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钓鱼岛捕鱼的日子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33
颗粒名称: 我在钓鱼岛捕鱼的日子里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18-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1979年招工到温州海洋渔业公司,经过培训后被分配到渔轮大队工作,随后参与了钓鱼岛渔场的马面鱼捕捞作业的经历。
关键词: 渔业公司 招工 培训 钓鱼岛

内容

要说去钓鱼岛捕鱼的事,我还得从1979年12月招工到渔业公司说起。
  1979年10月份,原温州地区直属企业—温州海洋渔业公司向全地区海岛、渔区招200名渔业工人(这也是该公司有史以来第三次向海岛渔区招工)。要求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海洋捕捞经验的青年渔民。我当时正好回乡在南麂岛火焜岙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又是高中毕业,从事过海洋捕捞生产,符合招工条件,通过全市文化分考试,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入政审后,又到渔业公司上渔船,进行出海48小时体能和海洋适应性测试,最后于12月份录用进入该公司。
  到渔业公司后,首先到白娄下温州市海洋渔业劳动技术学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岗前专业培训。大约在1980年三月中旬,培训结业,我们200位新职工就被分配到渔轮大队各对渔轮去工作了。除了公司50名职工子女去当报名员、轮机员外,其它象我们这些海岛渔区来的青年都是当渔捞员。我和另外两位平阳来的青年被分到113、114对船。
  第一个航次,我船在洞头渔场捕捞作业,生产了15天才回来,产量不高。第二个航次在4月上旬,船长室接到大队部通知,全公司渔轮都转场到钓鱼岛渔场捕马面鱼。听说这几年四、五月份都到那里去。4月9日下午,我们对船就到加工厂码头冲水、加水,紧接着到供应科码头加油,领取网片、尼龙绳等物资,还补给大米、蔬菜等等,傍晚船就起航了。我们船里的渔捞长是平阳石砰人(现为苍南县),讲闽南话,算是老乡,对我们很关照,什么不懂的事,都请教他。我们是初出茅庐,过去是在家门口捕捞,远一点的地方什么也不知道。钓鱼岛的情况基本是读高中时地理、历史书上读过,只言片语,可以说不甚了解。渔捞长甘德宽主动到我们住的船头舱,简要地给我们介绍了钓鱼岛情况。他说,钓鱼岛自古以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其主岛面积4.3平方公里。除钓鱼岛外,还有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大南小岛、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构成一个群岛,陆地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该岛距离台湾本岛170公里,距离温州约356公里(192海里)。温州市是大陆距离钓鱼岛最近的城市。近年来钓鱼岛马面鱼旺发,那里汇聚了沿海各省渔区渔船和17个国有渔业公司的近千艘渔船捕捞作业。他还接着说,前两年,我们温州地区对马面鱼资源不重视,只有我们国有渔业公司去捕捞,近年来,渔民群众才慢慢认识到马面鱼满身是宝,有价值。你们知道吗?马面鱼的肝、皮等可提炼鱼肝油,肉可做鱼片,美味可口,百姓喜欢。你们吃过舟山渔业公司生产的小包装马面鱼片吗?可好吃了!说到这里,恰好吃晚饭的铃声响了。
  吃了晚饭,天色也渐渐暗下来了。这时船员们除值班和操舵人员外,都上床睡了。就我们几个新工人,睡不着,还开着船头灯在看书的看书,记日记的记日记。是啊,过去在海岛、渔区虽然说也做过海,但是,都是在近海做定置捕捞,退潮出,涨潮回,还有就是到岙口种海带,坐着小机帆船或摇着小舢舨而已,三、四小时就回家。到渔业公司可不一样,渔轮有5、6吨大,600马力钢构船体,像军舰一样……。想着、想着,伴随着船头的海浪声,我们也个个进入了梦乡。
  不知睡了多少时间,船头破浪的巨响和上下颠簸,将我从船头舱的床上惊醒,我头疼欲裂,胃也恶心了,翻身起床,无法坐稳。我扶着床沿,爬下船,去脸盆架上取了脸盆,一下子将昨晚吃的东西全部给吐出来,那船舱里的臭味无法忍耐,我扶着梯子,慢慢登上甲板层,进入卫生间,倒了脸盆。擦把脸、漱个口,出卫生间再上驾驶台。一看前方的蓝天已经泛白,天上的星星又亮又大,还不时地向我们眨眼睛呢!大海蓝成墨色,远处的海面上一片渔灯,看上去象繁华城市一般。我问船长,前面是什么地方?他说快到马面鱼捕捞海区了。这里距钓鱼岛最多一个小时。这里是我们的传统渔场,过去台、浙、闽、粤的大批渔船常到这里捕鱼。自从近年该海区马面鱼旺发,4—5月份还有江苏、山东的渔民以及全国沿海国有渔业公司的渔轮都会聚集到这里来捕马面鱼。你看那片灯光的地方,起码有上千艘船在作业呢!说着说着,天放亮了。这时驾驶台上不知不觉来了好多人。我放眼天空,蓝天上那朵朵白云,慢慢被酝酿成了红色,东方的海面上渐渐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火球,太阳出来了。啊,多么美丽壮观的景色啊!
