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端最久远、运用最频繁的当是地名(亦即地名文化)。这是传统文化最古老的触角,是传统文化中最恒久、璀璨的亮点。地名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意义和概括功能。地名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印证着民族的兴衰,诠释着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浸霪着民族精神的魂魄。地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
地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体现着政治性。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部族的兴衰,国家的分合,每每都要改变地名的思想内容和标帜。法国学者绍克吕说:“地理是横的历史,历史是纵的地理。”地名便是这“纵横”网络线脉上繁星一般的自然实体和物体的标记。地名的演变是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的见证,反映地域特色,体现地方的人文底蕴及历史文脉。地名是民族文化的胎记,是地方人民归属感的凝聚,是一部生动的地方人文教科书。
在浙江省鳌江流域,千年古县平阳与浙江省最年轻的人口大县苍南,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文积淀深厚,苍南的县名来历比较简单好理解,就是以在玉苍山与鳌江之南命名。但老平阳的地名由来有些历史渊源,下面是具体详解。
二、平阳地名来历
平阳建县始于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距今已经1700多年,据《宋书?州郡志》:“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屿船屯为始阳,仍复更名。”北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民国《平阳县志》亦作太康四年。但唐、李吉甫撰的地理总志书《元和郡县志》、明、弘治《温州府志》、隆庆《平阳县志》、清、康熙《平阳县志》、乾隆《平阳县志》等均作太康元年。而现在的一致观点就是以民国《平阳县志》为准。
千年古县平阳县的县名,曾有始阳、横阳之旧称,若从今名平阳的(公元914年)开始,到今天也有上千年历史了。此外,其辖区最著名的文化标志—一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也将近有千年历史。而且它还是浙江省第一人口大县苍南县之“母县”,而现在苍南县最早的7区1镇就“源自”老平阳县。
说到平阳这个名字,也有其尴尬的一面,就是很容易使人想到“虎落平阳被犬欺”一词,其实后者的平阳原意是指地势平坦明亮之地,跟现在平阳县毫不相关,用地理来对照,平阳一地多山地丘陵,主要占全境面积的65%,平原部分占35%,也不算地势平坦,但有趣的是,该俗语的另一句“龙游浅滩遭虾戏”,其中“龙游”居然也是一县名、浙江衢州市龙游县。
实际上,“平阳”一词最早的含义是传说中的帝尧之都(今山西临汾市),因地处平水之阳而名。温州平阳当然并非遗传自此。
作为县名,后者最早称始阳,来自其境内有始阳江,即今鳌江;次曰横阳,来自境内有横屿与横阳江(始阳江的后名);末谓平阳,来自五代十国时,即后梁末帝朱瑱乾化四年(914),吴越国王钱镠因横阳之乱被平定,继改安固为瑞安、乐成为乐清后,改名改出瘾来,取“平定横阳”之义,改横阳为平阳。古时钱镠如果想到跟古尧都(临汾)重名,为防被诬告僭越,或许还要改名吧。
平定横阳说只是平阳的命名的第一说,在《平阳县志》《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里均只列此说。另据考据,平阳命名与山有关,在北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平阳县条目也提到“邑有平阳岭”,潜台词也以山得名。《辞海》亦从该说。据《民国平阳县志》称县城“九凰山东南麓有道通岭门,曰铁岭,一名平阳岭”,则平阳岭在九凰山与岭门山之间。另据《今县释名》平阳县条目称“有横阳山、横阳江,晋因设横阳县,钱氏改今名,以在平水之阳为名,平水入横阳江”,则因水得名。另据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平水为横阳江上游支流。
三、平阳地名“阳”的含义
平阳县的县名,曾有始阳、横阳之旧称,但总带有一个“阳”字,“阳”在地名中,古汉语通常指南方。如《史记·周本纪》:“纵马于华山之阳。”,又《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南距阳榮,北极幽崖”,李善注:“郭璞《上林》曰:‘榮、屋南檐也,在南为阳。’”故“阳”有,山的南面、屋的南方、物体朝南之喻。但是,平阳县旧县治,居东海之西,南雁荡山之北,横阳江(鳌江)之北,无南可说,而“阳”又因何所指?
