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浙江义乌召开,在这其中,来自平阳民间的施氏特效烫伤药作为温州传统医药的代表之一在博览会中首次亮相,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荣获优秀参展项目。
传统医药是“非遗”中独特的一个分支,为了让长期流传民间有独特疗效的“偏方”“土方”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温州非遗评选自第二批开始设置了传统医药这个类别,2010年,平阳县昆阳镇居民施贻敏家祖传的施氏特效烫伤药,以其药物独特和疗效显著入选第四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清初乐清医药世家,发明特效烫伤药
施氏特效烫伤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清代初年。据《施氏家谱》记载,施氏先辈居住于风景秀丽的中雁荡山边的乐清市柳市蟾河堡,在当地有“诗礼传家”之称,清乾隆年间曾编撰《雁山志》十三卷的著名学者施元孚便是蟾河堡人。自古以来,施氏族人耕读持家,代有名医,特别是已故的施立明教授,是著名的遗传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医药学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我国基因学的奠基人之一。
施氏特效烫伤药是清初施氏先辈利用本地草药创制的,这也是施氏家族悬壶济世生涯中造福温州民众的一大发明。温州地处亚热带海洋气候区,夏秋气候湿热,人们在劳作时,常常会大汗淋漓,口渴腹饥,因此民众普遍有喝伏茶、吃米粥的习惯。而往往在这过程中,会不小心发生烫伤事故。尤其是幼儿好奇心强,自制能力差,活动频繁,常常会因为碰到或扒翻热锅、热壶、暖水瓶而发生烫伤,除此之外,孩子因玩火、玩鞭炮遭到烧烫伤的事情也频频发生,施树瑚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以温州本地草药为原材料,多次进行试验,终于制成了专门用于治疗水火烫伤的价廉、效佳的特效药。
施氏特效烫伤药,清末传入平阳
施氏先辈发明特效烫伤药后,从此该秘方就一直在施氏族人中流传。到了清代末年,施氏后人施立宰举家迁居平阳,在昆阳镇县前街以悬壶行医为业,特效烫伤药也随之传入了平阳。
施立宰,字静卿,号祝三,平生崇尚医德,认为“医乃仁术”。他在继承祖传医学之外,还遵循其先祖“人不可泥古,不可溺俗”的遗训,博采历代医家之所长,师古而不泥古,学今而善化用,其在临证诊治中强调辨证施治,故能对症下药,立竿见影。其创制的许多经验方,都以价廉效佳而著称,从医五十余年,声誉卓著。施立宰生平精通内外妇儿科,擅长治疗温病、痘疹、疔痈,尤其擅长治疗水火烫伤。
施立宰在救治水火烫伤方面,继承祖辈医术,做到细心体贴,细致周到。一次,在诊治一位被开水烫伤的6岁男孩时,见其面颈、胸腹、大腿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出现了皮肤潮红、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和轻度水肿,表情痛苦,另有壮热、烦躁、口干等症状。施立宰当即清理疮面,敷以烫伤药后,小孩即感疼痛缓解,随后通过两次细致清创,抽掉疱内的渗出物,几天后,创面全部干燥愈合,并没留下疤痕。像这样水火烫伤的患者,时常遇到,施立宰通过自己的高超医技,一一予以治愈,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在从医过程中,施立宰不断地总结临床经验,写下了大量的医案笔记。他为了后人能更好地继承与发扬祖辈的医术,还将医学内容写成诗歌形式予以留传,并反复强调,“医为仁术”、“以德为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要求后人注重医德,为民造福。据了解,施立宰留下的医学书籍及医案笔记多达六个书柜,不幸绝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
施氏特效烫伤药在平阳经历了百年的传承后,由于时代的变迁,大多数后辈都已从事别的工作,现仅有第四代传人施贻敏将其传承下来。
施贻敏现年46岁,其自小跟随长辈学医,精通民间草药和医术。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经常孤身入山采挖草药,探求草药的功能和作用,其足迹踏遍平阳的山山水水,许多人都称呼他为“平阳的李时珍”。2007年,施贻敏受平阳县有关部门委托,对《平阳县植物志》进行修订。在半年多时间里,他深入山区农村,对平阳的植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对书中的植物品种和药用功效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
