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镜头为风景写诗为人生讲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27
颗粒名称: 他用镜头为风景写诗为人生讲故事
分类号: K295.5
页数: 7
页码: 104-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永琢是一名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充满真挚情感和抒情意境,展现出强烈的思想感情。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和顽强斗争,他坚持摄影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他深入生活,用镜头为风景写诗,为人生讲故事。
关键词: 横河村 乡村文化 传统建筑

内容

每次欣赏陈永琢的一幅幅摄影作品,就如同读一首首充满真挚情感的抒情诗。虽然他的作品里没有文字,没有声音,却让人能从中读出他饱含着、凝聚着、燃烧着强烈的思想感情。
  他拍摄的一幅幅风光作品,有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让人难以言传,只能神会,并能从中感悟和得到更高境界的精神享受。
  陈永琢说:“图片可以留住岁月的光阴,让瞬间定格为永恒。”我看过他的很多摄影作品,无比惊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思路新颖,或讴歌时代,或寄情山水,或怀旧情结,或醉心于美奂美仑的名山大川……他的镜头强调神韵、意境、内涵,注重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乡村田野。特别是从他一些获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摄影以外的那种对朴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摄影艺术的执着。他的很多作品,都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韵味。
  他真正拿起相机是在1983年,那时候,他还是一家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由于受一个工友的影响,他进入了摄影培训班,从此,他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4年8月,他调到平阳报社任摄影记者,然后和我成了同一个科室的同事。有了媒体这个平台,让他找到了人生舞台上一个新的支撑点。摄影,也逐渐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时候,我在报社是一名文字记者,他是摄影记者,我们经常一起上高山,下海岛,经常同时出现在抗洪抢险、突发事件、重大演习的新闻现场。我觉得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狂,哪里有险情,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新闻前沿,都有他不顾个人安危冲锋陷阵的场景。
  1995年7月,百年未遇的十七号台风在平阳大地上肆虐,吞噬田野、冲毁农舍、淹没厂房,灾情之重,实属罕见。我和他在台风前沿采访,他含着热泪摁下了一次次的快门,留住了这一悲怆场景的永恒瞬间,读者通过颇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画面感受到了大灾余生的人间沧桑,体会到图中人物的真情实感。
  他白天采访,晚上回到报社后,经常吃饭都没有时间,就赶着去暗房冲洗放大照片,赶第二天的报纸的版面新闻图片。那时候,平阳报社的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出去采访,经常是用“11号发动车”(靠自己的双腿步行)这一切,如今已成为弥足珍贵的记忆。
  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造成了他的精力严重透支。1997年8月,他在鳌江柳下路采访现场爬到一家私人诊所楼顶拍新闻图片,拍完片下楼后,看见医生刚好有空,他就匆匆忙忙给医生看病,说自己腹部经常有饱胀的感觉,医生叫他躺下来,用手指按了按他的腹部,说他肝肿至少有三公分,建议他去医院做一下B超。当他去平阳县医院做了B超后,一个晴天霹雳的残酷事实摆在了他的面前,诊断书上写的是肝癌。当他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时,心情异常的难过,当时,他想到的是,自己还年轻,家里两个孩子还年少不谙世事,他稍稍镇定一下自己的情绪,带着沉重的心情先去报社把工作落实好,然后回到家里,他自己并没有害怕,还得安慰家人。去上海住院治疗前,他忍着病痛继续把没采访好的当事人采访好,并及时把拍过来的新闻图片交到报社编辑的手里。之后,他开始了与病魔做顽强斗争的漫长日子。
  在1997年8月至2014年17年期间,他先后做过六次大手术,一次伽马刀治疗,大部分肝脏切除,脾全部切除。他在上海住院动完手术后,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撕心裂肺的疼,但他仍然以钢铁般的意志,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无论肝疼得多么厉害,他从来都不让妻子和护士多照顾自己。医生、护士、以及同病房的病友称赞他是最坚强的病人。
