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97
颗粒名称: 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7
页码: 39-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已50多年,他严谨治学,注重基础,不仅在数学领域有卓越成就,还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诗人。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注重细节,强调打好基础,为攀登科学高峰创造条件。苏老也是青年学习的楷模,他的严谨学风和广博知识令人肃然起敬。
关键词: 平阳县 苏步青 教育家

内容

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教授,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已50多个年头了。如今,这位成绩卓著、退居二线的老教授仍不顾81岁高龄,积极关心和参加祖国的四化建设。同时,苏老还抓紧时间,用自己丰富的治学经验,指导年轻学者从事科学研究,教育青少年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苏老的治学经验丰富多彩,对广大青少年很有教育,这里,就我多年所了解的情况,择要讲几个小故事。
  严堵“小漏洞”
  接触过苏老的人,会觉得他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然而,不了解他的新学生,常常对他那“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治学态度产生“畏惧”。一次,苏老发现一位学生半个月内读完一本《微分几何教程》,就问学生:“手动了没有?”这位学生回答:“没有运算。”苏老严肃地指出:“读数学不是看小说,不动手,怎么懂呢?”苏老规定学生每周向助教汇报一次学习情况,讲清哪些问题真懂,哪些问题不懂,决不准讲什么“不太懂”之类含糊不清的话。那位学生按苏老的话去做了。临毕业前夕,学生深情地对苏老说:“现在我才知道严格要求对做学问多么重要啊!”许多学生毕业离校后,对苏老由“畏惧”转为“尊敬”,写来一封封感谢的信。
  身教重于言教。苏老对学生要求严,对自己要求就更严了。1981年春天,苏老应故乡一家报社约稿,邮去了自己近作七律诗一首。那天夜里,苏老醒来时还在琢磨那首诗。忽然,他发现其中有一句诗的意思表达不够清楚,读者看后可能产生错觉。第二天一清早,他就带着诗向他的学生谷超豪夫妇征求意见。谷教授建议对该句作些修改。苏老立即给报社编辑写信,要求退回原作,并将改过的诗一起寄去。那几天,他生怕原作见报影响不好,直到该诗被追回之后,苏老才放心。
  一位著名的教授,在业余诗作中对一句诗都如此慎重,在研究数学科学上,苏老更是一丝不苟。他认为:作学问一定要严谨认真,否则将会贻误事业,有愧于子孙后代的。20年前,有一次苏老赴外地开会,利用空余时间写了一篇3万字的数学论文。当时,苏老已很有名气,许多学生在数学杂志当编辑,争着要发表他的论文。可是苏老在审阅中发现该论文还有些“小漏洞”,决定暂不寄出。后来,他又将那篇论文作了4次大的修改,这才心安理得地发出。事后他说:“这篇论文的小漏洞,当时要是不修改发表了,一时也许还不会有什么人发现。但我决不能这样做,我要让后人也找不到漏洞才好。”透过这一件件小事,苏老那种严谨的学风,真使人肃然起敬。
  苏老严谨的学风,在青年时代就逐步形成。1928年,他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研究院当研究生时,碰到了一些从前没学过的解析几何问题,老师叫他去查看沙尔门?菲德拉的《解析几何》。这是3厚本的德文书,很难懂,但他严于要求,不轻易询问老师,终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硬是把这3大册“啃”下来。他不仅解决了研究的那个问题,还尝到了严谨治学的甜头,得到一生都有用的基本知识。在以后的几十年教学中,苏老上课前都要认真备课。教材每年要删掉旧的,补上新的。他写字很工整,不管是撰写论文,还是记读书心得、写信,都是一笔一划,整整齐齐。如今幸存的300万字笔记本,依然装订成册,收藏完好。有一次,我没看仔细便问苏老:“这都是誊印社刻印的吧?”苏老笑着说:“都是我自己手抄的。”
  铸造“金宇塔”
  在一篇和青年谈治学的文章中,苏老说道:“提起基础,青年们会想起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也会了解金宇塔之所以坚固的道理。”苏老常用“金字搭”来比喻它的基础雄厚,要求青年在治学中注意打好基础,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为攀登高峰创造条件。了解苏老的人知道,苏老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还具有文史、哲学、外语等方面广博的知识,他的写作能力更是令人钦佩。苏老在铸造“金字塔”方面,不愧为青年学习的楷模。
  许多人知道苏老是数学家,却不太清楚苏老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诗人。苏老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就开始学写诗。读初小时,他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至于《唐诗三百首》,几乎首首会背。对《史记》、《西游记)、《聊斋》等名著,有些章节还能脱口而出。现在,苏老每次出差,提包里总少不了《杜甫诗选》等诗集。苏老不仅读诗,还经常作诗,他作的诗已有几百首。1981年是他写诗的丰产年,共得54首,其中10首已经见于报刊。谈起写诗,苏老曾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苏老也是个“笔杆子”,写起散文和其他文章来,不仅很快,而且富有感情色彩。1979年底,浙江日报副刊编辑,向苏老约写“寄语故乡”的散文。当时苏老很忙,我想这篇文章半个月能交稿就算是快的了。万没料到苏老第三天上午就写好了“无限怀念我的故乡”一文。散文在叙述了作者对杭州的向往和对友人陈建功教授的怀念之后写道:“这就使杭州变成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之中的地方了。何况,那里有举世闻名的西湖,有以怒潮著名的钱塘江,我们游遍杭州周围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成了可爱的东西。我热爱杭州,更热爱自己多年工作过的最高学府——浙江大学。那里的学风,艰苦朴素;那里的学生,聪明勤劳;那里的教师,诚恳踏实。这些都是培养接班人决不可缺的因素。”文章虽然只有千把字,但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感情十分真挚,数学家在两日之内一稿成章,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深厚。编辑没作改动,全文照发了。该散文已收进《可爱的故乡》一书,向国内外发行。
