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秋风中迈向春光的老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902
颗粒名称: 一个从秋风中迈向春光的老人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5
页码: 49-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苏步青在“文革”期间遭受不公正待遇,但坚持信念,与工人交朋友,进行科学研究。粉碎“四人帮”后,他积极为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建言献策,推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并关心青年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平阳县 苏步青 教育家

内容

“始信人间有鬼狐”
  好大的一场雨啊!
  雨后,世界却并非沐浴在初晴的阳光和怡人的气息之中。这是1966年8月初的一天。被风雨吹落的大字报、大标语的残片,零乱而显眼地遍布于往日宁静、整洁的复旦校园……
  在这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复旦著名的教授、数学家苏步青未能免遭厄运,一夜之间,他就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苏步青一时成为“批斗会”中的“主犯”,直到1968年7月初,67岁的苏步青接到一份“通令”,被禁闭在学生宿舍的一个单人房间里,“低头认罪”、“坦白交代”。“入狱”后的4个月,对苏步青来说,实在是太漫长了。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既不能再上讲台,谆谆教诲他的学生,也不能静坐于书房,潜心求索于科学的迷宫。他整天被逼着写“检查”、“交待”,整整写了4个月。每天,他只能透过窄窄的窗口仰望目光所及的那片仅有的“世界”,唯有每天黎明投射进来的一道温暖的阳光使他得到慰藉。然而,每当夜幕降临,苏步青聆听着耳畔呼啸而过的阵阵萧瑟的秋风,不由对独自一人残留家中的老伴思念、牵挂万分。这是个怎样的世道啊,让人倍遭分离之苦,蒙受不白之冤,完全失却了做人的自由!这天,“禁闭”终于解除了,憔悴的苏步青老人蹒珊着回到家中,却见到老伴昔日那一头青丝已变成银发一片,一阵无言的伤感涌上了他的心头——自己是一级教授,但每月却只发给50元的生活费,扣掉房租、水电费,又该如何维持生活呢?
  转眼又是一个万木萧条的秋天。“九五”行动的妖风也刮到苏步青家中。苏步青的家遭到了一些借口检查“敌台”的人的大肆搜抄。他们朝准备好的网袋里一本又一本地装着资料,连苏步青已经发表过的论文的合订本也落入了他们的手中。3天之后,苏步青就受到了“连部”的传讯。讯问者拿着一本抄来的美国数学家编辑的微分几何杂志的创刊号,要苏步青老实交待“里通外国”的罪行。原来,这本杂志的主编是他的学生熊全治教授,该杂志编辑部在美国,却在日本印刷出版,而苏步青早年曾留学于日本,所以“里通外国”,这在当时足以成为苏步青的“罪行”。令人愤慨的审讯结束了,苏步青的身上又毫无根据地背上了一口“黑锅”。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只觉得眼前一片茫茫大雾掩盖了一切真实而美好的景物,悲愤和冤屈使他百感交集。他再也按捺不住满腔的怒火,挥毫写道:“幼爱《聊斋》听说书,长经世故渐生疏。老来尝尽风霜味,始信人间有鬼狐。”
  “江边春色认依稀”
  1972年,苏步青被“下放”去接受“改造”了。
  这几年,苏步青不间断地被拉到全市一些中学批斗,以肃清他以前培养“尖子”学生的“流毒”;他还被押往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年逾古稀的苏步青,顽强地经受住了严酷的折磨,信念比以前更为坚定。每天凌晨5时,他就起身挤公共汽车,匆匆赶往江南造船厂,接受工人阶级的“批判改造”。然而,那里纯朴而善良的工人兄弟们,却把尊重奉献给了他,他也和大家交上了朋友,吃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他教大家学数学,进行船体数学放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他时常爬上船台,了解一个又一个数据,终于解决了船体放样中的关键问题——船艏的线性光顺问题。站在高高的船台上,苏步青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党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的价值,他一任宽阔的江面吹来阵阵清新的微风,坚信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阳光没有被乌云完全遮住,春天依然会到来,他期待着,内心深处焕发出的仍是一股春天般的朝气。
  “力挥彩笔写芳春”
