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教谕卢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65
颗粒名称: 平阳教谕卢镐
分类号: K092
页数: 8
页码: 50-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卢镐,浙东学派重要人物,继承并发扬黄宗羲的学术传统。他在《宋元学案》的编纂与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并致力于藏书与教育,为浙东学派在平阳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 史学 平阳县 卢镐

内容

浙东学派的经学、史学研究,由余姚黄宗羲开其端。《宋元学案》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部经典著作,李慈铭称其真奇书也!黄宗羲甫创草稿,鄞县全祖望(号谢山)续《宋元学案》。内称:“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忠文公宏父”,表彰平阳学脉薪火相传,自北宋经正、经邦陈氏诸兄弟得大儒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
  同为鄞县人的卢镐,其父卢培为黄宗羲的三传弟子,家有抱经堂藏书楼。本人为谢山门下高徒,与《宋元学案》传世关系巨大。晚年任平阳教谕九年,传浙东学派,张綦毋兄弟与叶嘉棆俱是其入室弟子。“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平阳学统渊源有自。卢镐执铎平阳,又播下一批读书种子。
  谢山高弟
  卢镐(1723-1785),字配京,号月船,浙江鄞县人(今宁波市鄞州区)。少奇颖,未冠补诸生。从师研究经史,然不屑以经生业自限。全祖望因修《明史》与总裁张廷玉不合,辞官归里,举办蕺山书院,卢镐得以执贽谢山门下。全氏出游,“每借秘本捆载以归。诸友闻先生至,尽集,各分携数十帙而去。阅毕彼此互易,而君最精锐,目五行下,日可毕十数卷,识解尤超绝,一览即能穿穴其间。先生目为高第弟子。其后君南游金陵,北抵都下,所至必访求经史遗佚及宋元明文集之未经流布者,遂涵茹一切。”(蒋学镛《卢月船墓志铭》)全祖望曾将答弟子卢镐、董秉纯、蒋学镛等所问经史疑义录为《经史问答》十卷,第七卷即就《大学》、《中庸》、《孟子》、《尔雅》提问答卢镐。乾隆十八年(1753),卢镐三十一岁,中举人。
  全祖望辑补《宋元学案》一百卷,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撰。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全祖望病重。他自知不久于世,便急召入室弟子董秉纯、张炳、卢镐、蒋学镛,夜以继日地抄录他的著作。至七月,《宋元学案》未刊刻,而全氏卒,底稿即归卢镐(月船)保管。