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家山几十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95
颗粒名称: 梦里家山几十春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4
页码: 3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苏步青教授在复旦大学住所会见家乡来访者,回忆往事并展示他的诗作。他坚信自己的数学研究和诗作都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他还分享了自己爱劳动的习惯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历,强调历史的教训。
关键词: 平阳县 苏步青 教育家

内容

小车穿过复旦大学宿舍建筑群,缓慢地向只有一箭之遥的一座小别墅——苏步青老教授住所驶去。
  服务员鲁妈打开书房的落地窗,向我们使劲摇手,示意停车。面前是一条被黄梅细雨浇得泥滑的小道,伸向小洋房北面幽雅别致、花团锦簇的小花园。
  老教授早巳等候在大门口。他抢上前来,与我们热情地握手。
  高龄的苏老,步履矫健,双目有神,清癯的身躯却十分壮实,宽阔丰满的前额布满了一道道皱纹。由于过多地使用脑力,使得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似乎印证着这位阅尽沧桑的老科学家的生涯。
  “苏老,家乡人民想念您呀!”由于心情激动,我半晌才说出问候的话。苏老兴奋地说:“我也想念家乡人民啊!”亲切的话语,使我消除了先前的紧张情绪。苏老是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科技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数学理事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校长等30多个职务的当代名流,竟然在百忙中挤出宝贵时间,会见来自家乡而不相识的普通群众,怎不令人激动万千!
  在通向客厅的走廊上,我简单地向苏老介绍了和我一起来访的女同志——我的同事小张。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语系复杂的交谈,苏老听说小张是上海人,所以,他对小张只说上海话,我与小张原以为苏老离开平阳几十年,只能使用普通话交流感情,所以,对苏老只操普通话,而我与一直在平阳工作的小张却互说平阳话。不料,苏老突然用标准的平阳乡音——闽南话,赞扬起上海籍的小张把平阳话学到了家。音调、切字和流利的程度,没有可挑剔的地方。苏老自十几岁离开家乡赴日本留学至今,是少有机会接触乡音的。老科学家的惊人记忆力和对家乡的爱恋使我十分敬佩。他乘兴吟诵了唐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句诗:“乡音未改鬓个毛衰”,引起大家一阵欢愉的笑声。
  于是,我建议一律使用家乡话,大家欣然同意。
  鲁妈为我们沏来味醇可口的家乡绿茶。苏老不时地把装潢精致的上海香糖放在茶几上,亲热地说:“吃吧,不要客气,一家人嘛。我在东京留学时,只要见到中国人便视为一家人,今天我们也是一家人。小张出生在上海,爱人、子女、工作都在平阳,平阳是你的第二故乡,那我们更是一家人啦!”温存体贴的家常语,说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沙发上放着的几张用复印机复制的香港报纸,引起我的很大兴趣。《苏步青与诗》大标题,占据着各家报纸的显著版面。一家报纸说:“很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教授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又是一个造诣很深的诗人。”不错,就港报选载的部分格律诗而言,即足以证明苏老的诗作艺术精湛、风格独特、手法娴熟、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感情充沛。他写了很多诗,但由于他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数学研究,所以写诗只不过是他触景生情、偶然挥就的消遣而已。大浩劫的10年,林彪、“四人帮”莫须有地给他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日本特务”的帽子,科学研究被迫停下来了。“劳动改造”之余,苏老把自己的作品汇编成集,命名为《原上草》。大概来源于白居易的《古原草》一诗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老自喻“原上之草”,任凭林彪、“四人帮”无情焚烧,待到春回大地,依然繁茂如初。显然,即使在那种人妖颠倒、棍棒当头的逆境中,他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充满信心。苏老还是一位非常富有生活感情的人。他的华籍日本夫人去年回国探亲的时候,他为她写下了依依惜别的“饯行诗”;探亲中期,他万里邮寄渔书,写诗抒发自己对在富士山下的夫人的深情怀念;探亲期快要结束之际,他又挥笔写下了含情脉脉的诗篇,飞越大洋,透露自己盼望夫人早日回到她的第二祖国幸福团聚的良好意愿。
  透过落地玻璃窗,隐约可见庭院中繁衍蔓延的瓜藤和枝繁叶茂的花卉。瓜棚下几个青嫩的小果,在月光下显得特别可爱。从谈话中我们得知,苏老每年都在窗外这片小小的空地上种植冬瓜400余斤;从育苗、移植到浇水、施肥、除草、培土,一切亲自动手。他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从中也得到不少的乐趣。况且,自己劳动的果实,吃起来更感香甜。苏老出身于劳动家庭,从小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直到今天,每当他提起当年在带溪岸边蹬水车,卧牛山坡挖红薯,水尾山下耘稻田的情景,总是津津乐道。家乡的老人们都清楚地记得,他在日本留学假期回乡的第二天,就换上粗布服,卷起裤脚管扛起锄头,光着脚板下地,扶犁耙耕田挑便桶撒粪……你可从他的诗作右上方,看到这样一方钤印:“卧牛山下旧耕农。”
  说话间,鲁妈把一杯刚熬好的中药摆放在茶几上,催促苏老趁热服用。见此情景,我心里惴惴不安地问苏老是否受了风寒?苏老呷了一口,吐掉药渣,用手指着后脑勺,诙谐地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给我留下的伤痕——脑震荡。总算还好,经过长期服用中药,已逐渐减轻。”喝完药汤,苏老侧身靠向长沙发,长长嘘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文化大革命’教训深刻啊!”然而,苏老接着说:“天亮了,黑暗过去了,我们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春天到了,苏老又焕发了青春。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苏老目前正夜以继日地进行科学研究,他主动提出带研究生;还到国内外各地作学术演讲……
  交谈中,我顺便提起刚才司机想见见苏老的事,想不到苏老责怪我为什么不让他进屋坐一坐,喝杯茶。这件小事,使我很受感动。一个德高望重、誉满天下的学者,却如此尊重一个普通群众。
  谈话中,苏老还询问了故乡的许多情况,对宋代爱国诗人林霁山坟墓保护得怎么样,卧牛山有没有栽树造林,童年时代的伙伴身体是否健康都一一问到了。说着,他从沙发上站起来,拉开书橱门,拿出一卷宣纸,即席挥毫写下了七绝诗一首:“梦里家山几十春,寄将瘦影问乡亲:何时共赏卧牛月,袖拂东西南北尘?”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来访前,我在晚饭时间拨通了苏老公寓的电话。苏老的第一句话是要我“尽量把话说得简单些”。我知道,时间对他来说是特别宝贵,然而当他知道这是从家乡来,而且还曾是得到他的赞赏和支持的《霁山笔会》成员以后,不知不觉地把“尽量把话说得简单一些”置于脑后了。将近半个小时的交谈显然没有解决苏老思乡之情,他思索片刻,决定第二天去虹桥机场迎接外宾,利用晚上出席宴会的时间接见我们。从他在耳机旁查看自己一周活动日程安排的自言自语中得知,他再也挤不出以分计算的时间作额外安排了。
  小孙女拉着母亲彬彬有礼地向爷爷请了晚安,要上床了。我与小张不约而同地看了一下手表,啊,该告辞了!
  苏老没有丝毫倦意,为我们引路送行。当我们深情地握别在复旦宿舍前的时候,已是人们甜睡在梦乡里的时间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苏步青精神的赞歌》《苏步青在浙江大学的二三事》《我陪苏步青故乡行》《梦里家山几十春》《自古物华天宝 从今人杰地灵》《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步宽
责任者
苏步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黄梅县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成集镇
相关地名
带溪乡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七绝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