何谓“阳”?“阳”字在《说文解字》里的释义是:“山之南,水之北。”,而“阴”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山之北,水之南”,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水之南是阴,之北是阳。这个问题和中国阴阳学说有关。“阴”“阳”概念相对复杂,如:“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乾”为阳,“坤”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乾(干)”为阳,“湿”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等。
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中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带有“阴”或“阳”的地名,正是体现其地理方位,如:“华阴”在华山之北,”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淮阴”在淮水之南,“汉阳”在汉水之北“洛阳”在洛水之北……
用在地理上,有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岸为阳,南岸为阴的认识。这又与中国在北半球而太阳始终在南面有直接联系,如在南半球则会呈相反之势。中国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由于阴阳有这一层地理含义,所以古代许多临近山水的地名常用“阴阳“二字。南宋学者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有《郡县用阴阳字》一篇,开头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之语也,若山北水南则为阴,故郡县及地名多用之,今略叙于此。”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另外主要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概念形成时的古时中原地区,指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会从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阳照射到而北面则受不到阳光照射,所以山南为阳,俗称“阳坡”;山北为阴,俗称“阴坡”。水(河流)的方面,由于地形是西北高向东南渐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东流的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下淘,南岸相对高差大,是地形凹下的地方,水的南面岸下阳光反而照射不到,地势低湿,谓之阴;北岸则反之。
水的部分由於中国地形是西北高然后向东南渐低,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於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南湿北乾的情形,故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与山水称阳相关的地名居多,洪迈举例“百有五六十”,其中“山之南者”而使用至今的地名如嵩阳、衡阳、岳阳、咸阳、揭阳、弋阳……其中“咸阳”最为有名,《三秦记》解释其命名说:“地在九嵕(zǒng)之南,渭水之北,山水皆阳,故曰咸阳。”“咸”为副词,“全”之义。
居水北而以“阳”命名者最多,如沈阳、河阳、洛阳、辽阳、泗阳、沭阳、丹阳、洵阳(即今旬阳)、安阳、汉阳等古今沿用,其中“洛阳”为六大古都之一,其地势与咸阳类似,背山面水,其北负邙山,南归洛水,山水皆阳,故取水北之义名“洛阳”。在传统堪舆术中,背山面水被认为是风水绝佳处,称为“金星登殿”,描写山水的术语是:前有御池,后有高山。今武汉三镇的“汉阳”,依常理应在汉水北面,但现在汉水南面,据学者考证那是汉水后来改道的结果。因此,地名还与河的历史变迁相关联。杜甫《石壕吏》诗有“急应河阳役”诗句,“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以“阴”命名的甚少,洪迈认为“盖面势在背,自难立国邑耳”。但“山之北者”华阴、山阴最为有名,华阴在西岳华山之北,因西岳登山之路在北,故华阴得以立邑。山阴即浙江绍兴,因在会稽山之北而得名,是古越国都城。以“水南为阴”命名者,以江苏的江阴、淮阴最为有名,江阴是江苏名市,淮阴则是周恩来的故乡。人们延用这一说法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但有时阴阳命名之外,还配以南、北,如江苏有淮阴,历史上还有淮阳。但今安徽有淮南、淮北两大工业城市,皆以与淮河的地理位置关系而得名。从地理上看,以“阴”、“南”命名者皆在“水之南”,以“阳”、“北”命名者皆在“水之北”,与以山命名者“阳”与“南”同一位置,“阴”与“北”同一位置相反,这又与山水的凸凹形状相关。
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这一说法后来推广到整个中国。虽然古代中国的地名命名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一旦命名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更改,所以从古代到现代说起某个地方都能直接对上地方。
四、总结
由此观之,平阳县县名中的“阳”字,有水北之义。古代山西的平阳(临汾)命名也是这个道理。另外古时平阳县的主要河流鳌江又名“始阳江”,亦名“横阳江”,而县治(县城)置于江的北面,故此。在“始阳县”“横阳县”“平阳县”中的“阳”字,应有县治位于始阳江或横阳江北面之义。后世学者皆注释为“始阳江”江名之“阳”,而忽略了“水北”之“阳”,但是这样讲还是不全面的。
古平阳的又一别称“昆阳”,是以昆山(今九皇山)为依据,横跨山的南北两部,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但准确的讲应该是指今天的坡南部分。因为坡南位于山南水北,而今天的昆阳主要部分位于山北水北了,这里面主要指的是县治(县城)大体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