  高超的外语水平,也是苏老铸造“金字塔”的重要内容。20多年前,苏老出访欧洲两次,去过七八个国家,他一人前往,既是团长,又是秘书和翻译。他现在能懂七八种外文,用得比较熟练的有日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意大利语。在他的150多篇数学论文中,就有用5种外文撰写的论著。“这许多外语中,有一门要学得很好,拿英语来讲,要能够听说读写,基础打得牢固,到一定时候你学法语也可以,不要求讲话,至少看书没问题。”苏老常教导青年要学好外语,他自己也是这样去做的。当他年近50岁时,由于教学的需要,苏老才开始学俄语,半年之后,他已经能将俄文版的《解析几何》、《几何基础》、《嘉当外形式法》译成中文,为浙江大学和其他一些高校解决燃眉之急。
  巧用“零头布”
  最近几年,苏老连续在国内外出版了几部专著:《射影共轭网概论》、《微分几何五讲》(中、英文版)、《仿射微分几何》(中文版已出版,英文版已付印,自译)。他还和刘鼎元同志合著《计算几何》一书,并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位80高龄的老人,身任10来个重要职务,怎么能有时间摘科研和著书呢?秘密就在于苏老巧用“零头布”。
  苏老把整段的时间,称之为“整匹布”,要搞大一点的项目,最好是用“整匹布”。1980年暑假,组织上照顾他年老公务繁忙,批准他到莫干山休息3周。苏老异常兴奋,他真正感到高兴的是,组织上送给他一块“整匹布”。在山上3周,他得到一些休息,更大的收获是,他的专著《仿射微分几何》一书最重要、也是最难写的几章,被突破了。
  可是,这种“整匹布”并不是唾手可得。苏老只好在“零头布”上动脑筋。出差外地,晚上可以安排一个多钟头的“零头布”,他用来搞重点项目。在家期间,星期天被作为“星期七”,但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加起来,能有两个钟头的“零头布”,就感到心满意足了。有一次,我和苏老一起到市里开会,上午10时就休会,下午3时再换地方开会。他屈指一数:“这当中有5个钟头,坐等吃饭、休息太可惜了。”饭票已买好,苏老还是决定不在外吃饭,回家工作两个钟头。据苏老说,他的《仿射微分几何》有20万字,大部分就是利用“零头布”做成的。在该书译成英文稿的过程中,苏老更是争分夺秒。他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完稿前的一段时间,每天必须完成几页的译稿任务,然后就坚持不懈地如数去完成。要是今天被会议冲掉了,明天一定想办法补上去。以至于每个阶段都超额完成任务,使该书的翻译任务,比原规定的时间提前了20多天。
  这种巧用“零头布”的经验,苏老在20多年前就已经运用自如了。那时,他担任了不少社会工作,又搞科学研究,要抽出整批的时间来,是有困难的。所以就开始把零碎时间拾来用。怎么用法呢?苏老说:“如果你那时到我的办公室来,你就会看到我的办公桌上,右边放着公文,左边放着书籍杂志。我批阅完了右边的公文后,就拿起左边的科学书籍杂志。尽管室中的电话声、谈话声很嘈杂,我都不在乎,好像没听见似的。”可见他专心致志的程度。巧用时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时间的利用率。苏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每天清晨,他醒得较早。起床后做了健身操,还能阅读古诗,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上午开会前的一段时间用来阅读文件,晚上睡觉前,还要记几笔日记。散步、聊天的时间,有时也被用来构思诗作。在每周日程排满之后,苏老还能见缝插针,接待记者的来访、朋友的座谈。在他那里,时间已经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了。
  苏老惜时如金,他的时间观念是很强的。1978年8月21日,是原先规定小型科学讨论班开展活动的时间,可是正遇大水猛涨。几个青年教师望着窗外的雨帘和地上的白茫茫积水,相互议论着:“看样子,苏先生今天不能来了。”但熟知苏老脾气的谷教授却以肯定的语气说:“苏先生一定会来的!”话音刚落,只见一位高挽裤脚、手撑雨伞的长者,蹦着没膝深的积水,颤颤巍巍地走到教室门前,准时参加科学报告讨论会。那年,苏老已74岁高龄了。
  “为学应须毕生力”。这是苏老勉励青年刻苦学习的一句诗,也是苏老治学的真实写照。苏老年事已高,但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动。苏老说:“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做学问。否则,养得再好、再老,又有什么意义呢?”苏老把毕生精力都投注到科学事业和培养人才之中去了,他提供的治学经验,也是我们一辈子学不完的宝贵财富。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苏步青精神的赞歌》《苏步青在浙江大学的二三事》《我陪苏步青故乡行》《梦里家山几十春》《自古物华天宝 从今人杰地灵》《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冬
责任者
苏步青
相关人物
谷超豪
相关人物
谷教授
相关人物
陈建功
相关人物
刘鼎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莫干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