距卢镐身后半个世纪,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冯云濠受督学何凌汉委托,校补付梓《宋元学案》。卷首《宋元学案?考略》即介绍卢镐其所藏底稿本:“月船外翰镐和姚江黄稚圭(宗羲裔孙)见赠原韵诗云:“南雷(黄宗羲)正学源流长,亭林(顾炎武)夏峰(孙奇逢)遥相望。甬上前贤多入室,蕺山俎豆传馨香。小泉翁既不可作,典型无复如中郎。遗书散漫孰收拾,末学执卷增彷徨。区区校勘力未及,敢效束皙补《诗》亡。覃思幸藉下帷客。助我尚赓求友章。何期双瀑老孙子,枉顾不劳置郑庄。黄茅白苇正弥望,忽见季干方崇强。秋雨闭门共商榷,足本拟续续抄堂。从今剞劂庶可望,告成五纬重辉煌。”(此诗收入《月船诗稿》)自注云:“梨洲先生《宋元学案》,经耒史(黄百家)、谢山(全祖望)两先生续葺,尚未成书。稿本今在余处,久思补完,之不及也。“又注曰:“君(黄稚圭)力任与余共成学案,谋即入梓,且欲续成《宋鉴》,索借余《平园》、《攻媿》诸集。”又续“梓才谨案:“谢山先生卒,其书多归同邑抱经堂卢氏。《学案》之稿亦杂入其中。月船先生字配京,乾隆癸酉举人,抱经之宗子,谢山高弟也。任平阳学谕。”
  学谕任上
  卢镐中举人以后,又参加近十次会试,但都未考取。岁月蹉跎,“平生不甚著书,古诗文辞又懒收拾”。尝注陈寿《三国志》,绘古今州郡沿革,厄于兵燹。后来亦致力于藏书,所收藏以诗文、地志为主,收集地志达六百余种。有诗写他“劫后犹存书万册,浙东遗籍此楼孤。秦宫幸脱阿房火,粤海如还合浦珠。”乾隆四十一年(1776)选授平阳县教谕,时已五十四岁。《鄞县志·本传》称:“秦蕙田、王鸣盛号称博雅,皆以畏友待之。礼闱分校者争欲得镐,而卒不售,谒选授平阳教谕。”又称:“平阳士习荒陋,不知学古。诸生来见镐,则以经史语之,习为之变。”其父卢培写信给他,称“永嘉尤宋大儒论学地也,当为诸生讲明宗派,而尤务以身先之”(《甬上卢氏敬睦堂宗谱》卷六《益一春亭公传》)。
  时汪增谦任平阳知县。此前,雍正进士张南英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修纂二十卷《平阳县志》。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何子祥在城西创办龙湖书院,张南英出任山长,并作《龙湖书院总记》,称“平邑书院,始于宋时陈经正兄弟受业二程夫子之门,归筑会文书院”。后张南英去世,一时文坛冷落,书院荒芜,所谓“士习荒陋”。
  昆阳学舍在坡南凤山咮岩之麓,卢镐居室未有名,偶读陆游《剑南诗稿》,放翁尝梦至一处,名凤山,其尤胜曰咮轩。卢镐因名室曰‘咮轩’,并赋《咮轩诗》七律四章,其二:“数峰回抱独成村,涧合东西曲绕门。种竹栽莲尽潇洒,摊书泼墨了朝昏。黄鹂白鹭参差集,绿柳红桃次第繁。往昔若开丞相府,荒烟蔓草久伤魂(俗传秦丞相桧在永嘉时欲卜此地为宅,陈彦才知之献为学宫)。”
  作为谢山弟子,经学、史学大家,卢镐自然要介绍如日正午的浙东学派,传黄宗羲、万斯同的浙东史学,也必象其师全祖望一样向弟子作《经史问答》。卢镐深明浙学隆盛始于永嘉,承其父旨意,与学生论永嘉学统源流,娓娓不倦。尽管不苟言笑,对学生严格然而不乏亲切。和学生出游,书示诸生:“朝出城南游,铁工朝炼铁。暮从城南归,铁工暮炼铁。吾侪废学游,铁工心不易。炼铁成坚钢,吾心似顽石。吁嗟学道不如工,偶尔书此自警惕。”
