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门殿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25
颗粒名称: 宫门殿宇
分类号: K295.5
页数: 2
页码: 102-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村拥有宫门、殿宇等五处建筑,虽非虔诚佛教徒,却发挥文化传播和社会活动中心功能。宫门殿宇成为政治文化活动场所,广播装置传递信息,木远堂和尼姑庵历史存留,传承乡村文化特色。
关键词: 横河村 乡村文化 传统建筑

内容

宫门殿宇是一种专门的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是佛教信仰的中心,信徒心灵寄托的所在。在横河村的村民中,除了几个年纪大的老太婆外,几乎没有虔诚的佛教徒。可是,在横河村的地面上,却建有一宫二殿两堂。
  横河宫座落在村中心位置,是一座二进协两廊的宫门。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两廊和后殿是供佛的地方,听大人们说,那些是十八罗汉的泥塑真身,个个身材高大面目狰狞。天井中是一座十米见方的戏台,戏台高一米七八,台板用近二十块宽大厚实的木板铺成,台后上方悬挂一块木匾,上书“诗风并体”四个柳体行书大字。
  我所知道的横河宫已经没有香火,却是全村政治文化和村民活动中心。宫门口人气特别旺盛,一天到晚都断不了有人在这里闲谈海聊,偶尔还有戏班和鼓词等文化活动在这里举行。建国以来,横河宫一直是村政府驻地,村委会、村党支部会议以及村民大会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曾办过冬学、扫盲班,大跃进时还办过全村大食堂。
  1960年后,国家实行村村通广播后,横河宫门口安装了一个广播。每天晚饭后,就有大半个村的村民都自发地集中到这里收听广播,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新闻、天气预报、革命歌曲等都及时地传输给广大村民。
  西山堂坐落在村西山脚,两轩协正屋,相传为尼姑庵。自我记事起,这里已经没有尼姑,只居住着几户缺房的村民住户。
  村东山脚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木远堂,大二进协二轩楼。木远堂系和尚堂,但没有固定的大和尚。听大人们说,民国时来了一位“二师父”,可他并不念经侍佛,却会拳术,常给村里年轻力壮的村民传授武术。
  建国初,木远堂曾是宋埠乡人民政府的驻地,管辖着宋埠、西湾、南山片区。土地改革、征集军粮的政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大跃进时还办过一届农业中学,为宋埠人民公社片区培养了一批人才,很多学员后来都成为地方骨干。还有人被保送到高校深造,学员陈云锡被保送到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商业部工作,先担任商业部茶畜局局长、后担任中国供销总社对外贸易公司总经理。
  新殿和上殿是两座规模极小的殿宇,只供泥佛,没有专人管理。
  一个普通平常的乡村,却拥有大小五座宫门殿宇,这在村级建制的行列中也是不多见的。宫门殿宇虽然是佛教的专门建筑,但在横河村却发挥了文化传播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特殊功能,铸成了横河村特有的乡村文化品格与韵味。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本书收录了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引雁荡山优质水源造福鳌江沿岸群众、共和前一年“海内奇才”宋恕病逝、忆美术史论家林树中的家乡文化情结、双璧争辉一文一武、空而不空续佛慧命、采访郑一平:谈捉捕张韶舞经过、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一代贤臣两地情怀、芳径剪春萦梦远、吾家雁山下翠岩高千岑、侃侃陈公豪杰自负、鄱阳夹潦平生学读杨悌诗两组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任咏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横河村
相关地名
万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