1986年,施贻敏在平阳县昆阳镇县前街开设草药行至今,用祖传的施氏特效烫伤药救治了众多烫伤患者。施氏特效烫伤药以其显著的疗效,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知晓。特别是其被列入温州非遗项目的消息被各媒体报道后,附近各县市众多烫伤患者也纷纷慕名前来求治,其名气也越来越大。2011年9月,施贻敏还被评为平阳县首届农村乡土人才。
施氏特效烫伤药,地方特色鲜明
施氏特效烫伤药在医疗中,只须用少许药粉用清洁菜油调敷患处,用药时间短,患者用后愈合时间快,止痛消肿,生肌无疤,适用于多由火焰、热水、蒸气等引起的损伤。敷药后,患者均感到明显痛止,局部渗出减少,肿胀消除,创面干燥成痂,愈合后无疤痕,尤其适用于小面积火烫伤,有突出的效果。施氏特效烫伤药跟市场上出售的其他火烫伤药膏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用药部位,一旦药粉粘附在烫伤疮面上,就不必再换药,直至疮口愈合,药粉会自动脱落。同时,该药在制药过程中,采用古老的煅灰形式达到现代的消毒灭菌的功效,具有独特的制药技艺。
施氏特效烫伤药的主要药物成分为金樱子和马尾松树皮。金樱子,平阳方言中称为“鸡股臀阿”,生于向阳的山坡,在浙南山区十分常见,其味酸涩,性平,果实和根入药,具有固精涩肠,缩尿止泻之功效。马尾松,属松科植物,常绿乔木,分布于山区半山区,为浙南主要林木之一,全年皆可采集备用。其性温,味苦涩,有祛风理湿、活血镇痛等功效。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松皮,别名赤龙皮,主治痈疽疮口不合,生肌止血。治白秃,杖疮,汤火疮。”金樱子和马尾松树皮这两种药物均来自于浙南本地山野,简单可取,药源充足,可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施氏特效烫伤药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其与众不同的加工制作过程。其制作工艺堪称是一道慢工细活,在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相关器具也是最原始的、最是具有传统的特色。这些传统的器具在所有制药工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道工序为备药。先将采集来的金樱子根和松树皮用清水洗除泥土杂质,其中金樱子还要用刀剥取根皮备用。然后用竹匾装药放在太阳底下翻晒,使之干燥,再检除异物和非药用部分。干燥期间还要注意清洁卫生,防止污染,以保证用药质量。
第二道工序为切制。用切刀将干燥的松树皮和金樱子进行切片,切得越薄越好。
第三道工序为捣研。将经过切制的药物薄片,放入石臼或铜钵中捣碎,直至为粉末,再将粉末放入研碗中将其研为极细粉。
第四道工序是过筛。通过捣研的药粉末放在竹筛上左右摇摆,使药物细粉末逐渐过滤,以达到用药要求。
第五道工序为焙干。先将湿纸放于罐底,再将过筛的药粉放置罐内,盖上盖子,用慢火加热以缓缓烘干,焙时火力宜小,避免将药物焙焦。
最后一道工序为装罐。将焙干的药物放凉后装入清洁的药罐中,以备使用。经过这几道工序,施氏特效烫伤药就算制成了。
施氏特效烫伤药是温州民间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发明的,其发明既是由本地的气候环境应运而生,而其药物组成部分又来自本地乡野,可以说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然而在经过三百多年的代代相承后,包括施氏特效烫伤药在内的温州传统医药如今正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民对传统医药的认识在淡化,认为草药不具备消毒杀菌的条件,产生了怕用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人去寻求西医治疗。
二来,因为传统草药价格低廉,赚钱不多,所以很多年轻人宁愿去从事其他行业,也不愿意去学这祖传的传统医药,使传统医药治疗处于后继乏人和濒临失传的局面。施氏特效烫伤药在传承三百年后,如今的平阳施氏族人中,也只有施贻敏传承了这独特的医术了。现施贻敏一有空暇,便教自己的孩子学习传统医药知识,希望这独特的医术能得以传承下去。
在施家代代相传的施氏特效烫伤药,以其简便、价廉、效佳的医药特点,三百多年来,深受广大火烫伤患者的赞誉。加强对施氏特效烫伤药等传统医药的保护和宣传,既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护濒危中药制作工艺的需要。在此,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对包括施氏特效烫伤药在内的温州传统医药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之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以更多地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