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碓和榨油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24
颗粒名称: 水碓和榨油坊
分类号: K295.5
页数: 2
页码: 100-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村水碓和油榨坊是古代农业工具,滋润万亩草木,繁忙加工谷物、油菜籽场景生动。水碓古农业工具充满活力,油榨坊传统技艺世代相传,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关键词: 横河村 乡村文化 传统建筑

内容

横河村东头有一条十数公里长的小溪,清澈见底的溪水常年欢歌奔流。它既滋润了横河山数千顷的草木,也灌溉着村前数百亩良田。在小溪的下游还有三间水碓和一座榨油坊。
  水碓是一种利用水力,通过机械传动进行谷物脱粒加工的古老农业工具。一个直径二米多的巨大转轮,借助水的冲力不断地旋转;转轮的巨轴上装有数个压辊,有节奏地拍打着碓尾,使碓锤不停地上下锤捣石臼中的谷物,使谷物外壳逐渐脱落。三间水碓各有四眼石臼,可以同时进行谷物脱粒加工,每天加工出来的白花花大米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大自然的恩赐与奉献是无限的,欢乐奔腾的溪流永远不会懈怠,原始的传动机械也不会有疲劳的时候,所以横河村的水碓是十分繁忙的,周边远近村庄的村民每天都会肩挑船载,把谷物运来加工,一年四季基本上没有消停的时间。遇到天气好的日子,还会排起长长的谷物箩筐队伍等待加工。因此,横河的村民常年踏着水碓的节奏早出,踩着水碓的韵律晚归;有时水碓那浑厚的“石空、石空”声还会伴随着村民的夜梦到天明。
  三间水碓各有业主,但没有人管理,每一个谷物加工完毕的人,都会非常自觉地留下一份大米作为加工资费,资费大米的多少,从来也没有具体规定。后来水碓收归村有,任何村庄的村民都可以自由使用,也不需要留下大米作加工资费了。
  元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王祯所著的《王祯农书》卷十九《农器图谱?利用门》和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上卷第二《粹精·攻稻》两部古籍中,都有关于“水碓”的记载。根据周昕先生的《中国农具发展史》和卢德平先生的《中华文明大辞典》以及刘泽华先生的《中国古代史》等书介绍,水碓是我国汉代先民发明创造的一种农业技术,它既是一种科学文明,也是一种民间财富。
  横河村还有一间油榨坊,村民们都把它称为“油车”。每年春天,远近的农民们都会挑载着收获的油菜籽前来榨油。油榨坊在《王祯农书》卷十六《农器图谱?利用门》中也有记载,是一种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农作物加工工具。
  水碓和油榨坊既是古代文明的传承,也是地方文化特色的具体体现。虽然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使水碓和油榨坊淡出历史舞台,但却构成了横河村地方传统特色与品格,也铸就了横河村一段历史辉煌。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本书收录了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引雁荡山优质水源造福鳌江沿岸群众、共和前一年“海内奇才”宋恕病逝、忆美术史论家林树中的家乡文化情结、双璧争辉一文一武、空而不空续佛慧命、采访郑一平:谈捉捕张韶舞经过、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一代贤臣两地情怀、芳径剪春萦梦远、吾家雁山下翠岩高千岑、侃侃陈公豪杰自负、鄱阳夹潦平生学读杨悌诗两组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任咏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横河村
相关地名
万全镇
相关地名