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苏步青故乡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94
颗粒名称: 我陪苏步青故乡行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5
页码: 27-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苏步青,著名数学家,回乡探亲并参观教育设施,强调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他深情回忆故乡,关注故乡的教育和中小学生成长。在平阳一中和母校,他与师生分享人生和理想。此行后,他写下《故乡之行》,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关键词: 平阳县 苏步青 教育家

内容

苏步青同志是中共党员,也是民盟会员。他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更是名扬海内外的国际数学大师。我那次陪他故乡行,已是25年前的事情了。
  1987年9月18日和19日,85岁高龄的苏老回到了故乡平阳探亲、参观。此前,1950年他也曾回到腾蛟,离这次归来已37年。他当时身为民盟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并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虽未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亦已属2级保卫的高干。时任平阳县委副书记的我,那次是代表县委、县政府班子全程陪伴他故乡行的。
  当时温州还没有通铁路,更没有客机航班,苏老是从水路归来。在《赴温州舟中作》一诗里,他淡而有味地写道:“申江北望思悠悠,身寄铁轮南下舟。永夜涛声摇远梦,半窗月色报清秋……”
  18日那天,先雨而后晴,像老天爷特地为还乡白发游子洗尘。一大早,县府就派车前往温州安澜亭码头接苏老。县电视台记者也一起前往,全程跟踪采访,录音摄像。我是到飞云江南岸接他的。他身穿一套浅灰色中山装,满脸慈祥,额头上的皱纹又多又深,像个老农民一样。虽然已85岁,精神却还很好,看去身骨架子也硬朗。了解我是腾蛟人后,他就同我用本地方言交谈,令人感到很亲近、很亲切。
  和苏老一起坐在小车上,从他的神情和言语之中,我看出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身在异乡而心系故土,他一直关注故乡的教育事业、关心故乡的中小学生成长。他一踏上平阳的土地,就到自己的母校———平阳县小视察。
  在县小的欢迎大会上,小朋友给苏老系上红领巾,并献上鲜花。苏老在台上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勉励小朋们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说,有共产党领导才有我的今天,有共产党领导才有你们的今天。你们艰苦朴素不能忘、勤奋学习不能忘,要做“四有”新人。台下师生们的掌声,一阵又一阵地响起。尔后,在校长杨须友等的陪同下,苏老参观了明亮的教室和花园般的校园,对县小近年来取得的杰出成绩,赞叹不已;说母校旧颜换新颜了,可喜可贺!他还勉励杨校长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把学校办得更好。
  在校园里的立鹤亭前,苏老系着红领巾和老师们一起合影。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桂连、我和县人大副主任林声足,都坐在他的身边。立鹤亭中竖立着苏老的《卧牛山谣》诗碑。此诗长达36句,252字,仿用民谣体,概述了“卧牛山下农家子”苏步青一生的诗化经历,大俗大雅,声情并茂,令人叹为观止。诗中有“鹿城负笈遭人咄,不料鸡群能立鹤”句,故称此亨为“立鹤亭”,以鼓励小朋友们树立“鹤立鸡群”的志愿。
  这天下午,我们又陪苏老到平阳一中视察。他抬头看到校门口自已题写的校名,说是陈旭光老师专程赶到上海请他写的,说他还为平一中写了校训:尊师、重道、敬业、乐群。在视察过程的漫谈之中,他语重心长地和师生们谈及了人生和理想。他说,要注重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受到的教育。人在这个时期精力旺盛,无论学习什么都容易记牢。人的一生时间有限,必须充分利用起来,不能“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9日天色很好,晴空万里。我们从县城驱车来到苏老的出生地腾蛟,才8点多钟。他是高干,出行有不少硬性规定,行程是保密的。这回到县小,连县教育局也不知道。为了避免引起群众围观等情况的发生,我和区公所几个同志只陪他到大溪边看了看那几间故居,随即匆匆离开。这次只有偶然碰到的近亲远戚,才有幸和他见见面、握握手;等众多亲友赶来,他早已离开。