  在与病魔较量的漫长日子里,他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对待人生的态度。他说:“人活着就要坚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应该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还鼓励同病房与肿瘤作斗争的病友们,他说:“我们如果向病魔低头,情况就会越来越糟,大家一定要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不能因此而倒下去,一定用一种坚强向上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去战胜病魔。”
  有一天晚上他在家里,因食管静脉破裂大出血,嘴巴里吐出的鲜血满满一脸盆,吓得他妻子不知所措,然后送进医院急救,以致肝昏迷,医院给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当时,所有的人都说,永琢这次真的会没命了,大家都默默地为他祈祷。真是苍天开了慧眼,他在妻子精心的照料下,又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信念,他一次次起死回生,好几次都是走到奈何桥畔又杀回来,他最终战胜了病魔。
  很多人都说,永琢这样的病也能治好,真是人间奇迹。现在,他已经完全恢复了健康,精力似乎跟以前一样充沛,亲朋好友们都为他高兴,说他根本看不出是做过这么多次大手术年近花甲之年的人。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没有放弃纪实摄影和艺术创作。他手术过后没多久,伤口还很疼,他又重新走上摄影记者的岗位,拿起久违的相机开始东奔西跑,他就是这么一个闲不住的人。
  有一天,为了拍平阳县城的全貌,他捂着手术后的刀疤,强忍疼痛,雇人把摄影包挑到平阳九凰山的山顶,家人和朋友都惊呆了,常常提醒他,千万要注意身体啊,别太累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啊。可他一拿起相机,就把一切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忘记了自己是动过多次大手术的病人,忘记了自己应该需要好好休息。
  他就是这么一个不甘落后、不甘言败的“痴人”,为了摄影,义无反顾,差点把命都要豁出去了。他在病假期间还深入抗台一线采访,“两会”等报道。他说他酷爱摄影,摄影已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一部分,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手段,还是时间见证,都已经与他无法分离了。因此,他被评为县劳动模范,抗台救灾先进个人,县先进工作者等等荣誉称号。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必有回报。如今,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他,成绩已是硕果累累。十几年来,他曾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摄影报、浙江日报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刊登了500多幅摄影图片,他的作品并且在国内国际各项摄影大赛中频频获得大奖。2007年12月,他的作品《丝丝结同心》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选送在土耳其阿克谢希尔第4届国际摄影比赛中获国际摄联(FIAP)金牌;2011年4月作品《大漠驰骋》《蹄叩鬃扬舞苍穹》《穿越》分别在第46届澳大利亚玫瑰区国际摄影展获得优秀奖和入围奖;2012年6月作品《大漠归途》在第3届土耳其国际摄影展中获得fiap银牌。这几年,他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国际上的奖项数不胜数。
  这世上,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当我们羡慕花的娇媚和鲜艳的同时,有谁能知道花儿吐蕊发芽的艰辛!他曾经也有感觉沉重的叹息,但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他选择了释然。他说:“人生在世,贫穷困苦都不可怕,怕的就是人穷志短,自暴自弃,活着,就得活出一股精神气来。”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创作的途中,我问他,你这么勤奋,又这么能吃苦耐劳,当初怎么不去考一个好的大学啊?他告诉我,他读小学的时候在班级上是学习委员,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小学升初中全班同学都升到平阳一中读书,唯独他一个人只能去城西中学就读。就因为他爷爷定了地主的成分,他成为地主的孙子,连平阳一中都没资格去读,更何况读大学!