  赴任不久,天旱喜雨,歌为汪明府作:“横阳山水清且滑,横阳土地膏且粘。自公下车阅五载,风雨岁岁常和甘。”“蓬蓬勃勃起大北,洋洋洒洒昆山南。初闻莒溪山锯声,透出青巉岩倏睹。南雁荡移来白云,洞前之玉帘丝丝。”后黄梅接任,贪赃枉法,心情也趋黯淡。直至卢镐身后,浙江提督学政窦光鼐按试平阳,童生杨中在试卷中胪列黄梅贪酷罪状,酿成惊天大案,自是后话。
  昆阳学舍种竹成林,秋夜风雨独坐黄蔑舫听之清沁心脾。病愈也往旸岙溪畔钓鱼,春日泛舟郭外。前(钱)仓看红叶,因宿洞洋寺,夜半以公事下山,口占称:“偶寻红树向江边,直上高峰正醉眠。夜半朦胧下山去,微官到底不如闲”。清明偶书:“客里清明度八年,不闻玉笛亦凄然。柳能爱客偏多舞,花不逢人只自怜。”岁暮思乡,率意画梅花,更题一绝:“九载茕茕处海陬,写梅聊以解离忧。归来更觉凄清甚,纵写梅花不解愁。”
  门生诗友
  张南英身后,一时平阳俊贤集于卢镐门下。授课之余,时常徜徉山水,留连林下。初夏与张潜也(綦毋)、顾青芳、清济、清标、徐凤来、管余诸生游荪湖,集护法寺(一名护法院,唐大中年间建)。称“荪湖林壑之美,不减兰亭。既策杖以披云,仍归舟而载月;唯思山水友朋之乐,能无仰观俯察之情。”遂分韵赋诗,又赴芗林寺观瀑。张南英数子,长子元品,字上(尚)可;次子张綦毋,字大可,号潜斋(潜哉、潜也);三子元吾,号菊涧;五子元启,号兰畦,均能诗,皆随卢镐游。卢镐与张尚可、孙湘游郭(葛)坛庵(在西郊沙冈),次尚可韵:“我懒逢人只思睡,惟爱游山差遣累。”张二潜斋见诗,和其兄尚可次韵见寄。卢镐再次前韵:“从来高士达世情,豹隐不厌南山邃”,结语:“安能终日守一窗,头白眼眵窥文字,”又注:“时阅诸生卷,颇烦,故戏及之”。先生还是蛮风趣的。雨中坐龙湖书院,张二潜斋以叠和《咮轩》诗,又《叠韵自题白石山房诗》见示,卢镐仍叠前韵四首。其一:“漠漠江城梅雨天,城西丈室厌盘旋。忽惊丽句连篇富,如听深山赴壑泉。举世竞知长袖舞,斯人能爱伯牙弦。霁山宅里留清气,重睹英灵五百年。”其二:“锦屏峰宅王官谷(霁山有赵奥别业在锦屏山,即司空表圣之王官谷也,潜斋所居近之)仲蔚蓬蒿正塞门,百首雅吟搜散逸(潜斋有昆阳百咏,搜罗极富),一巾独漉过朝昏。暇追乡里田园乐,闲芟庭除松竹繁。可有小红低唱否?免教寂寞慰诗魂。”卢镐子卢沣,长期随父在平阳生活,与张氏兄弟及叶嘉棆等甚为相得。卢镐辞教职,卢沣归浙东,叶嘉棆赠诗《送卢芑塘沣归四明》:“十载相逢浙水西,豪情共指楚云低。送君江上难为别,怕见孤帆一片飞。”
  叶嘉棆(1744-1811),字秀林,号筼林,为卢镐得意弟子,传其学。作有《荆山》诗云:“凫绎称纯石,兹山泼墨浓。藏身遗古洞,作贡少孤桐。海舶占朝雨,林居傍白峰。品题经太史,又见月船翁。”其诗注曰:“潘稼堂游雁荡,言此山大似凫绎。卢广文并指此山森秀,应产异人。海舶又占顶上出云,必雨之候。”荆山为南雁荡山门户,卢镐睹其气象,情有独钟。《味轩》诗其三:“不筑沙堤住冷官,天公似与了诗缘。二林时送山中梵(左有东林、宝林二寺),半亩频窥水底天(泮池颇宽广)。一壑自夸真富贵,九年已作小神仙。西峰更爱如凫绎,终古灵光自岿然(荆溪山在西,纯石巉巉。予尝谓其酷肖峄山,而潘太史稼堂《游南雁记》已及之)。”其四:“峭石巉岩境最奇,宛然凤咮饮清池。不随鸡鹜争梁藻,独抱文章自晏娱。万里翘思云路外,一声长啸月明时。