  旧地久别重游,苏老当然心旌摇曳的。鹅卵石的小路依旧,杉树板的门台依旧,但“村中父老几人在”?面对大庭院里的“七姐妹”古藤和厝后的古井,他由衷地说自己真想回来“重作农家子”。石板桥卜流过的溪水,使他记起了自己不久前为带溪小学题了一首小诗:“小溪流水日潾磷,万代千秋无限春。不断跟踪勤学习,他年‘四化’作才!他回到上海写下了《故乡之行》,切实地描述了这次故居行,读之令人动情:“舟车南下二千里,来饮家乡古井水。白尽鬓丝不自量,尚期重作农家子。近亲远戚齐围观,忽见青葱卧牛山。当年牛背讴斜照,今朝钿毂涉清滩。林中父老几人在?执手乡音犹未改。问我离家几十年,此番为何不多‘呆’?我谢乡亲:…非不思,欲为人民尽余微。待得神州四化时,重回故里寿一卮!”在腾蛟区公所就餐时,苏老对端上的那一‘大碗连皮煮的毛芋最感兴趣。他边剥皮边吃,吃得津津有味。腾蛟的毛芋最好吃,这种“乡味”他几十年没尝到了。
  19日下午,陪苏老重游南雁。1940年他曾到南雁一游,写下了《南雁爱山亭晚眺》等诗篇,留下“牛背只应横笛晚,羊肠从此入山悠”和“云飞千嶂风和雨,滩响一溪夏亦秋”等佳句。他正和我讲起自己曾在会文书院读过私塾,小学毕业于平阳县第二高等小学(今水头一小的前身)时,车子已抵碧溪渡口的五色棋子滩了。
  苏老看见水光潋滟,风光依旧,喜形于色。他由县府办、县招待所两位女生搀扶着上渡船下渡船;尔后,又以步代车,一步步登上“矗立遏行云”的东南屏障,一步步登上雄俊高逸的云关。85岁的长者竟有如此的信心、决心和体力徒步爬山,实在令人惊喜。我问他有何健康长寿之秘诀,他笑道:“我坚持每天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走5圈,中餐和晚餐各饮两小盏白酒,这也许就是‘长寿经’吧?”
  翻过云关,没有走进仙姑洞,我们踏着铺着枫叶、竹叶的小径下山。穿过鸣玉亭,迈过照胆潭边的磴步,再爬上东洞,苏老和我们登上了始建于宋代的会文书院。这里论风景,别有洞天:论文化,令人高山仰止。传说朱熹曾来过此地,而苏步青、苏渊雷的确于此读过私塾。走到“雁山第一泉”水井旁,苏老用小碗舀起泉水甜甜地品味着,叫我也喝几口。他用方言幽默地念道:“甜勿甜呀,家乡水?亲勿亲呀,家乡人?……”他对我讲,这里的孙衣言和宋平子对联真做好,孙是曾国藩门生、宋是李鸿章赞誉的“海内奇才……”
  苏老也在《故乡之行》中记载了这次重游南雁,写得情景交融,引入入胜:“驱车向晚入南雁,迎客溪山秋有讯。夕阳渡口一舟横,占木丛中千嶂见。华表峰前夜梦君,如今无处可招魂。明朝拾级攀登上,依旧孙联榜会文。门前溪水响磴步,仙姑古洞拥云树。迢迢游子净红尘,袅袅香烟馨白雾。云关遥望将军岩,屏障东南千万年。俗骨欲留无有缘,爱山亭畔独留连!”
  苏老是数学家中难得的杰出诗人,诗人中仅有的数学大家。他小少离家,却一辈子乡音难改,说自己的诗都是用平阳土话推敲出来的。苏老常借诗词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人民的劳动创造。有时还把自己的诗写成条幅赠送国内外友人,以文会友,进行海内外文化交流。
  我们是在温州华侨饭店送别苏老的。整整两天的零距离接触,让我见识了苏老的人格魅力、语言风采,心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听说我不仅是他腾蛟老乡,还是他的一门远亲,执意地站起来向我敬酒,并他自己先干。我从不喝酒的,为表达心意,也不得不干了,很快就见杯盘摇晃了。这杯酒正是苏老心底浓烈的乡情呀,它让我至今难以忘怀,至今还会酒香扑面!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期》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苏步青精神的赞歌》《苏步青在浙江大学的二三事》《我陪苏步青故乡行》《梦里家山几十春》《自古物华天宝 从今人杰地灵》《苏步青教授治学的故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白植俊
责任者
苏步青
相关人物
杨须友
相关人物
陈桂连
相关人物
陈旭光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苏渊雷
相关人物
孙衣言
相关人物
宋平子
相关人物
李鸿章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87年9月18日...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腾蛟镇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云关乡
相关地名
东洞镇
相关地名
溪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