  我们纵观世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往往都与家庭背景、自身经历,以及时代机遇不平等分不开的,陈永琢也不例外。由于爷爷成分不好的原因,什么好事情都轮不到,就连卖冰棍也不让他卖。为此,家庭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迫于生计,他不得不休学去谋生。这期间,他做过泥水匠、拉煤工、铲煤渣、翻砂工等等又脏又累的重体力活。有一次,平阳一中组织学生来他在做临时工的平阳氮肥厂参观时,他一个人偷偷地躲了起来,生怕同学们看见他脸上黑不溜秋的灰尘和全身这么脏兮兮的样子。他很羡慕同学们有书读,而自己却在这里跟大人们一起干脏活累活,当时眼泪只能独自往肚子里流。后来,他在一家集体大工厂里工作,他这么一个连初中都没读毕业的人,工厂里让他搞设计这难度是可想而知,在设计有时涉及到数学的微积分和洛比达法则,他就是凭着自学,攻破了一个个难题,设计出一个个新产品,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工程师的职称,让所有的工人对他刮目相看。
  试看如今艺术领域也是这样,“专职”并不等于“专业”,专业科班毕业的人,也未尝说明水平高人一筹。世界上不少有成就的艺术家也是没有受过正规的科班训练而自学成材,陈永琢就是其中的一个。
  艺术向来需要感觉、悟性、灵气。陈永琢多才多艺,他会唱歌、吹笛、对声乐有很好的鉴赏能力,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积累与准备,为他从事摄影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摄影并非一日之功,有的人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努力一生也没有达到艺术的高峰。摄影作品不仅要满足于读者视觉的愉悦感,更应去关照人的心态和揭示人的本质,陈永琢深懂此理,所以他不敢有一日懈怠,他努力勤学、勤拍,他坚信一条:艺术是在实践中升华的。他独具一格的审美倾向,是在长期的拍摄和感悟中体味出来的。
  他对摄影的痴迷程度使他常常废寝忘食,十分投入,为了一幅作品的标题,他也会夜不能寐。
  有人说摄影百分之九十靠观察,百分之十靠拍摄,这句话很有道理,他就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人。自从我爱上摄影之后,也深受体会,无论是身边熟悉的景物,还是异地陌生的风情,我们都要学会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敏感的心去感受,只有善于思考、用心观察和用心表现,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拍出来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感动自己,同时也感动别人。
  为了拍到好片,他可以在摄氏零下30度去内蒙坝上草原拍奔腾的骏马,他可以在摄氏零下16度冒着暴雪勇攀黄山的高峰,就为了拍雪后黄山的雾松。有一次,他全身大汗淋漓地爬上一个陡山坡,站在悬崖边拍摄,吓得我双腿发软,可他,还不以为然。
  中国有句老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因为陈永琢从小就养成吃大苦耐大劳和坚忍不拔的个性,所以他能不断地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我们都知道,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很苦很累,劳力费神,不能坐在家里闭门造车,那是要在不断奔走中不断捕捉题材而苦心酿成的美酒。
  我们平时和他一起出去创作,都会从他身上学到很多拍摄技巧,更多的是,学到了他对摄影艺术孜孜以求的态度。我很庆幸,人生旅途中遇见这样的良师益友。我们身边很多摄友评价他,说他只要拿起相机,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的状态中。
  他总是将自己与每一道美丽景色、每一段幸福瞬间融为一体,并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品,让作品鲜活起来。无论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北国辽阔的壮美景色,还是大海上那喷薄而出日出时的辉煌、日落西山时的绚烂;无论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炎炎夏日的酷暑,还是秋风送爽的火红枫叶下,冬季冰雪的晶莹中;无论是老者的慈祥,孩子的天真,还是姑娘的青春靓丽,小伙子的身姿矫健;都印刻在他的镜头里。他的作品总是带有情绪、情感的烙印。
  一个摄影师终会苍老,而他拍出有意义的图片可能会永久性地留存,而一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也许会深深地感动着几代人。
  人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片枯叶湿了游子的眼角,一朵落花惹来游客的怜惜,一只归雁引发诗人的悲叹,世间万物总有纷繁错杂的情绪掺于其中。一百个人驻足品尝,就有一百种滋味留于舌尖,生活,注定要让我们每个人在世间万物中体验人生百味的。
  陈永琢正是用镜头来为风景写诗,用作品来为人生讲故事的人。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本书收录了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引雁荡山优质水源造福鳌江沿岸群众、共和前一年“海内奇才”宋恕病逝、忆美术史论家林树中的家乡文化情结、双璧争辉一文一武、空而不空续佛慧命、采访郑一平:谈捉捕张韶舞经过、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一代贤臣两地情怀、芳径剪春萦梦远、吾家雁山下翠岩高千岑、侃侃陈公豪杰自负、鄱阳夹潦平生学读杨悌诗两组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鲍小红
责任者
陈永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