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缅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07
颗粒名称: 永远的缅怀
其他题名: 纪念苏公诞辰110周年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2
页码: 5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苏步青是著名数学家和诗人,历经坎坷后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他谦虚勤勉,关心青年人才培养。虽已去世近十年,但其形象仍栩栩如生。其诗词作品和胸怀令人敬仰。2003年他去世后,人们以多种方式悼念他。
关键词: 平阳县 苏步青 教育家

内容

苏步青教授逝世于2003年暮春,至今将近十年了,但回思这位名师风范的光辉形象,尚栩栩如生,未能忘怀。当年去上海拜访他,曾在其书房内拍摄采访集体照,一直珍藏作为纪念品。记得离开苏宅的傍晚,天气骤变,寒风拂面,挟雪飞洒,校园早梅竞开,一路清香扑鼻。归来后赋诗乞求指教:“夤缘一面沐春温,沪上深居别有村,芳草平铺小篱落,绿藤缝补破墙门。青霄早展鲲鹏翼,自首宁忘梓里根。寒雨莫欺归路晚,梅花争放向黄昏”。半月后接到苏教授的回函,并附有“自题居室萝屋”的诗,廿八年间萝屋成,退居今觉更幽清。春风铺瓦红绒毯,夏雨围墙绿叶城。身健未愁双鬓白,夜寒犹爱一灯明。心随四化三千载,孑孑畴人过此生。扣他以诗篇表达自己的退休安度余年的乐趣,寄寓新世纪祖国富强的期望,读后真令人感动极了。
  他不仅是一位名驰广宇的数理学家,亦为当代古体诗词的传人。他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国粹诗词的弘扬提出一些建议。他认为古诗难以根植当今青年之中,原因诸多方面,主要用旧格式表达新事物确有困难,运用典故一般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加上文字结构差异等因素,使诗词难以在广大群体中普及。这些释疑卓识为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社会起到一定作用。1990年1月我欣接苏教授亲笔书写的条幅字体端壮秀雅,题目为己已初冬登杭州大厦感赋,“何幸武林旬日游,来登全浙最高楼。初惊眼底江山小,顿觉鬓边年月流。岚影几回催远屐,潮声依旧报清秋。不辞衰老轻腰脚,归去终须守一丘。”我如获珍宝,谢谢他的厚爱,把条幅装裱起来,悬挂陋室以供欣赏。
  1991年11月是他九秩大寿良辰吉日,亲朋为他举行华诞庆祝盛会,我得知喜讯题两诗庆贺:“誉满环球孰不知,精通数理鬓如丝。风霜凌厉松披甲,云海翱翔鹤有姿。四壁寿歌连旦夕,满堂裙履舞参差。无缘共献桃蘸祝,聊托邮筒寄小诗”。“术为济世笔为耕,沧海频经岁月更。励志仍谋求国是,题诗尤解赋忠诚。一生不品贪泉味,九秩无亏大节贞。宾友如云兰桂茂,寿公洪福到彭庚。”不久接到他的回函:欣获惠书,拜读之下既感且愧。自分九十年来……为人民作了一些工作,但是还很不够,反而从党和国家受到了优越的待遇,扪心自问,不胜惭愧,是以欲趁既老未衰之日,尽微余于社会,如此而已耳。苏教授虚怀谦逊的胸襟,老当益壮的豪情,确是晚辈学习的模鉴。
  2003年暮春传来他哀逝的噩耗,我感到非常悲伤,准备去复旦大学参加追悼大会,其秘书王增藩回电说,丧礼隆重,来宾很多,本校招待所宿舍挤满了铺位,没有办法接待。您对先贤崇敬悼亡之情,我已在灵前告知苏公及其家属,请免赴会吧!听从他的意见,我在家撰词“鹧鸪天”以寄哀思“拜谒时当腊月中,寒梅香发隔墙风。躬腰拱手留宾座,烹茗提壶展笑容。分别后,忆相逢,音书往复托飞鸿。何堪驾鹤西归去,路隔人天恨万重。”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苏步青精神的赞歌》《苏步青在浙江大学的二三事》《我陪苏步青故乡行》《梦里家山几十春》《自古物华天宝 从今人杰地灵》《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祥地
责任者
苏步青
相关人物
王增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