度的开掘,一是客观叙述,一是主观体现。只有开掘得更深更细,才可以见人之未见,道人所未道,才更具有个性与新意,更有价值。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苏步青精神的赞歌》《苏步青在浙江大学的二三事》《我陪苏步青故乡行》《梦里家山几十春》《自古物华天宝 从今人杰地灵》《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任泽健
责任者
李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