  “四人帮”终于垮台了。作为著名数学家和大学教授的苏步青,摆脱了充满坎坷和苦闷的“十年”。他站在自己熟悉的书房里,望着一排排整齐的书籍,内心只涌起一个唯一的愿望,“树人犹抱百年志,报国长怀四化情”,“老夫虽只缚鸡力,拟揽星辰上太清”。
  1977年8月4日,明媚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洒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邓小平同志邀请的全国30位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正坐在两排红丝绒沙发上,与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亲切交谈。邓小平同志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技、教育工作,中央也同意了。外行管内行,先要学习才行。这两条战线怎么搞,请大家发表意见。”
  苏步青第一个发言。他强烈要求推翻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实事求是地评价教育战线的成绩和知识分子的现状。他建议恢复和重建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的科研、教学队伍,让离队的科研、教学骨干归队;他建议恢复考试制度和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当苏步青谈到曾经有60多个爱好数学的青年寄论文给他,请他审阅,其中有14人很有数学才能,可以作为研究生培养时,邓小平立即对教育部的负责同志说:“请通知这14个青年,让他们到苏步青同志那里考研究生,由国家负担来回路费。”当苏步青谈到复旦大学数学系过去有18个科研骨干,被称为“十八罗汉”,至今16人未能归队时,邓小平同志又对教育部的同志说:“叫他们统统回来。”会后不久,苏步青的各项建议都迅速得到了落实。
  党和国家对苏步青给予关怀和信任。不久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担任了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把整个身心都投到工作和科研中去了。他宣布把星期日当“星期七”。1978年夏天,当人们到庐山、青岛、北戴河避暑的时候,他却跑到被称为“火炉”的杭州讲学。回沪后,他以这次讲学的讲稿为基础,整理出版了《微分几何五讲》一书。该书引起国内外数学界的注意。新加坡科学出版社很快出版了英译本。1979年夏天,组织上让他到莫干山休假。他上山一个月,下山时拿出几章《仿射微分几何学》。他说:“我的时间有限,没有‘整匹布’,就利用‘零头布’,把10分钟、20分钟的时间都用起来。”在这10年间,苏步青又相继出版了《射影共轭网概论》、《实用微分几何引论》(与华宣积、忻元龙合著)、《拓扑学初步》等多部著作。
  苏步青更关心教育改革。1979年,他针对学生中“偏科”的问题,强调“要重视语文学习”。其后,他又提出“理工科学生要有文史知识”,在全国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春天终于重回人间。苏步青也再次以春天般的激情开始了新的奋斗。这时,他已是一位80岁的老人了,但他仍要“力挥彩笔写芳春”!
  “万里不辞行役苦”
  1983年春天,苏步青从校长的岗位上退居二线了。
  他缓缓地迈动着步履,走过校园。当年那场浩劫,现在已经没有任何遗迹。他望着朝气蓬勃的新一代青年人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欣慰无比。他感觉到自己老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心中还有一团熊熊的火在热烈地燃烧着,激励着他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也贡献给世界。他制订了新的计划。严寒时节,他一早就赶到上海科学会堂,为中学教师举办数学讲习班,他带去了自己亲手绘制的图纸、亲自编写的教材……
  “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苏步青默默地吟诵着真挚的诗句。一抹晚霞,鲜红鲜红地倾洒大地,映照着这位从萧条的秋风中顽强地走向春天的老人的脸庞。他显得既安详,又庄重,凝望远方的双目中,闪烁着永远的春天的光芒……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苏步青精神的赞歌》《苏步青在浙江大学的二三事》《我陪苏步青故乡行》《梦里家山几十春》《自古物华天宝 从今人杰地灵》《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章甫
责任者
安泰
责任者
苏步青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庐山市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莫干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