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在杭嘉湖的温州棚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74
颗粒名称: 清末在杭嘉湖的温州棚民
分类号: K254
页数: 4
页码: 106-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太平天国战争后,杭嘉湖地区劳动力匮乏,众多客民涌入填补空缺,促进农业恢复。革命党人敖嘉熊利用温台处籍客民众多的特点,在嘉兴建立“温台处会馆”作为革命活动据点。
关键词: 革命 劳动力 敖嘉熊

内容

鸦片战争后,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革命。咸丰十年(1860)二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陷杭州。十一年,李委成再陷杭州。十二年五月,侍王李世贤陷湖州,八月陷慈溪。太平军连续大规模入浙,浙江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的主要战场。战火所及,成千上万人被迫背井离乡,大量的人口直接或间接死于战火,导致1860年后一段时间里浙江人口锐减。特别是杭嘉湖地区,战时大批难民涌向上海等地。战后,战区的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
  浙江地方政府为了尽快恢复地方经济,1864年7月,经浙江省巡抚左宗棠奏准,浙江当局开始推行招徕垦荒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一些县还相应成立了“招农局”、“劝农局”、“招耕局”等机构,出示招垦并制定了优惠章程。如湖州府所定章程规定,凡来湖州垦荒的垦户在纳官租三年后,所垦之田十分之八作垦户自产,十分之二作为官户。当时温州府各县在这次战争中人口基本没有损耗,战前还存在人口增加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有生齿日繁,人浮于地,田不敷耕的现象。另外杭嘉湖地区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对其他府县的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来自本省的温、处、台三府和浙江相邻和相近的外省客民纷纷流向原战区,特别是杭嘉湖垦荒。光绪七年四月十九日《申报》有“闻杭嘉湖各属有招人垦荒之举,皆愿来。或携家而至,或结伴而行”或“春去冬归”或“集资置产不返,占客为籍焉”的记载。这些在原战区垦荒种粮,结棚而居,固称之为棚民。因相对当地原住民,又称之为客民。
  在杭州府,各县县志都有客民迁入垦荒种地记载。光绪《余杭县志稿》卷五《人口》还留下了非常具体的同治、光绪间迁入余杭县客民原籍人数的记载。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余杭且有22545户97233口,其中客民有7414户28499口,户数占全县33%,人口占29.3%。本省客民最多的算是温州府籍,有841户2983人,其次是台州府籍,有330户1324人。
  在湖州府,光绪《长兴县志拾遗》卷下《风俗》有“自粤匪乱后,客民垦荒,豫、楚最多,温台处次之,农忙作散工者,夏来冬去,又数千人”。民国《南浔志》卷三十《农桑》:太平天国战争后“郡西田荒旷尤多,温台人及湖北人咸来占垦”。习陈焕《德清县之物产及农村善》(《浙江建设月刊》1934年第12期):德清县“土著稀少、客民颇多,大都由安徽、河南、温州、绍兴而来”。
  在嘉兴府,金蓉镜《均赋馀议》中说,嘉兴府“自光绪间垦荒令下,客民丛集,有温台帮、宁绍帮,有河南帮、江北帮。”刘绍宽的《厚庄日记》民国三年3月5日:“在嘉善留一日,游东园各地。瓯民在嘉善种作者约三百余家,皆结茅而居。其田稍多者,皆亡雇工佣作,而已游息闾井,等于闲民,时或赌博,以丧其资,无识甚矣!”清末革命党人陶成章的《浙案记略》中即有同治间温台处三府的“瘠土之民”视嘉兴各县为“乐土”,“迁入者接踵”的记载。《浙江省人口志》称“嘉兴府的客民多数来自河南、苏北、两湖、安徽等外省,本省则多温、台、处三府籍”。
  《温州市志·人口》据《重修浙江通志稿》载:“清代后期,杭嘉湖地区太平天国革命多年,人口税减,田地荒芜。清末民初,温州各地人民相率迁往,其中嘉(兴)湖(州)为多,搭棚开荒,从事耕作。”这些迁往杭嘉湖地区的温州籍垦荒者的后代留居下来,以同乡同族相对集中居住,形成至今仍保持温州风俗,讲温州话的一些温州村落。
  民国《平阳县志》及1993年《平阳县志》,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不能说平阳县就没有去杭嘉湖垦荒者。近年,平阳县编写姓氏志时,有些姓氏到杭嘉湖一带调查,如山门西山林姓一支,曾派人到余杭等地统计垦荒者后裔的林氏人口。我所知道与我同乡的就有二户在嘉善垦荒。一户是练川(今属郑楼镇)姜口村的刘吉卯。刘吉卯的儿子刘观万老人(今年八十七岁)告诉我说,他的父亲是不情愿去嘉善垦荒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回到老家。另一户陈少东,是练川山下池地方人,他是刘吉卯的姐夫,二人同时率眷到嘉善。后来陈少东及他的儿子陈阿楠、媳妇先后死于疾病,他年迈的妻子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孙子陈碎拱回到老家。平阳县像他们一样在杭嘉湖垦荒者不乏其人,温属其他各县基本相似。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杭嘉湖地区呈现一片残破凋零的景象,土地成片荒芜,手工业、奄奄一息,劳动力严重缺乏。正是由于数以万千的客民涌入这些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劳动力不足,在当地成为种植的主要力量,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
  杭嘉湖地区的温台处籍客户众多,革命党人敖嘉熊看中了这个特点,企图在嘉兴建立“温台处会馆”。敖嘉熊(1874-1908),嘉兴人。字梦姜,号梦蛟。1903年到上海入受国学社,随后参加光复会,回嘉兴后与魏兰等组织温台处会馆,以此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敖嘉熊组织温台处会馆的具体经过,《厚庄日记》民国三年10月30日有详细的记述,全文摘录如下:
  “午后,到刘赞文处,询得清季敖梦姜事。敖,嘉兴人,与乐清陈乃新善,意在运动嘉湖棚民入革命党。来温,与乐人言:”温处棚民住杭嘉湖者极吃亏。凡有动案,皆委罪棚民,冤死不少,应于三府内主设一温处同乡会馆以联络之,整顿管束。善者扶之,不使被欺;不善者劝之,勿使为非;如果梗顽不化者,则听之。欲为此事,非得孙仲容先生总其事不可。乐人吴郁周、陈春波、石聘南、冯地造为言之嘉湖道,准予出示。敖遂因此置屋于嘉兴城外,向三府棚民劝捐,乃士循所知,遗吏官捕拿,敖、陈不折浙露其运动之本意,为嘉兴令何道,谓事虽甚善,而用人不妥,着行禁止。童道以告仲师,仲师甚悔来,始举办,而杭嘉湖同乡会馆事遂中止矣。”
  抗日战争时间,共产党员平阳龙尾乡吴可偏,于1938年受刘英同志重托,前往余杭等地从事革命活动。他就是在温州籍客民后裔中,以同乡关系联络感情,秘密发展党员6名,建立了党支部,还组织一支50多人的杭日自卫队,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1940年,吴可偏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壮烈牺牲。
  近150年来,迁往杭嘉湖地区的温籍垦荒者,以及他们留居下来后裔,为杭嘉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温州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相关人物

方浦仁
责任者
李世贤
相关人物
陶成章
相关人物
刘观万
相关人物
刘吉卯
相关人物
陈少东
相关人物
陈阿楠
相关人物
孙仲容
相关人物
吴可偏
相关人物
刘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