卓庵真个知非梦,补得龟堂数首诗。”叶嘉棆得乃师衣钵,在荆山下文溪书院旁筑尚志堂,著书立说,著作等身,不愧为全祖望再传弟子,新县志称其为“清中叶平阳唯一的一位学者”。此后荆山之麓一时成为平阳乃至浙南的一个人文中心。鲍台作为晚辈,时来拜谒,并在荆山设帐授徒。荆山东数里,有“横阳丰山陈氏,渊源文献世其家”(林景熙语),世称东塘陈族。叶嘉棆出,西塘叶氏远近闻名,东塘、西塘交相辉映,蔚为双璧。刘绍宽尝称“吾乡乾嘉间,文学之士以叶筼林、华文漪为最”。华文漪字菉园,为叶嘉棆晚辈,未亲炙卢镐,却是卢镐再传弟子,曾受学于张潜綦之兄元品。
  南雁情怀
  卢镐耽于诗,遗有《月船居士诗稿》四卷。收有五言古诗93首,七言古诗23首,五言律诗27首,七言律诗69首,七言绝句145首。同学弟董秉纯(小钝)序诗稿,称:“月船之诗,其官平阳之前,余所见盖十之五六。其高处直逼柴桑(陶渊明),其步险韵长歌亦不减眉山(苏轼)、遗山(元好问)一流,世之人皆能言之,不待余为表扬也。惟余辈畴昔侍谢山先生,先生所策励期许及朋辈自相敦督,不胜指计,今故墨俱在。如月船斯集,诚不负先生。”
  卢镐生性喜山水,尤钟情南雁丘壑。其《南雁纪游》组诗收有“西洞”、“浸苎盂”、“大石梁”、“月牖”、“连环洞”、“东洞”、“采药径”、“五色杜鹃林”、“鲤鱼滩”诸诗,民国《平阳县志》多有载,是难得的吟咏南雁佳品。唯《西洞(即仙姑洞)》一篇不见载于志,其诗曰“天怜绝世姿,卖珠补茅屋。凿此丹翠崖,聊以栖幽独。其上垂藤萝,其旁多松竹”。其《东洞》诗自注曰:“穿洞而北为会文书院故址,隔溪有棣萼楼。”赞颂经正、经邦陈氏兄弟“受业伊川门,筑室雁山麓。正学叶埙篪,大贤仰芳躅。隔溪两书舍,渊源谁似续”。民国时周喟编《南雁荡山志》,选入卢镐《月船居士诗稿》咏南雁诗13首。
  卢镐平阳任内,多次游南雁。《月船居士诗稿》内载《晓见玉苍山雪》五古诗,下注“南雁纪游”,篇末句“端坐到星残,晓峰见残雪”。民国县志和周喟山志未曾收,缘当时把玉苍山和钱(前)仓山也列作南雁景区内。一次又游南雁,穿东洞寻会文书院遗址,见隔溪有衣冠数辈,提壶挈榼随其后,盖黄氏诸生知先生入山,特地来迎接,酌酒歌诗到夜深。出山,乘簰数里至吴山,吴天伦留饮其家,时见“溪流荡漾春雨余,沿溪直到幽人居”,顿萌生“结邻往来可许否,我欲洞中来著书”之念。又游宝兴寺,“水挂层层石,松门一路幽”。宿石筠寺,次早将游仙姑洞,遇雨宿寺中。石筠寺在水头溪心章岙村蒲尖山麓,五代时僧愿齐开山于此。又赋诗云:“溪头石路滑,零雨更濛濛。仍返招提宿,难窥玉女峰。莫愁三里雾,且待五更钟。月姊窗前报,云窗已启封。”游兴大发。卢镐游迹曾达凤卧,为黄族作《黄直庵传》,是至今见到保留的唯一一篇文章。又题《德高望邵》匾额一块,为黄族所珍藏。

相关人物

陈肖粟
责任者
余姚
相关人物
黄宗羲
相关人物
李慈铭
相关人物
全祖望
相关人物
卢镐
相关人物
卢培
相关人物
叶嘉棆
相关人物
张綦毋
相关人物
张廷玉
相关人物
蒋学镛
相关人物
张炳
相关人物
黄稚圭
相关人物
顾炎武
相关人物
秦蕙田
相关人物
王鸣盛
相关人物
张南英
相关人物
汪增谦
相关人物
万斯同
相关人物
窦光鼐
相关人物
顾青芳
相关人物
徐凤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