  船长告诉我们,没有时间激动了,快回船舱准备,马上要放网作业了。我们都摇摇摆摆地回到了睡的船头,好不容易穿上了工作服和雨衣裤,戴上安全帽。不一会儿,电铃声响起,我们迅速赶往后甲板,各就各位,在大副和渔捞长的指挥下,把渔网撒下了大海。我们公司是全国十七家国有渔业公司之一。公司下属的渔轮大队有15对渔轮。渔捞生产半机械化,起放网有起网机和吊杆,有雷达导航和定位,有无线电通讯、探鱼仪等先进设备,在当时国内算较先进的渔业生产渔轮了。
  钓鱼岛海域海水很深,风浪比较大,吃早餐的时候,一个横浪打来,把餐桌上的菜连盘全都掀翻在甲板上了。我们吃饭,只能一只手端碗,碗里放几块鱼和肉,另一只手拿筷,两只手肘顶在饭桌上,人弯着背,臀部顶在船的厨房隔板上,双腿大八字分开,一副练功的架势,没办法,浪大时只能这样。我们这些新手有些不适应,胃口不开,最后搞点白开水加鱼汤,硬把饭倒进胃里。可那些老工人,久经考验,两大碗饭吃得津津有味,饭后还来两大量白酒。你看那最后一口酒入口后,还用手掌封口,迟迟不愿放下,深怕酒气遛了!他们每航次都带上六七斤白酒、两个床头一插,一个航次就可慢慢享受了。酒后,再吸上两桶水烟,所有烦恼,烟消云散,好不逍遥自在!
  大约九点左右,电铃响了,全体渔捞员迅速穿戴好,火速来到后甲板,站好各自岗位。起网!大副下达指令。他是后甲板的总指挥,一般站在船后甲板右舷最后的一个船角落位置。他嘴里含着哨子,一边看船后观察拖网位置,一边用手势示意船长操舵,向头船慢慢靠近。渔捞长在操作起网机,慢慢拉起拖网的网绳。因为我们是对拖作业,一条船拖网口的一个角绳,放网时,放网的船,网放好后,要通过人工操作将网口的另条拖绳交给友船,起网时,又要靠过去,将网绳收回,两条拖绳一并通过起网机,才能顺利起网。起网时,船还得根据海流,风向情况,顶浪慢行,否则搞不好渔网会被船后的动力轮轴的叶片转进去的,那可就出大事故了。网绳起到网口时,船上的吊杆派用场了,站在甲板两侧的10来个渔捞员,用钢绳将网捆扎好,挂在吊杆上起吊,每吊一次,渔捞员要手挽手,用人工将渔网拉进甲板上,直到最后将网肚(尾部装鱼部分)吊进甲板。今天这一网很沉,起吊很吃力,大副说这一网起码有200担。果真马面鱼将渔网撑起象小山式吊到甲板解开扎口,吊杆一往上拉,满甲板都是灰色活蹦乱跳的马面鱼,大家无不兴高采烈!我们还来不及处理,113船又要下网了,我们慢慢靠过去,接过网绳挂在起网机上后,就要将马面鱼卸到渔舱里。
  渔捞员是船上最艰苦的岗位,实际就是捕鱼和装卸鱼的重体力岗位。起网时拉网,鱼捞上来后,要一筐鱼、一筐冰拌均,一层层堆在鱼舱里。原来开碎的冰块,如今象冰山,挖一筐要用九牛二虎之力,没有很好的体力还吃不消呢!搞了两个多小时,才将这200多担鱼卸到船舱冰好。我们一上船甲板,就看进天上离船200、300米高的地方有一架日本自卫队的巡逻直升机在盘旋,右舷500来米处的海面上有一搜日本海警的船用高音喇叭在喊叫,并用旗语示意我们离开。大副告诉我们,不用怕,这是我国的领海和领土,这是我们的传统渔场,附近有全国17个渔业公司的渔轮和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的群众渔船。前一两年我们曾带机器械防身呢!这些鬼子每隔一两天回来那么一趟,吼叫两下就会走的。他们每天会来那么一、两趟。真的没过多久,直升机和巡逻艇都开走了。
