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平阳文艺史上是个辉煌的一年。平阳县越剧团经过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剧《宫墙柳》在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上一鸣惊人,好评如潮,捧回了众多大奖。从此,剧团进入了振兴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省越剧舞台上。
为了繁荣平阳文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经济建设,平阳县委、县府积极扶持平阳越剧团。
一、财政加大了投入;
二、注重人才培养;
三、狠抓剧目建设。
1992年,为了争取参加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从各方面予以支持,打造高质量、精品位的参赛剧目。首先,挑选了平阳籍的著名剧作家郑朝阳(现任温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宫墙柳》。并聘请了著名导演俞珍珠、著名舞台设计师罗志摩、著名作曲家吴尚义等担任剧目的二度创作。
通过广求名家名师指导,全体演职员的能力合作,顽强拼搏,终于被选上参加省第五届戏剧节,大获丰收。
省第五届戏剧节《宫墙柳》得奖情况。
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授予“花仙奖”,《宫》剧编剧郑朝阳和导演俞珍珠获艺术委员会的“金艺奖”
《宫》剧优秀演出奖
剧本一等奖(郑朝阳)
导演一等奖(俞珍珠)
舞美设计一等奖(罗志摩)
音乐二等奖(吴尚义、钟万昌)
灯光设计奖(陆文含)
演员一等奖(朱晓平)
演员二等奖(张雪清、王学玲)
演员三等奖(陈华松、苏素云)
县文化部获组织奖
浙江省是戏剧大省,艺术团体众多,强手如林。一个沿海边远县的集体所有制剧团,能够推出一台建筑在传统题材上的新编历史剧得到现代艺术精神的强烈激射,在精神境界,表演程式上,都取得了较大突破的艺术精品来,在省城引起了轰动。得到了领导、专家、观众们一致肯定和热烈赞扬。一位戏剧家感慨地说:“南雁飞出了金凤凰。一个县级剧团,能演出如此好戏,真令人叹服。”
从此,平阳县越剧团进入了一个振兴时期。县委、县府更加重视剧团的建设,加大了经费的投入,全体演职员精神奋发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丰富上演剧目,提高演出质量,深入农村演出,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4年7月中旬,省《戏文》刊物,由常务副主编率领的记者组,专程前来平阳,进行为期6天的采访。采访对象有县委书记董希
华、县长王擎峰,编剧、导演、团长、主要演职员、音乐、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工作人员,采访文章达27篇,摄影作品100多幅,全面反映了平阳越剧团的面貌,在当年10月出版发行了专刊,在全省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1994年中国小百花越剧节在停放兴行,县府决定县越剧团《宫墙柳》参赛。县长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还在百忙中到剧团作动员,他鼓舞全体演职员要齐心协力,进行背水一战,争取参赛,为平阳人民争光。并表示如果能参加全国会演,将给剧团以重奖,从而大大激励全团人员的斗志和积极性。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常演不衰的《宫墙柳》经过加工排练后,更趋完美。经省文化厅选拔专家小组审查后,选定参加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演员朱晓平、王学玲获得了银奖,项逢林、苏素云获得了铜奖,誉满杭城。
1994年9月,越剧界宗师傅全香专程前来平阳,接收县越剧团优秀青年旦角演员朱晓平和王学玲为傅派关门弟子。平阳县府决定聘请傅全香为平阳越剧团顾问。这两件盛事,在全省文艺办成为美谈。进一步提高了平阳越剧团的知名度。
1995年,经省文化厅同意,县府决定,将平阳县越剧团改名为“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同年12月,为了表彰剧团全体演员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为了扶持平阳越剧团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县府决定,将剧团所有集体编制的演职员转为全民合同制演职员。县府这两个重大举措,使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这一朵在激烈的“争芳斗艳”中脱颖而出的奇葩,更加芬芳。
平阳小百花越剧团为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宣传平阳、树立平阳新形象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平阳县被命名为“浙江省模范文化地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平阳文化史上划时代辉煌业绩中,功不可没,将载入县文化志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