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秋,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终于诞生了。黄溯初先生将价值三万一千九百银元的郑楼小学全部校产赠给温师,省府委任王学素先生为校长,招收师范部学生40余人,简师部学生50余人。前者修业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后者修业四年,招收高小毕业生。每个学生每学期享受25元助学金(按当时物价,可供半年伙食费还略有结余)。并在郑楼东堂设立附属小学,在张家阁村设立附小分校。由于温师规模不断扩大,班级与学生数增加,使原来条件差设施简陋的东堂与张家阁附小不适应温师学生实习的需要。
1938年,时任温师校长徐芳田先生考虑到学生实习基地的薄弱,计划再增设一所附小。经过一番实地考察,认为瑞安县林垟镇是个合适的地方。一是林垟跟郑楼近,只有六华里,便于管理与学生实习;二是林垟人口集中,经济较繁荣;三是林垟地杰人灵,人才荟萃,出过许多学者名人,文化氛围浓厚,于是将原林垟勤业小学改为温师附属小学。当时林垟镇乡绅及勤业小学校长陈泮滨先生欣然答应并十分支持。1938年,在勤业小学基础上,温师附属小学林垟分部正式成立。不久,张家阁附小分部撤销,林垟分部易名温师附小,郑楼东堂原附小改为分部。温州委任毛春华先生为第一任小学部主任(即校长)。
温师创办时,省教育厅指定该校负责辅导温州、台州两属12个县的小学教育。而附小必须具备示范性与试验性之特色,因此教学任务与实习任务相当之繁重。易名温州附小后,班级数与学生数急增,原勤业小学校舍简陋也显得不适应了。时任温师总务主任的胡定侯先生十分重视,在当时教育经费拮据的情况下,精打细算,在操场南首建成两个较标准的教室。还在文昌阁(该时已改作礼堂)后面河边盖一字形教室与教师寝室。后来我的先父缪增森先生担任小学部主任期间,又在浙南教育家、乡贤金嵘轩先生牵头下,向社会集资三千银元,在西首大路边建成两个标准教室,作低班教室。由于学校不断发展,校舍总是不够,于是借用比邻学校的林氏宗祠做教室,借用慧日寺禅房做学生及教师寝室。
温师附小教育与教学方面有着双重任务。既为普及国民教育服务,又作为温师实行基地,每学期都要接受师范毕业生实习与平时的观摩教学任务。因此办学形式必须多种多样,有单式班、复式班,有速成班(四年小学毕业),也有重点班、特色班。当时挑选师资的条件十分严格,要求十分高。一是要有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精神,也就是说要有敬业精神。二是要有师范毕业学历,并有某一门学科的专长。因此林垟附小确实名师荟萃。比如说自然教师王仰千、张体荣老师,后来都是瑞安中学与温州二中的物理名教师。美术教师郑胜孚,后来到瑞中任美术教师;音乐教师王冠千,可以说是才艺双全的音乐教师;数学教师叶世承,后来调到中学里成名教师,现在永嘉教育局退休。郁宗鉴老师调任温中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解放后附小老师基本上都提升到中学个别甚至到大专院校任教。又如现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美术史家林树中等专家学者也曾在附小执教。有的是小学教育的行家里手,如张奇、侯定远老师,后来调任温州五马小学(即今广场路小学)与瑞安实验小学(原永丰小学)校长。其实附小老师基本上都是小学教育的佼佼者,如宋质彬、陈文奎、张翊中、陈国西、余毓华等等,真是举不胜举。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幕后英雄”,他们默默地为附小作出奉献,如书记员陈熙民先生,他的钢板字(刻蜡纸)与毛笔字写得十分工整与漂亮。陈阿拱老司的后勤工作任劳任怨,师生有口皆碑。
因为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所以附小的教学质量也是名闻遐迩。许多家长舍近求远,带着子女慕名前来求学。住校生多时达数十人。大部分来自瑞平两县城之间的万全一带,包括平阳县城昆阳镇。真是“名师出高徒”,从林垟附小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升入瑞安中学与温州中学。后来成为研究员、教授、专家、学生、高级工程师的不乏其人。如早期毕业的李,现为浙江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在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方面研究成就卓著。解放前夕毕业的黄余楹与黄禄法,黄余楹浙江大学毕业后在航天工业部从事导弹、火箭等发动机的研究、测试工作;1958年黄禄尘在上海交大就读时,受到刘少奇主席接见。还有北京大学教授金恒亮等等。在党政部门担任干部,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更是不计其数。
林垟附小社会民众教育,一直来开展得如火如荼。首先是黑板报。当时全镇没有一台收音机,主要信息来源仅是几份报纸,这几份报纸基本上集中在附小。附小老师每日在街市中心刊出黑板报,把当天国内外大事摘录在黑板报上(即用水粉抄在小黑板上)。每当一刊出,这里就人头攒动,围着一大群人仔细阅读。特别是抗战期间,这里几乎成为唯一的信息渠道。刊出黑板报十几年如一日,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另外,每周晚上要举办时事讲座与讲书活动。放学后,由高年级学生组织的军队到林垟街敲打一周,居民知道晚上学校有时事讲座或讲书活动。他们吃过晚饭,纷纷来到学校小礼堂或教室,这里早已点亮煤油灯。我的先父主持时事讲座多年,至今林垟一些老人还记忆犹新。此外还有科普讲座,请自然老师讲科学常识,王仰千老师就是其中一个主讲人。王仰千老师还是讲书的高手。《东周列围》、《施公案》、《二度梅》等,讲等滚瓜烂熟。惊堂木一拍,台下就“鸦雀无声”,只听见两盏煤汽灯发出“吱吱……”声,讲书人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把那些传书里的故事尽情地演绎开去。后来侯定远在老师也是听众十分欢迎的讲出能手。还有长年坚持的民众夜校,许多村(居)民就是从这里脱盲。此外还有民众俱乐部,京剧、越剧与歌舞。每当夜幕降临,这里就鼓乐齐鸣,弦歌不绝,煞是热闹。人们还念念不忘王冠千老师的三弦独奏,似乎至今还余音绕梁。其间教师还经常排练大型话剧在西河宫演出,记得解放初期演出话剧《王秀鸾》,郑中老师扮演女主角劳动模范王秀鸾,曾轰动一时。
解放战争期间,温师学生中“地下党”活动早就很活跃了,附小部分年轻教师受温师影响,也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进步组织。经常传阅中共浙南特委创办的《浙南周报》,以及毛泽东、刘少奇著作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有时他们还给高年级学生讲述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记得王爱娥等老师当时已经参加党组织并开展活动,她(他)们还把学校作为地下联络站,传送情报,分送标语、传单。他们一边教学,一边积极准备,以实际行动迎接解放战争胜利的曙光。
毛春华、魏荣、缪增森、石龙岗等老师先驱后担任过小学部主任。
1953年秋,附小随温师迁往温州市区。一部分教师随温师到温州市区新附小工作,一部分教师则仍留林垟。从此,温州附小易名林垟镇中心小学,归属瑞安县文教局管辖。林垟温师附小从1938年
创办到1953年迁校,历时15年。她为温州提供实习基地,也为培育
人才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她将载入温州地区乃至浙江省教育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