  这一天,对船白天放三网。113轮也放一网也有200多担。我船放两网。下午天将黑时,我们第二网要起网了,原以为,也会象上午一样,捞上200多担呢?可网起上来时,轻飘飘的,网开裂了,后面还少了一大片网呢,网里的鱼只剩不到50担了。鱼入舱后,船长要求大家抓紧吃饭,晚上要连夜补网,这可惨了,我们几位新手还是第一遍遇到这样难事呢!
  晚饭后,全船除船长、轮机长、值班轮机员、舵手和报务员,其余人员全部都到甲板上补鱼网。下午开始转风,现在风大浪急,虽然是4月天,但钓鱼岛海域的夜晚还是冷得有点发麻。晚上9点左右,天公不作美,下了一场倾盆大雨。这里的雨点特别大,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虽然我们穿雨衣、雨裤,海浪和雨水照样把我们个个浇得湿透。大副和渔捞长看大家有点撑不住了,就叫炊事员去烧点夜宵给大家填填肚子、加加温。今晚这夜宵是青菜鱼园粉干汤,你别看这夜宵,这可是我们最高待遇。在海上十几天,这青菜是很珍贵的,几天才吃一餐呢!吃好了夜宵,大家继续接着干。就这样在甲板上餐风沐雨干了一夜。雨后的天空蔚蓝蔚蓝,5点左右东方一轮红日从海平面上喷涌而出,金灿灿的阳光,洒在我们的甲板上,我们的身上腾起了一股热气直往外冒。这时,日本鬼子的海上自卫队的巡逻艇又不知从那儿冒出来,“哇哇”乱叫一阵,有灰溜溜地开走了。大概到八点左右,我们终于补好了网。放网的铃声又响了……
  接下来的几天,捕鱼作业,也就这样简单重复,风和日烈,产量也很好。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飞机、巡逻船,还是象往常一样,隔一天两天来一趟,围着我们中国渔船转。有时,我们国有渔业公司渔轮故意朝日本巡逻艇驶去,我们高喊:钓鱼岛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日本鬼子滚出去!见我们这么多的渔船,声势浩大,日本鬼子一点招也没有,一边用高音喇叭“哇啦、哇啦“地叫,一边加足马力灰溜溜地开走了。
  这个航次马面鱼产量很好,只在钓鱼岛海区作业10天,船舱就满了,不得不返航了。这就是我在渔业公司第一次到钓鱼岛捕马面鱼的情景。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本书收录了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引雁荡山优质水源造福鳌江沿岸群众、共和前一年“海内奇才”宋恕病逝、忆美术史论家林树中的家乡文化情结、双璧争辉一文一武、空而不空续佛慧命、采访郑一平:谈捉捕张韶舞经过、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一代贤臣两地情怀、芳径剪春萦梦远、吾家雁山下翠岩高千岑、侃侃陈公豪杰自负、鄱阳夹潦平生学读杨悌诗两组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洪玉畅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